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堅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人,應堅定而安靜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外麵諸多的選擇,混沌的紛亂,會讓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許久卻久久無法采取決斷。

當絕望更替進行時,堅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那才是真的。

讀書的癖好

文/周國平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歐陽修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於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書如命的人來,我隻能勉強算作一個有一點讀書癖的人。根據我的經驗,人之有無讀書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時便已初見端倪。那是一個求知欲洶湧勃發的年齡,不必名著佳篇,隨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讀物就能點燃對書籍的強烈好奇。

回想起來,使我發現書籍之可愛的不過是上小學時讀到的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那裏麵講述了一個淘氣孩子的種種惡作劇,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從此以後,我對書不再是視若不見,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個書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書都會使我眼饞心癢,我相信其中一定藏著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見識。

隨著年齡增長,所感興趣的書的種類當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對書的興趣則始終不衰。現在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書誠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還是要有讀書的愛好,而隻要真正愛讀書,就遲早會找到自己的書中知己的。

讀書的癖好與所謂刻苦學習是兩回事,它講究的是趣味。所以,一個認真做功課和背教科書的學生,一個埋頭從事專業研究的學者,都稱不上是有讀書癖的人。有讀書癖的人所讀之書必不限於功課和專業,毋寧說更愛讀課外和專業之外的書籍,也就是所謂閑書。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對自己的專業發生濃厚的興趣,做出偉大的成就。英國哲學家羅素便是一個在自己的專業上做出了偉大的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熱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讀“無用的書”。

其實,讀“有用的書”即教科書和專業書固然有其用途,可以獲得立足於社會的職業技能,但是讀“無用的書”也並非真的無用,那恰恰是一個人精神生長的領域。從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我從來不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上課偷讀課外書乃至逃課是常事。

我相信許多人在回首往事時會和我有同感:一個人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讀書,相比之下,課堂上的收獲顯得微不足道。我不想號召現在的學生也逃課,但我國的教育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中小學本是培養對讀書的愛好的關鍵時期,而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卻以升學率為惟一追求目標,為此不惜將超負荷的功課加於學生,剝奪其課外閱讀的時間,不知扼殺了多少孩子現在和將來對讀書的愛好。

那麼,一個人怎樣才算養成了讀書的癖好呢?我覺得倒不在於讀書破萬卷,一頭紮進書堆,成為一個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

宋朝詩人黃山穀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麵目可憎。”林語堂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麵目可憎。這當然也說得通,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讓人喜歡的。

不過,我認為這句話主要還是說自己的感覺:你三日不讀書,你就會自慚形穢,羞於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就必定是個有讀書癖的人了。

有一些愛讀書的人,讀到後來,有一天自己會拿起筆來寫書,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現在成了一個作家,也就是以寫作為生的人。我承認我從寫作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並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

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發願,今後要少寫多讀,人生幾何,我不該虧待了自己。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幸福是與你珍惜的人好好相處

文/袁恒雷

生命,隻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長久。

——塞內加

2002年,以色列人泰勒·本在哈佛大學開設了一門課程——《積極心理學》。這門課程每周兩次,他在課上並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泰勒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他最初開設這門課的時候隻有8人報名,其中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有近400人報名,到了第三次,學生達到850人。他開始感到緊張和不安,因為學生的父母、爺爺奶奶、媒體朋友一起出現在他的課堂上了。

他開設的《積極心理學》和《領袖心理學》擊敗了曼昆教授的王牌課程《經濟學導論》,成為哈佛大學受歡迎率第一名和第三名的課程,而他也被譽為“最受歡迎的講師”。一位助教稱:“這兩門課程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11年初,隨著網絡“淘課”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網絡學習世界名校的課程,泰勒和他講解的《積極心理學》(網友譽其為“幸福課”)成為網絡熱詞,在中國也同樣受到推崇。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泰勒麵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樂的老師吧?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泰勒看著這個學生,笑著說:“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我對泰勒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麵臨痛苦的時刻——經曆失敗與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都快樂隻會帶來希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麵情緒的產生。一個幸福的人也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等負麵情緒控製。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無論是對於整日為柴米油鹽奔波的大多數人還是衣食無憂的富豪,物質財富與快樂意義的糾結是造成幸福與否的最大問題。在課堂上,泰勒不止一次地向聽者發問:“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能給我帶來多少樂趣?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嚐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泰勒認為,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裏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愛情的美好,會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麵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輔相成的關係,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都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成功。

對於哈佛大學這位“幸福大師”而言,在他的眼裏誰是最幸福的人呢?他認為他的祖母是他見過的最幸福的人。

泰勒的祖母沙瑞爾目睹自己的父母和5個哥哥被納粹殺害,她和姐姐被關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裏。當盟軍解放這座魔窟的時候,隨軍醫生目測判斷幸存者的生命體征,有希望的就送去醫院救活。

那時他的祖母瘦得隻剩下27公斤,躺在身邊的姐姐36公斤——醫生憑體重判斷她姐姐可以挽救,認定祖母非死不可。但當士兵抬姐姐走的時候,祖母死死抓住地的手腕不放,嘴裏念叨著唯一會的英文單詞“sister”,任憑士兵如何也掰不開,醫生無奈,隻好把她倆都帶走了。

送到醫院後,醫生們預言沙瑞爾活不過半年,但半年之後,她體重幾乎增加了一倍。泰勒說:“她的堅強和樂觀,對生命的強烈渴望讓她活了下來,並且還生養了子女,這才有了我們。”泰勒崇拜祖母身上強烈的生命力,當他的小女兒出生時,他讓小女兒繼承了祖母的名字。

泰勒在哈佛名利雙收的時候,他選擇了激流勇退,帶著妻兒回到了以色列。他說:“做出這個決定時,很多人都說這家夥一定是瘋了!或許我真的瘋了,但是我覺得我回到我們國家,看到我的孩子跟我的父母在一起,在有祖父祖母的環境下成長。而我自己可以跟我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對我來說這一切要比世界上所有其他的榮耀來得更加珍貴。”

幸福是什麼?泰勒的回答言簡意賅:“拿出時間,與你珍惜的人好好相處。”

載於《讀者原創版》

似乎我們這一生都奔跑在追逐名利的路上,一生都為這些東西所累。直到老去的時候才發現,人生不過是和親近的人一起相伴看日升日落,體會閑適和浪漫!

堅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文/眷爾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但丁

周末,陽光懶散地照耀著城市,我喜歡透過汙濁的空氣和黴變的細菌享受陽光瀉下來的快感。我把腳放在書桌上,任裸露的腳趾貪婪地吸收陽光,這是種快樂,悵然的快樂。

我的心情是波瀾的。

我筆下的文字是稚嫩的,是讓人含笑的;我筆下的血肉堆砌得不完美,他是殘缺的。

抬頭,藍天白雲,曠闊而無垠。雲朵雜亂地堆積著,像個蓬鬆的棉花球。我眯起眼睛,仿佛看見了上帝,那是個愛笑的孩子。

你是和我一般的年齡嗎?我大聲地問她。她似乎笑了起來,陽光變得更加充裕了,我感覺我的全身在發燙,溫暖得讓我想到了我的席夢思床。

我肆無忌憚地大笑著。雲朵又換了個姿勢,陽光依舊暖暖的,唯有那藍天,依舊一成不變。忽然間,我想到了鄰居姐姐烏黑的像海藻一樣的頭發,柔軟溫滑。

天氣很好,像是朵花稚嫩地開出花苞。我的心靈是寂靜的,因為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創作。

還曾記得一段來自攝影師寇德卡的采訪:

“我不習慣談論自己。對世間的看法盡量不在意,我知道自己是什麼人,不想成為世俗的奴隸。如果你總是停留在一個地方,人們就會把你放在一個籠子裏,漸漸地希望你不要出來。”

是的。

人走在大街上,喧囂嘈雜聲在四處抨擊衝撞著,前麵是未知的不定數,細細品味後,留下的盡是煩躁和抑鬱的心情。反之,人走在一條細窄的小路,即便路上有許多的汙水和爛泥,當走到盡頭時,細細回味的卻是愉悅坦然的心情。

遊戲房裏,娛樂場裏,人頭攢動,人們學會了玩樂和浪費。於是悶頭兩耳不聞窗外事,放棄了之前信誓旦旦的承諾,然後越陷越深。

殊不知那個寂寞的人,已悄悄地整理好行囊,他的影子在路的前方變成了黑點,影影綽綽了。他的心是坦然的,正如看到了如此的藍天白雲,才會有的感覺。

人,應堅定而安靜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外麵諸多的選擇,混沌的紛亂,會讓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許久卻久久無法采取決斷。

生活中的接收和拒絕,亦存在、亦毀滅。我笑了。

天空中的雲朵散開了,陽光多了些許。

當絕望更替進行時,堅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那才是真的。

載於《初中生之友》

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世界。像是一座城堡,用來治療傷口,亦或者靜心思考下一步。

小小的愛

文/荒沙

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梵高

姐姐這些天比較鬱悶,幹了近10年的工廠倒閉了,她也失去了工作,這讓她本就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姐姐一天都不敢閑著,到處找工作,看招工啟事。

昨天,一個朋友知道了她的情況,給姐姐打電話,讓姐姐去她的餐館當服務員,工資一個月2000。姐姐很高興,雖然工作時間長,但和以前工資差不多。

第二天她早早就過去了,可回來時卻有些失落,我問怎麼了,姐姐說不想幹,對我說:“她們那裏有服務員,我去了,就要把那個小女孩開了,我心裏過意不去,就找了個理由……沒事,現在工作好找。”我聽後覺得姐姐有些傻,自己的生活這樣差還想著別人。

可到了晚上,我再想起這件事的時候,心底卻忽然湧起一股暖流,我被姐姐的那種無私所感動。對於姐姐來說,這個決定就是一份小小的愛,但想起來卻是大大的暖。雖然那個服務員永遠不會知道姐姐曾默默放棄了一個與她競爭的機會,但她卻遇見了一次看不見的幸福。

那一年,我到省城打工。一天,我騎著三輪車拉著一車的鋁材往廠裏走,可在一個拐角處,由於鋁材裝得太多,我的視線受阻,車輕輕地碰上了路邊一輛轎車,當時我嚇壞了。我曾多次看到貧弱的打工者,被有錢人謾罵、要求賠償,受盡了屈辱。我把三輪車停在那裏,嚇得腿有些軟,車上下來一個中年人,看了看我的三輪車與他的車接觸的位置,有一條約三厘米的劃痕,不明顯。

那一刻,我做好了一切準備:寶馬車主下車與我發火,我賠錢,老板開除我……可不想,車主卻笑著對我說:“小夥子,你裝的東西太多了,悠著幹,別著急,趕緊走吧。”說完,他還幫著我扭轉了一下車頭,我急忙對他說對不起,又說謝謝,他笑著搖了搖頭,直說沒事。

騎上車子,我想快點逃離,我怕他後悔再找我。可當我看見這輛車從我身邊開過,摁了一下喇叭搖下車窗再加速向前時,我的淚流了下來。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一件小小的事,不用計較,可他的那種大度卻深深地感染了我,那種暖暖的愛,已注進我的心裏。

生活中,愛的雙方是不等價的,有些人付出一些小小的愛,而被愛的人卻會感受到大大的暖,讓你一生銘記,無法忘懷。

載於《讀者原創》

小小的愛不起眼,別人甚至都無法體會這其中的真相,可如果每個人在麵對選擇的時候都多替別人考慮,那我們就不會缺愛,就不會有人抱怨人情冷暖了。

他的心裏隻有春天

文/馬朝蘭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1951年,他和老伴從陝西的大山裏流浪到興平市流順村,在一麵破舊的土牆旁用秸稈搭起了一個簡陋的家,從此,以拾荒為生。

1974年農曆正月二十九,他和老伴外出趕集,在一群圍觀的人潮中,他忽然瞥見了一名被遺棄街頭的女嬰。當時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臍帶上還殘留著鮮血,由此可見,她是個可憐的孩子,剛出生就被母親丟下了。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卻沒有一人肯上前把嬰孩抱走。他和老伴實在心疼孩子,想要把她抱走,但又不願讓如此可憐的孩子跟著他們吃苦受窮。於是,他和老伴便一直站在原地苦苦等待,希望能有一戶條件稍好的人家把孩子抱走。

天色暗下去,集市上的人竟然走得一幹二淨,他和老伴不得不將孩子抱回家中悉心照料。為了紀念這次偶然的相會,他給孩子取名“會英”。

會英漸漸長大,可奇怪的是,她經常弄不清簡單的算式,說話也有些含糊。後來,他終於明白,會英有著輕微的智障。老伴知道了這一事實後,公然表態,無論如何,也要把會英養大成人,不管怎樣,她都是一條命啊!

為了更好地撫養孩子,他和老伴起早貪黑,長年奔波在各個鄉村的垃圾站裏,可生活並沒有因此好轉。因為,在這艱苦的旅途中,他們又先後遇見了不同情況的棄嬰,她們有的殘疾、有的智障,也有健康的。

他倆都是於心不忍,總是無法在觀望後冷漠離去。這些可憐的棄嬰,一個個都無可避免地與他倆相遇,並走進那個破落的家庭。

周圍的鄰居非常不解,在旁人看來,這對年過六旬的老人本就已經過得水深火熱,為何還要一次次撿來生活的包袱?他們雖然知道這是善行,但仍舊不可理解。他們甚至斷定,這些孩子在長大且清楚自己身世之後,一定會遠走他鄉,不再理會這兩位拾荒的老人。

孩子越來越多,所需的飯量也就越來越大。但他倆覺得,孩子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不能光吃素菜和米飯。

就在生活擔子越來越重,經濟愈加窘迫的情況下,老伴忽然撒手人寰,離他而去。他悲傷得不能自已,但他心裏清楚,他不能消沉下去,因為除了已經長大成人的會英之外,還有9個孩子的生活需要他。

他細細盤算過,正常情況下,自己勞苦一天能賺到15元。而每天要買5塊錢的饃(20個),3塊錢的掛麵(1.5斤),如果還有額外開銷,偶爾生病買藥的話,那所剩的錢就寥寥無幾。

但這整整36年間,他就是用這樣省吃儉用的方式,為孩子們奢侈地買了5937袋奶粉。當我隨記者找到他時,他正狼狽地拉著一輛木架車。身形消瘦,皮膚黝黑,白發蒼蒼,渾身裹滿了汗水與灰塵。

如果不是他的三女兒豐英說:“看,那是我爸”,我堅決不會相信,麵前的他,就是在36年間寒暑不歇,以拾荒的方式撫養了10名棄嬰的趙景華。

此刻,冷漠的鄰居們已被他深深打動。所有人都知道,在這麼一個貧寒的村子裏,有一個年過八旬的老人,用自己皴裂的雙手撫養了10名棄嬰。

雖然老大會英已經嫁到鄰村,成為人母,但仍有5名嬰孩尚未成年。年過八旬的他,仍要起早貪黑,仍要拾撿破爛,仍要當爹當媽,為孩子的生活操心。

當他微笑著架起木車,踉蹌著又要外出時,我心裏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人世間,是否已經沒有一種苦難能讓他的善良止步?造物主,是否已經撥除了寒暑冷秋和嚴冬,隻在他的心裏留下一片生機盎然的春天?

載於《意林原創版》

每一個生命成長的背後,都有他們辛酸無悔的付出,因了這大愛,才托起了十個鮮活的生命。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