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生活從來不是一種選擇(1 / 3)

第一輯 生活從來不是一種選擇

我覺得能認識你,有點像某個極低概率的奇跡。既然自己的年齡中還沒有太多其它的紛擾前來打攪,青春在拖杳的節奏上,總會為這樣的情懷而奏出激烈的強音。

雜草鋤不淨文|程駿馳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

古時一位官員無故被罷官,回到家鄉怎麼也想不通,心亂如麻。他每天控製自己不去想這些事,可這件事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

一天,他遇見了大師,便向大師訴說心中的苦悶,問大師怎樣才能解脫出來,不去想那些煩心的事。

大師看向遠處,一位老農正在雜草叢生的荒地裏開荒,大師便問官員如何種這塊地。官員看了看這片地,滿是雜草,他便對大師說:“大師,種地先鋤草,我肯定先要把這裏的草鋤幹淨,然後再種植。”大師不語,上前和老農耳語了一陣,老農便把這塊地交給官員種菜。

過了一段時間,大師又來這裏,看見官員還在拔草,便問他說:“施主,地已交給你幾天了,可怎麼還沒有種菜呢?”官員立即對大師說:“大師不知,我本想早早種菜,可這裏的草鋤了又長,就是拔不幹淨,怎麼種菜呢?”大師不語,找來老農,讓老農種菜。

幾天後,大師帶著官員又重新回到這裏,菜已經發出芽來,官員很吃驚,問老農是怎麼鋤草的,菜長得這麼快。老農一笑,對他說:“先種上菜再說。”“草不淨,何以種菜呢?”官員立即問。老農一笑,對他說:“你先種上菜,菜長起來了,就沒有草長的地方了,草沒那麼多了,就好鋤了,每天下地裏找一找,草就會被鋤得很幹淨了。”官員聽後不禁感慨萬千。大師笑著補充說:“雜草永遠鋤不淨,不如先種上菜把雜草的地方占了再說。”

官員頓悟。回到家後,他不再去想官場上的那些事,每天把時間排的滿滿的,潛心苦讀,為鄉親鄰裏辦實事,日子過得非常充實,不久後,他的才華再次引起朝廷的關注,重新得到重用。

載於《特別關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隻要不斷充實自己,壯大自己,那些留言碎語,那些困難將不攻自破也!

一之韻文|王飆

軀體總是以惹人厭煩告終。除思想以外,沒有什麼優美和有意思的東西留下來,因為思想就是生命。?—— 蕭伯納

儒道禪,是撐起中華民族靈魂之鼎的三隻巨足,她們共同的一個特點,就是都推崇一個“一”字,都有一個萬法歸宗的哲學命題,而這個宗,也就是萬目歸綱的一。

道,源於易。五千多年前,伏羲於宛丘之上,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追索諸物的生滅輪回,突然靈光窄現,悟門豁然大開,昂首蒼天,驚呼“太極!陰陽!”原來他在這一刹那間,看到了宇宙未劈時是一團混混沌沌的元氣,這也是構成這混元的陰陽二氣未動的時態;陰陽一動,混沌始開;二氣衝和,天清地泰;萬物育化,綿延其間;萬象森列,美如畫卷;激動之餘的伏羲氏,隨手在地上畫出八卦圖形,以記下自己的這一“太極一動,陰陽相生,萬物乃成”的偉大發現。後來的老子李聃,在《道德經》中,更是把這一發現,發揮到了極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萬物又統歸之於道,而道即是一,即是太極,即是陰陽衝和之氣,所以,便有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一人得一十方得利……

禪,是天竺的佛與中國的道結合後,誕生的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慧能是禪宗的實際創始人;在禪的世界裏,每一個人的心裏都立著一位真如法身佛,一切的修行,包括行走坐臥、饑餐渴飲、待人接物,都是為了讓其放出光來,照亮人生中的一切,甚至照亮世間萬物。

有這麼一則公案。有一天,慶諸正在篩米,溈山禪師道:“施主物,莫拋撒。”慶諸道:“不拋撒。”溈山禪師於是從地上拾起一粒米來,說道:“汝道不拋撒,這個是什麼?”慶諸無言以對。溈山禪師接著說道:“莫輕這一粒,百千萬粒盡從這一粒生。”慶諸便問:“百千萬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什麼處生?”溈山禪師一聽,便嗬嗬地笑著走了,他為什麼不說破?因為說破了,就不是禪了,自己去悟吧。

對於這個公案,還有更詩意的表達:一月普現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攝。那麼,這一粒米,這一輪月,代表著什麼呢?答案也就是一個字:“心”!境由心生,以你心中的那雙佛眼看世界,一切無不閃著佛光;所以,一統萬,萬歸一!這就是為什麼得道之人,總是胸中喜念踴躍,滿目山河萬朵。

如果說,道,講的宇宙自然之法的話,那麼,儒,則講的世間人倫之法;孔子曾留下一句讓後人玩味不止的話:“吾道一以貫之。”許多人都以為找到了答案,因為孔子的學生曾參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實,當時的曾參年輕,根本沒有悟透孔子的真義,一個“而已”,盡顯其回答的不夠嚴肅,因為孔子真正想告訴他的是一個“仁”字,而忠恕禮智信義,不過都是仁這個“一”所統領下的“萬”的內容,“仁者人也”,“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而孔子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說你的心隻要達到了仁的境界,處萬人,接萬物,成萬事,都不會出差錯的。這就是儒家的一以統萬、萬殊歸一。

齊國的晏子,是孔子最推崇的人,而晏子則是侍奉過三個君主的人;有一次,梁丘據心懷叵測地問晏子:“你侍奉過三個君王,而三君都不同心,且都對你言聽計從,是不是你胸中跳動著不同的心與之相和啊?”晏子笑而答道:“我聽說,仁愛不懈,每個人都會聽你的,奸邪不忠,恐怕沒有一個人聽你的。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啊!”孔子聽說後,告訴他的學生:那個以一心事百君的晏子,是一個值得你們敬重和學習的人啊!因為晏子的一心,正代表著孔子所說的仁之內涵呢。

道的一,占盡了造化自然的風流,可以養魂;禪的一,充滿了覺識妙悟的浪漫,可以養心;儒的一,彰顯了生命大美的韻致,可以養氣!此三者,皆可助我們寫好人生這首詩!

當然,儒道禪,我們得其一,便一生都受用不盡,何況我們可以氣、心、魂三者兼修呢?我華夏之鼎,因有此堅挺的三足,故運作恒久!

載於《思維與智慧》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中華文明可謂是博大精深。這裏的一,有簡單的意思,也有萬宗歸一的含義。這些思想,是我們永存的精深寶藏。

人生三境文|張燕峰

內心的平靜與安寧!隻要有了這個,也就達到幸福的境界了。——瓊瑤

作家麥家曾經這樣說過,平庸的人有一條命: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

細細想來,此言還真是精辟,概括出了人生的三種境界。

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我們就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性命。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頭百姓,每個人的性命隻有一次,這一點上蒼對任何人都是絕對公平的。無論生活得精彩、轟轟烈烈,還是落魄、黯淡無光,等到你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性命便就此終結,戛然而止,畫上了永遠的休止符。由於性命隻有一次,所以每個人自然都視如珍寶,一旦失去性命,萬事皆休。

平庸的人,隻是來世上走了一遭,徒有性命而已。他們隻追求一日三餐的溫飽,沒有高遠的目標,亦沒有偉大的理想,飽食終日,像拉磨的驢子一樣,每一天都重複著昨天的故事,性命被他們蹉跎成了一個個簡單的日出日落。想來,這便是第一境界吧。

優秀的人則截然不同。既然來這世上走一遭,就絕不能白活一回。一定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活出一份不同於芸芸眾生的自我來。因此,他們在珍惜性命的同時,更注意提高內在修養和生活質量,修心養性,內修心靈,外修儀容,每一寸光陰都活得充實,有情趣,有尊嚴。正所謂“我們不能決定性命的長度,但能拓寬性命的廣度。”生活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性命自然更有意義,就可以當之無愧地稱之為“生命”,顯然,在做人的格調上,生命比性命更勝一籌,此乃人生的第二境界。

卓越的人,把自己的生命同國家、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緊緊聯係起來,賦予生命至高無上的責任,他們的肩上便有了沉甸甸的擔當,這就是神聖的使命。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悠久曆史,這樣彪炳史冊的人自然不勝枚舉。林則徐曾經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林則徐眼中,與國家的利益相比,一己性命輕如鴻毛,所以他敢於直言進諫,為了國富民強,做出虎門銷煙的壯舉,雖被流放伊犁也無怨無悔。近代的錢學森為了報效祖國,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生活條件,冒著生命危險,也要遠渡重洋,回歸祖國懷抱。“兩彈元勳”鄧稼先為了國家的國防事業鞠躬盡瘁,在荒涼艱苦的沙漠之地默默奮鬥數載,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

毋庸置疑,使命是遠遠地高於性命和生命之上的第三種境界。他們有高遠的人生目標,矢誌不渝的人生信念,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國家的興旺民族的複興為己任,粉身碎骨渾不怕,把使命看得大過天,超過命。因此,為了完成使命,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在曆史的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詩篇。

平庸的人,渾渾噩噩,虛度一生;優秀的人,挑戰自我,超出常人;卓越的人,鐵肩擔道義,不同凡響。朋友,做什麼樣的人,全在於你自己的選擇。

載於《課堂內外高中版》

高爾基說,暫時的是現實,永生的是夢想。那些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時刻,都是軀體與靈魂的高度對話,從而一次次遇見更好的自己。

無我的境界文|月冷繁華

隻有內心真正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於丹

前些天讀史,讀到清朝名臣謝濟世的故事,內心頗多感慨。

清朝名臣謝濟世,他一生四次被誣告,三次入獄,兩次被罷官,一次充軍,一次刑場陪斬,經曆之坎坷,實令人不忍卒讀。憑這些遭遇,我們都會認定他的一生充滿了怨憤和不平,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雍正四年(1726年),謝任浙江道監察禦史。上任不到十天,上書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引起雍正不快,被免去官職,謫戍邊陲阿爾泰。

與謝濟世一同流放的還有姚三辰、陳學海,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終於到達陀羅海振武營,三人商量著怎樣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一跪三叩首。

姚三辰、陳學海聽後神情淒然,為自己一個讀聖賢書的斯文讀書人竟要向一介武夫下跪磕頭而難過。唯獨謝濟世不以為然,勸慰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們見將軍。”等見到將軍後,將軍對這幾個讀書人很是敬重,不僅免去了大禮,還尊稱他們為先生,又是賜座,又是賞茶。

出來的時候,姚三辰、陳學海很是高興,麵露得意之色,謝濟世倒是一臉平靜。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麼好高興的。”

令人動容的是,在別人眼裏遭逢屈辱,是一件非常痛苦、難堪,甚至難以忍受的事情;而享受成功榮耀,卻是一件令人得意、欣喜若狂的事情。這本來就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謝濟世在做人的境界上顯然更勝一籌,那就是他做到了:無我。無論置身於怎樣的處境中,總忘卻自己的榮辱得失,謝濟世總把自己置身事外,這樣就免除了各種的煩惱和困惑。

心中有我的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惴惴不安。處於順境沐浴陽光就喜形於色,歡天喜地;遭逢挫折失敗就垂頭喪氣,怨天尤人。而心中無我的人卻淡定自若,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心無旁騖,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不憂不懼,不喜不悲。

心中無我,自然心平氣和,磊落坦蕩。心中無我,才會使我們心無掛礙地堅守做人的底線,富貴不淫,威武不屈;心中無我,才會讓我們忘卻世事紛擾,心無雜念專注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心中無我,才能使我們掙脫各種權錢誘惑和名利束縛,跳出小我的圈子,心靈像駿馬自由馳騁草原,像風箏悠然飄蕩在藍天。

心中無我,即使是立於驚濤駭浪中,也能從容不迫,安之若素。心中無我,才會俯仰無愧於天,行止無愧於地,立於天地之間的是一個堂堂正正大寫的人。

心中無我,就如鬆橫陡岩,風霜雨雪不改其姿;就如日月經天,雲飛霧擾不減其輝。無我,實乃人生的大智慧,做人的大境界。

載於《思維與智慧》

心中無我,便沒有欲望,當然也就無恐懼。用一杯水的清澈去應對一輩子的複雜,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

馬雲的金質沙粒文|彼岸花香

我們總是將焦點集中在內部溝通,而忘了對外與顧客的溝通。 ——?麥克法霖

9月19日,阿裏巴巴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敲響上市鍾聲的,不是阿裏總裁馬雲,也不是公司高管或他們的朋友,而是八張陌生的麵孔——他們是淘寶產業鏈8個代表:賣家、買家、客服、快遞、模特、農民網商、國外網商、服務商。馬雲和他的團隊則站在台下,為敲鍾的客戶代表鼓掌。

一家公司把上市最重要的時候獻給了普通的客戶,馬雲到底是怎麼想的呢?現場媒體對馬雲進行了采訪:“您經過多年的努力拚搏,終於迎來今天成功的一刻,理應接受世界的矚目。可您為什麼讓普普通通的客戶代表做敲鍾人,享受這份尊貴禮遇?”馬雲笑著說:“客戶普通?錯了!他們都是金質沙粒。”“哦,為什麼這麼說?”記者好奇地問。“中國有句古話叫‘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些客戶就像一粒粒沙子,如果沒有他們,阿裏巴巴不可能建成今天這樣的金字塔,我也不可能站在金字塔的頂尖。所以,阿裏要感謝他們。在未來的日子裏,阿裏也要靠著互聯網的粘合力,將他們聚合成可以抗擊石頭的力量。”馬雲鄭重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