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你是否也心懷這樣的一片海

追求的目標可以遠大一些,但現實生活中必須腳踏實地。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有一個愛好豐富人生。不好高騖遠,不華而不實。條條大路通羅馬,做一個普通人未嚐不可,從普通人做起,走的也許比別人還要遠。

你的過去不是現在

文/小程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他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從小在叔父的藥房裏當學徒。後來,隻身來到得克薩斯州闖蕩,先在一個牧場裏放牛,再後來做會計員,最終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城的一家銀行裏有了份穩定的工作。

1895年末,這家銀行在年終結算時發現有一筆公款短缺,他自知事情敗露連夜出逃,跑到了洪都拉斯。在那裏生活的幾年裏,他孤獨無助,想著自己努力打拚,本來前程光明,卻因一時糊塗事業全無懊悔不已。他感覺被這個世界拋棄了,所有人都鄙視他,即使走在異國的街頭,他都不敢抬頭,總感覺有人在背後指責他是貪汙犯。

這一天,他來到了廣場上,坐在那裏,愁腸百結,感覺已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他買來一瓶酒,坐在那裏獨自喝起來,然後準備離開這個世界。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女孩急匆匆地跑過來,對他說:“哥哥,你是不是還要在這很長時間,我父親要做手術我得趕過去,可我在等朋友,要把這個皮包給他,這個事也很急,請您幫忙代我把這個包遞給他,好嗎?他穿黑色的西服戴禮帽……如果他沒來,我很快就回來。”“可我是個貪汙犯,你相信我嗎?”他借著酒勁,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苦悶。“你的過去不是現在,我覺得你是個好人。”女孩子邊說邊把皮包放在他手裏,雖然沒有經過他的同意便轉身跑走了,但看得出她確實很著急,委托他幫忙也是真誠的。

他心裏突然湧起一股暖意,看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人相信他。他打開包,裏麵放在著一些現金和資料,立即把包封上不敢再看,把酒扔在一邊,認真地看著廣場,盯著穿著西裝戴禮帽的男人,可男人一直沒有來。等了好長時間,女孩倒是回來了,見他正端坐在那裏,跑上前感謝。女孩坐在他的旁邊,一邊等朋友,一邊和他聊天。他再次問她:“我是個貪汙犯,你不怕我把你東西拿走嗎?”女孩笑了,對他說:“親愛的,我隻相信現在的你……”

就是在那個夜晚,“你的過去不是現在”這句話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裏,似乎讓他讀懂了人生,也讓他把所有苦悶都釋放出來,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他突然感到這個世界還有人相信他,他沒有被拋棄。第二天,他決定回國看望妻子和孩子,並接受審判,最終被判五年的徒刑,可他卻感到了從未有的快樂與輕鬆,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期待。

在監獄裏,他無數次地把自己在廣場時的那個故事講給其他獄友,告訴大家不要糾結過去,好好地珍惜當下的時光……“你的過去不是現在”這句話,成為支撐監獄中許多犯人改過自新的座右銘。他在監獄中積極表現,用在那裏的時光盡情地思考人生,並把自己的過去濃縮為生活中一個又一個小人物,開始從事小說創作,1901年,他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

他叫威廉·西德尼·波特,筆名歐·亨利。歐·亨利一生創作發表了300多篇小說,作品被收入多種文集,轟動了美國文學界,他也被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一次文藝者聚會,有人問及他成功的秘訣,他流淚了,對大家說:“你的過去不是現在,過去你不行,不代表現在不行,現在你行,再過幾十年,你不一定行。你要做的就是忘記過去,抓住現在。”

載於《天地青年》

過去的已經過去,當下的正在進行,未來正大步流星走來。過去或者未來,都是你不必操心的事,你要做的就是把握現在,現在過得好與壞,決定你未來的生活!

世界上的最大榮幸

文/荒沙

愛,可以創造奇跡。被摧毀的愛,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來更宏偉,更美,更頑強。

——莎士比亞

他的童年很苦,拮據的家庭讓他發誓改變這種狀況。

那一年,聖誕節來臨。他得到了母親送給他的小禮物,他高興極了,立即拿著小禮物跑到鄰居家炫耀。鄰居家裏的生活更窘迫,小女孩莉沙聖誕節一個禮物都沒有。莉沙看著他的禮物,一直追著他,請求讓她看一看,可他怕莉沙搶走禮物,立即跑回家,莉沙追了過來,被他關在了門外。母親忙問怎麼回事?他說他不想給莉沙看這個禮物。

外麵十分寒冷,剛才在外麵玩時,他的手凍僵了,也弄髒了。母親帶他到水房洗手,天太冷,他提出母親燒點熱水再給他洗,可母親卻笑著對他說:“孩子,水雖然是涼的,但你會感覺到他是熱的。”“可它是涼水,怎麼會是熱的呢?”他立即問母親。母親直接打開水龍頭,拉著他的手伸了過去。“是不是有溫暖的感覺。”母親問。他真的感覺很溫暖,立即好奇地問母親說:“這水明明是冷水,怎麼感覺是熱的呢。”“孩子,雖然他是冷水,但你手的溫度更低,所以,當你接觸它的時候會感覺很溫暖。”他聽後陷入了沉思。母親笑著對他說:“孩子,雖然我們的聖誕禮物也不好,但莉沙卻啥也沒有,你比她強,如果你能滿足她的心願,她就會感到這是聖誕節的溫暖,也會感到這是最大的榮幸。”他聽懂了母親的話,直接拿著聖誕禮物去找莉沙……

從此以後,他把母親的話印在了心底,一顆愛的種子在他心底生根發芽。後來,他漸漸長大,經過打拚成為一名企業家,從事過汽車行業,後轉為房地產。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建立了全球聞名的舊金山市附近的“黑鷹”地區發展項目,他特意把許多窮人納入自己的公司,自己出錢為他們培訓,然後再手把手教他們上崗……他熱衷於各種公益事業,不停地拿出企業收入向世界上一些貧困地區捐贈食品、藥品,出資讚助教育事業。

2000年6月,他捐款l500萬美元成立了世界輪椅基金會,為世界上所有殘疾人造福,該基金會迄今已捐贈了數萬輛輪椅到世界各地。

一次,一位記者采訪他,問他為什麼這樣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慈善事業,他笑著對記者說:“我的母親曾經告訴過我,世界再冷,隻要我的溫度高,就可以溫暖別人。如果每一個人都去幫助命運不如自己的人,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榮幸。”

他叫肯尼斯·貝林,是著名的企業家,更是著名的慈善家。“幫助別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榮幸”這是他人生的座右銘,他也在為這句話一直努力追尋著。

載於《創新作文》

就像有句歌詞中唱的那樣,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個心懷感恩的人,必定有對生活的向往和奮鬥不止的動力。如果你還沒有奮鬥的動力,那就請你想一想,誰是你愛的人,誰還對你一直抱有期望!

隻問耕耘

文/思想者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就這樣默默地埋頭寫作,辛勤地耕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至於收獲則不是我們所能企求的。

不論是一國的總統、大公司的老總,還是個體從業者,抑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雖然種的“莊稼”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都渴望豐收。

有的時候,我們太看重結果,還沒付出就妄想得到,總是好高騖遠,而往往忽視了腳下的泥土,懈怠了每天的耕耘。因為心的力量分散了,我們三心二意地經營著自己的事業,到頭來,收獲寥寥,隻有歎息。

同樣都是“種地”,為什麼有的人豐收,有的人總是歉收呢?

這裏麵有客觀的原因。比如說,有的地在高崗上,土壤肥沃,遇到雨水大的天氣也不會發生澇災;有的地在低窪處,土質貧瘠,莊稼因先天不足而生長緩慢,收成當然不盡如人意了。此外,種地靠天,也非人力所能左右的。

可是,主觀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豐收還是歉收往往取決於你是否用心地耕耘。種地分人,再好的土地如果遇到懶惰的人,也不會有大的收獲;再差的土地如果遇到勤勞的人,那麼總有一年會豐收。

雖然每個人的事業有大有小,但是,相對來說,都是一畝三分地。土地是不會欺人的,它隻青睞那些肯付出汗水的人。

你看台上演戲的人,他們把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殊不知,“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他們成功的背後不知要付出多少汗水啊!

再看那些有成就的大作家,也並非一夜成名的。要知道,“板凳須坐十年冷”,“字字看來皆是血”,此中滋味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和體會呢?

冰心說:“成功的花兒,人們隻驚羨它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血雨。”

於是,我們懂得了成功與付出之間的內在關係,幾分耕耘才能換得一分收獲,這世上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人生應抱著這樣的態度,隻問耕耘,莫問收獲,因為收獲正蘊藏在默默耕耘的過程中。

載於《檔案天地》

對於一件事情的成敗,不要去在乎,隻是去努力做就好了。在意的多了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從而出現焦慮、失落、焦急、不耐煩等情緒。這樣是不利於人的。

第一次出門遠行

文/邢占雙

在不幸中所表現出來的勇氣,通常總是使卑怯的心靈惱怒,而使高尚的心靈喜悅的。

——盧梭

第一次出門遠行時我18歲,那年寒假隻在家待了兩天,因為實在受不了父親,他頓頓喝酒,日夜牢騷,我無法靜心讀書寫作。於是,在一個寒風刺骨的早上,母親眼淚汪汪地送我到村頭,“要不就別去了。”“路上注意安全啊。”“過年,早些回來啊。”我不忍回望,踏著積雪,踩著小道,奔向鎮裏,來到縣城,踏上北去的火車,去山裏舅舅家。我要在畢業之前完成一篇小說。

旅途上遇到了一個鄰城大學生,他比我高比我帥,戴著眼鏡,是師專的,我們很談得來,談論最多的是文學,我知道的他也知道,他知道的我也知道。旅途不再寂寞,他說他喜歡寫詩,他贈我一本雜誌,我贈他一本小說集。我們互留地址,握手告別,有事寫信。

火車繼續向北行進,車裏真冷,光板的座椅又硬又涼,坐一會兒便得站起來活動活動手腳,否則凍木了。旅客稀稀拉拉,坐車的都是一站地兩站地就下車,有時整節車廂就剩我一人。火車慢慢悠悠有個小站就停一下,車窗上了一層霜,看不見外麵的景色,我吹口氣哈出一個貓眼,隻見火車穿行在兩山之間,沒有什麼新鮮的景色,很快就倦怠了。

穿過兩個山洞之後,我的心便緊張起來,要到地方了,真怕過站。年輕女列車員特意來告訴我,下一站就是烏爾奇了。火車在一個小村旁頓了一下,我剛跳下車,它便嗚的一聲,不屑一顧地走了。

舅舅家的茅草小屋位於河岸的一個高崗上。白天,舅舅上山伐木。我隻身一人盤坐在石頭炕上,寫一篇青春小說。累了,就到外麵走走,天空瓦藍瓦藍,像水洗過似的。踏雪到密林深處吼幾嗓子,向樹林深處走走,可惜我來得不是時候,欣賞不到美景,采不到山珍野味。

晚上,獨坐昏黃燈下,讀我帶去的十幾本書,反複聽那幾盤磁帶。舅舅到鄰家串門,總是很晚才回來。舅媽帶著兩個孩子回娘家了,年後才能回來。

火車開過,石頭炕也跟著抖動,令我追想它連接的那個世界,那個世界很精彩,要想走得更遠,我就要努力。

幾天後,我要去看姥爺,好些年沒見他了。他在市裏一家醫院燒鍋爐。舅舅領我坐火車來到市裏,將我送到地方。那是一所軍隊的醫院,一所空蕩蕩的大房子,在房子的一角,是姥爺的房間,裏麵擺放著一張床和一張地桌。姥爺見到我,很高興。晚上為我做了炒羊肉,羊肉是附近一家給的,那家死了隻羊,不會剝羊皮,姥爺幫剝的,得到了兩條大腿和一些羊排。姥爺看我吃得很香,老眼裏閃著歡樂的光。

晚上,我常常熬夜寫小說,地桌下的涼風嗖嗖地鑽進褲管,沒辦法,隻好將褲管紮起來。姥爺一覺醒來總會勸我:“時間有的是,你要注意身體,你這樣不睡覺,到老時病就找你了。”我對姥爺的勸告不以為然,覺得他說得很可笑,睡覺嘛,想睡時就睡,困時再睡也不遲。現在才懂得,姥爺說得有理。

姥爺領錢了,他用枯黃的手指數著角票,兩個月的工錢,160元。他數來數去,拿出30元給了我,告訴我省點花。他這一生,從來沒有積蓄,貧窮像影子一樣伴隨他。他一次給了我這麼多錢,讓我深感意外,感動得嗓子眼發堵。等到我掙錢時,一定好好孝敬他老人家。

第二天,我拿著姥爺的錢,逛了新華書店,買了幾本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在城裏逛了一圈,到城外登了回山。

除夕之夜,我回到舅舅家。我走出很遠,去鐵路邊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李春波的《一封家書》使我忍不住落淚,我懷念家中滿桌的菜肴,懷念與夥伴在一起甩撲克的快樂,懷念家鄉過年的溫馨氣氛。我和舅舅在一起度過了冷冷清清的一個年。

臨近開學,我穿著舅舅送我的一套嶄新鐵路服,回家,回學校,將小說投給了一家雜誌社。

不久後,我收到那位大學生的來信,他說我是值得交的知己,同時也收到退稿信,我默默地將稿子壓在了箱底。

但我至今忘不了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日子,那是我尋夢旅途的開始,雖然距離成功遙遙無期,但苦澀中有寧靜,自由中有幸福。那座茅屋,那座城市,那些日子我將永遠銘記。

載於《閱讀經典》

每個人都有成長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出行,第一次獨自坐火車去很遠的地方,第一次談戀愛,第一次嚐試做一件事……你還記得你最勇敢的第一次嗎?

從普通人做起

文/李軍民

不要光讚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菲·貝利

煤礦工人被譽為開采光明的人,多年前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員。

16歲初中畢業,考慮到我的學習成績和家庭經濟狀況,父母一合計,給我報了礦務局技校,因為上技校既無經濟負擔,也無競爭之虞,而且三年以後我就可以成為煤礦的正式職工,何樂而不為!

一位與我一起放棄上高中考了技校的同學怕被別人嘲笑,見了同學繞著道躲著走。我設身處地安慰他,個人的實際情況和誌向不同,不一定人人都要上大學,往一條道兒上擠。上大學是實現自身價值的一條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也不是炫耀的資本,隻要通過正當渠道,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就是光榮的。並不是安於現狀,而是量力而行;並不是沒有追求,而是麵對現實。為什麼非到碰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才知回頭?有舍才有得,往一條路上擠,條件不具備,即使成功了也是僥幸。況且,那些嘲笑我們的同學自己也好不到哪裏去,三年以後他們說不準還不如咱們呢!

三年的學習平淡無奇,半年的實習也按部就班,因為就在家門口上學,領略不到外麵世界的精彩,與那些在外讀書的孩子們相比可能我們缺少了對社會的了解,但是我們借助於企業的精心培養,學到了足以養活自己及家人的一技之長。我入學時說的那句話最終得到了應驗,真有同學三年以後沒考上大學返回來上了技校,他們入學的時候我們已經參加了工作掙到了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