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高地(序)
雪域冷峻,高原沉寂。然而,奮戰在青藏高原的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卻在世界屋脊上奉獻著最熾熱的忠誠。在改革開放30周年和我部上高原執勤55周年之際,黃河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我部作者創作的紀實文學集《與青藏線同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兵站部部隊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大力推進部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宏偉畫卷。
我部是一支長年在青藏高原執行進藏物資運輸、管線輸油、通信保障任務的部隊。半個多世紀來,數十萬官兵立足本職崗位,大力弘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的革命精神,兢兢業業練精兵,一心一意謀打贏,湧現出了一大批無愧於時代的英模人物和先進集體,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奉獻之歌。《與青藏線同行》正是這些英模群體和先進事跡在我們麵前的一次集中展示。其中:有反映曆屆黨委班子鍛造和弘揚“三個特別”精神,帶領部隊務實創新、開拓奮進、保障打贏的真實記載;有一支部隊與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生動描繪;有講述兵站部黨委領導積極適應新軍事變革,大力探索部隊信息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的艱辛努力;有紮根高原,把忠誠傾注在理想和事業中,奮戰在執勤訓練一線官兵的時代讚歌;有守護生命高地,任勞任怨,含辛茹苦,巾幗不讓須眉的感人事跡……可以說,色彩斑斕,群英薈萃,催人奮進。
奉獻在我們麵前的這本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及時、全麵、立體、多角度反映了高原官兵55年的風雨曆程,謳歌了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再現了廣大官兵紮根高原、艱苦奮鬥,為國支邊執勤的精神風貌,融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紀實性為一體。可以說,書中每篇文章都寫真紀實、尊重曆史;每個人物都真實親切,他們是官兵中的英雄模範、傑出代表;每個事件都是歲月的記錄,見證青藏線的變遷。讀後發人深省,給人以教育和啟迪,處處都能讓人感受到高原軍人的陽剛之氣和催人奮進的嶄新
精神風貌,令人欣喜、鼓舞。
我們兵站部錘育了一批作家,著名軍旅作家王宗仁是他們當中的傑出代表。他年近古稀,筆耕不掇,親自指導編寫這本書。他是上世紀50年代我們兵站部的一名老汽車兵,是從青藏線走出的享譽全國的著名作家。曾任總後勤部創作室主任,現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一級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譽為“昆侖之子”。40多年來,他始終把青藏線作為自己的創作基地,把自己的筆觸、情感交付給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區”頑強戰鬥、拚搏,甚至英勇犧牲的高原官兵,作品生活基礎深厚,思想內涵豐富,藝術感染力強,從他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青藏高原那種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壯的美……他在作品中融進了自己對青藏線官兵深沉厚重的感情,塑造了許多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他先後出版了40多部作品集,累計發表作品600多萬字,榮獲第一屆中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等等,獲得各種文學獎30多項,有多篇作品入選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
胡錦濤同誌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藝雙馨,積極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責。文藝具有強大的社會感染力,文藝作品給人民群眾以深刻影響,也要接受人民群眾檢驗。”文藝工作是我軍政治工作的組成部分,文學是文藝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陣地。《與青藏線同行》的出版,是我部廣大官兵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成果的藝術再現,也是對我部業餘作者近年來創作成績的一次檢驗。青藏高原是一塊文學創作的沃土,培養了一支在全軍、全國都有一定影響的作家隊伍,他們為繁榮軍事文學創作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欣喜地看到這部紀實文學集中的篇目大多數出自基層官兵之手,他們中有不少同誌是第一次搞創作,雖然作品尚顯稚嫩,但字裏行間所透出的濃厚生活氣息和栩栩如生的基層官兵形象,同樣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所有專業和業餘作者永遠都不應忘記的創作原則。火熱、沸騰而又半富多彩的青藏線生活,永遠是文學愛好者施展才華的最廣闊的天地。希望我們的文學愛好者們,始終站在時代的高度,準確把握生活的脈搏,不斷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三個特別”革命精神添寫華章,為推進部隊建設科學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和青藏兵站部部隊即將上高原執勤55周年之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記錄那些曾經奮戰在雪域高原的戰友們,我們有良知、有感情去懷念那些把智慧和鮮血拋灑在青藏大地上的先輩們,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繼承把生命永恒在世界屋脊上的前行者們未完成的事業,我們將用高原最炙熱的陽光映照心靈,一路仰望,繼續前行!
*right*總後勤部青藏兵站部
*right*政治委員
*right*二〇〇八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