第四卷 10月2日 第八章 國際
1187年阿拉伯聯軍收複耶路撒冷
現代研究者通過尖端的無線電定時技術發現,一條與耶路撒冷古城連通的隧道大約是公元前700年,赫茲凱亞王統治時期建造的,與聖經中描寫的一致。
這條隧道大約有500米長,從位於耶路撒冷古城牆外300米的葛洪泉引水至古城內部的塞婁恩池。建這條隧道就是為了在亞述人圍攻的時候保護這個城市的供水。
聖經中描述的建築物很難去確定日期。有一些保存的很糟糕或者是很難去鑒定,另外一些由於政治的原因對科學家又是有限製的。對於耶路撒冷隧道的年齡一直存在爭議,持不同政見的科學家聲稱它並沒有聖經中所描述的那麼老。
科學家已經證實在古耶路撒冷遺址的地下發現的隧道是公元前700年的赫茲凱亞王任命修建的,並且與聖經中所描述的隧道是一樣的。
無線電測時係統研究基本上消除了人們在此之前的種種疑惑。聖經正文似乎提出了一個精確的隧道建築的曆史記錄,這是最長的沒有中軸的遠古水隧道之一。
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的地理學院的阿摩司-弗朗克是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他說:"這條隧道是一項重要的科技成果,它是目前還在使用的古老建築之一。"
因為研究者幾乎沒有考古方麵的證據,所以很難用科學的方法把隧道和公元前727年--697年的統治猶太王國的赫茲凱亞王時代聯係起來在隧道下遊的入口處發現了一個希伯來人題寫的碑銘,他描述了兩組人是怎樣從不同的方向挖這條隧道的。然而,與其他遠古碑銘不同的是,這個碑文並沒有提到任命建築這條隧道的國王。
弗朗克和他的同事們完全忽略了考古證據,他們分析了幾部分隧道地層中含有的植物。自從發現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放射性碳,並且以常規的速度分解,弗讓克就可以準確地測量出這些植物是什麼時候死的。
利用類似的無線電測時係統可以得到這條隧道的最小年齡,研究者同樣可以測定隧道中的鍾乳石的年齡。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隧道修建之前和它修好之後的事物的時間來限製隧道的大概年齡。"弗朗克說,"通過聖經我們知道這條隧道大約有2700歲。"
學者認為赫茲凱亞王是因為安全原因而修建的這條隧道,他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亞述人的圍攻中給自己的國民準備水。
"泉水從山穀中流出來而不是出自城市,"弗讓克說,"最終的解決辦法是把水引到城市中來,而這條隧道使水由於地心作用流到了城中的池子中。"
隧道的建築在聖經的君主和曆代記中有詳細的描述。學者長時間的討論過它的曆史重要性。"在聖經中,耶路撒冷是被奇跡般的解救的,"《聖經考古評論》的編輯赫歇兒-尚克斯說,"然而,聖經沒有告訴我們赫茲凱亞王建築了這條隧道,但是很顯然,就是借助於它猶太人才抵擋住了圍攻。"
有一點,在隧道建好之後,那個泉被很好的密封和隱藏起來了。很多人僅僅知道塞婁恩池和隧道的較低的末端。直到中世紀晚期當人們走進隧道才發現它原來是和泉連在一起的。
在20世紀60年代末還在上高中的弗讓克就開始研究這條隧道,他說:"我們知道這個隧道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隻是它沒有被定下日期。"
聖經中描述的建築在今天很難找到它們的準確遺址,也很難確定它的修建時間。就是留下了遺址,也都沒有相關的地理資料去鑒定,而且很多建築在戰爭中被破壞了。另外,像耶路撒冷的山廟很容易鑒定,但是由於政治原因又不能去研究。
弗朗克說:"不像考古學上可以通過比較史前器物的差異來考證時間,無線電測時係統主要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可以用來確定時間的物質和原料,而這些原料對無線電測時係統又是不可缺少的。"
聖經中還描述了很多其他的建築,像通往耶路撒冷的主要的大門,也沒有被確定時間弗朗克說:"很少有人會潛心鑽研幾千年前修建的建築並且試著去理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測定這些建築的時間,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聖經上的記載到底是否是真的。"
1847年德國軍事家興登堡出生
普法戰爭後,德意誌帝國宣告成立。興登堡因受總參謀長毛奇賞識,進入參謀總部任職,1872年,又被推薦到陸軍大學深造。在這所先進的軍事院校內,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他係統地學習了各項軍事理論課程,為以後的作戰指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陸軍大學畢業後,興登堡作為克盡本職的軍人,總能按時逐級提升,1896年獲少將軍銜,1903年榮升為中將,成為德國陸軍中獨當一麵的指揮官。
德國經過幾十年和平時期的發展已經成為歐洲強國,國內那種殘存的軍國主義傳統和畸形民族主義情緒益愈膨脹。
1888年,30歲的太子威廉即位,是為威廉二世。他年輕氣盛,獨斷專行,不願受約束,代表著經濟上獲得巨大發展的容克地主和大工業資本家的要求,與"保守的"卑斯麥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威廉二世即位不久就意識到:隻要卑斯麥還掌握實權,自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統治者"。兩年後,卑斯麥被迫辭職歸隱。從此,威廉二世改變內外政策,使德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興登堡作為有影響的前朝將領,敏銳地覺察出新皇帝所製定的政策帶有不成熟性和冒險性。於是多次麵陳己見,直言勸諫。但威廉二世主觀任性,昕不進逆耳忠言,使興登堡多次受到冷遇。1911年,興登堡稱病請求辭職,很快得到批準。他懷著悵惘、無奈的心情,回到了漢諾威的莊園。
1914年8月,德國積極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統帥部根據施裏芬的速決戰思想,製定了先西線、後東線的作戰計劃。威廉二世對出征的將領們保證:"我們在葉落之前就會凱旋歸來。"然而剛一交戰,他們就遭到自己不屑一顧的比利時軍隊的頑強阻擊,接著又在與法英軍隊的馬恩河大會戰中陷入僵持的境地。戰爭拖延下去對德國是不利的。更嚴重的是,德國戰略家們長期以來擔心的兩線作戰很快就成了現實。8月12日,俄軍萊寧堪普指揮的涅曼集團軍先遣部隊進入東普魯士。稍後,薩鬆諾夫指揮的納爾瓦集團軍也進入德境,形勢岌岌可危。
當時西線德軍剛在貢比楠戰役後敗退至維斯瓦河。為挽回局勢,總參謀長小毛奇撤換了東線第8集團軍司令馮·普裏特維茨,於1914年8月22日任命正閑居在家的興登堡接替馮·普裏特維茨的職務,任該集團軍總司令,同時任命埃利希·馮·魯登道夫為該集團軍參謀長。
興登堡在67歲時走上了指揮官的寶座,是由於他覺得對德意誌效忠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帝國血灑沙場是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譽。他的這種絕對服從的觀念,來源於長期所受的軍國主義教育和普魯士軍人的傳統,正是這種內在的心理氣質形成了興登堡性格中的悲劇因素。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到任後,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他們發現俄國兩個集團軍存在著行動不統一,給養匱乏,士氣不振等問題,從德軍當時處於劣勢的情況出發,他與魯登道夫主持的參謀部決定兵分兩路,各個擊破。用小股兵力迷惑和阻擊俄第1集團軍,將主力調到右翼,力求全殲其第2集團軍,再騰出手來打擊第1集團軍。在關鍵時刻,德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俄軍絕密電報,掌握了其作戰部署。結果,興登堡指揮部隊逼得俄軍節節敗退。8月29日,圍住了第2集團軍,總司令薩鬆諾夫見大勢已去,當夜自殺。次日,代行職務的克留切夫率眾投降-其餘大部被殲。德國人稱這一仗為坦能堡戰役,認為這次勝利雪了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坦能堡被波蘭人和立陶宛人打敗的恥辱。同時,這一勝利也是德軍一戰開始以來所取得的最鼓舞人心的一仗。
8月31日,興登堡除派出部分兵力追擊潰散俄軍外,自帶主力北進迎戰俄第1集團軍。在西線援軍的支持下,攻下了俄軍司令部所在地因斯特爾堡。經過激戰,俄軍再敗,被殲25萬餘人,並從此退出德境。東普魯士戰役,以俄國的全麵失敗而告終。興登堡因指揮得力,晉升為陸軍元帥,兼任東線總司令。
在德軍參謀部內,人們習慣於把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相提並論。前者身材魁梧高大,為人沉著老練,不苟言笑,善於沉思而充滿機智,臉龐似一座天然雕像;而後者則短小精悍,顯得瘦弱,他為人凶狠嚴酷,乖戾殘暴,使人很少認為他有哪怕一絲一毫的善良個性。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性格互補,戰場上配合得極為默契。
1915年2月,興登堡帶領德軍從東線攻入俄境,向馬祖爾湖以東防衛力量薄弱的地區進攻。時值隆冬,冰雪遍野,寒氣逼人。俄軍以此為天時,放鬆了警惕。8日深夜,其第10集團軍遭到突然襲擊後,倉促應戰,潰不成軍。21日,俄中路軍在奧古斯托夫戰役中被德軍全殲。
9月下旬,興登堡抓住俄統帥部人事變動和戰線調整的時機,向其西線和北線軍的接合部再次發起攻擊,一舉占領了重鎮維爾諾。經過一年激戰,俄軍被迫放棄了波蘭、立陶宛、裏加以西的土地和沃倫地區,傷亡、被俘達170多萬人,損失極為慘重。由於興登堡取得了一連串的輝煌勝利,他被德國人譽為"護國之神"。
短短幾個月裏,在德國人的心目中,為人平和,講話有分量,又戰功卓著的興登堡威信迅速提高,影響日益擴大。對比之下,人們就向總參謀長法爾肯漢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威廉二世意識到這一情況,於是順水推舟,於1916年8月29日任命興登堡擔任該職,代替法爾肯漢全權負責指揮德軍,以期扭轉日益不利的戰爭局勢。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並退出了一次大戰。興登堡即轉到西線負責指揮。麵對具體情況,興登堡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個人的力量難以扭轉整個敗局。他苦心經營的西格弗裏德防線(又稱興登堡防線)最終被協約國軍隊突破,威廉二世的"換馬"決定也沒能扭轉德國的命運。從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曆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威廉二世和一些高級軍官倉皇逃往國外。
興登堡雖被協約國列為第二號戰犯,但他一直沒離開德國,也沒離開軍隊(這也是他後來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的一大資本)。他對他的部隊說:"弟兄們,我能替你們和協約國把條件講到什麼地步,誠然毫無把握,但是我總要盡到我的心力,替你們弄到我所能弄到的最好條件......"11月10日,興登堡簽署了停戰協定。幾天後,這位71歲的老人解甲歸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漢諾威的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