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奇異風俗
1.無法發出的信(之十一)
張維:你好!
我的新疆之行即將結束,再給你講個故事吧。我是在阿蘭的小飯館認識她的。當時她走進來,穿寬鬆衣裳,長筒靴,手上有什麼東西一閃,劃出一道弧光。我就呆看著她。阿蘭走過來笑笑說:“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是徐老師,這是娜麗。”她向我點點頭,大洋洋地坐在印度阿僧身邊。她說話時帶有一種習慣性的傲慢態度,但是阿蘭對她就像對所有人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阿蘭說,徐老師到我們這裏采風,要寫書。她又點點頭,要了一串烤羊排,說是要濃濃的辣子,又要了一壺馬奶酒,邊吃邊喝。我是知道馬奶什麼味的,看著她像喝水一樣地喝馬奶,不禁心驚。特別有意思的是,她一定要用阿蘭的一把銀壺,她說,阿蘭,為什麼不把那把壺拿出來?阿蘭就拿出一把銀壺,不是很精致,但是沉甸甸的,據說不是鍍銀,是純銀。娜麗喝馬奶,一定要用這把壺。
娜麗吃了喝了,好像剛剛想起來旁邊還有個陌生人似的,突然對我說:你要是寫我們新疆,就得寫我們新疆的寶石!然後她炫耀似的亮出她的手,她的中指和無名指上各戴著一粒寶石戒指,“你認得出來,這是什麼寶石麼?”她問。她無名指上的寶石在光線的照射下,出現了像貓眼一樣的亮帶。這道亮帶還會隨射入光線方向的改變而遊動,真使人感到神秘莫測,變幻異常。後來我才知道,這種現象在寶石學上叫做“遊彩”或“遷彩”。而當時,我幾乎看呆了,半晌才看她中指上的寶石,那好像是一粒石榴石,我這麼說了,她點了點頭,告訴我無名指上的那粒叫做海藍寶石貓眼石,是世界上最名貴的寶石,是她的表兄從天山買來的。後來阿蘭告訴我,什麼表兄,是情人,也不是買的,而是用翡翠換的。娜麗的男友原是雲南孟定的一個司機,做了許多年的玉石買賣,在當地頗有名氣。娜麗和她的男友,都是哈薩克族。
用翡翠換寶石,這倒是個有趣的遊戲。本人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曾經寫過中篇《緬甸玉》,寫了兩個女人在玉石交易上鬥法的事,一個是細甸富商的遺孀阿韻,另一個是中國佤族姑娘三梅,其實關於玉石貿易的事我也隻是聽說一二,不想發了此篇之後,中國室石協會的副會長親自寫來了信,說是看了小說,知道我對玉石有研究雲雲,隨後竟寄來一塊含翠的石貨,至今仍放在我的抽屜裏,不知如何加工。
阿蘭說,徐老師,你不是要了解我們這兒的各族風俗麼?娜麗最清楚。娜麗說,可惜你來的不是時候,明年你夏天來吧,我帶你上蒙古包去喝奶茶!
看來,我真的得再來一趟了!
徐小斌
2000.9.29
2.祭敖包
我們常常在OK廳裏唱“敖包相會”,大概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敖包是什麼。娜麗告訴我,敖包是蒙古語的眘譯,也有譯成“腦包”、“鄂博”的,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頭堆”、“土堆”或“木塊堆”。考其源,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誌,起指路、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曾有文獻記載:“遊牧交界之處,無山河以為識別者,以石誌,名曰:鄂博。”此後,在蒙古族中又演變而為神物,即使在尋常的旅途中,路經敖包都要下馬膜拜。清人祁韻士詩雲:“告虔祝庇雪和風,石畔施舍廟把同。塞遠天空望無際,行人膜拜過殘叢。”祭敖包不僅包括敖包,還含有祭地、祭山嶽等內容。《西域水道記》載,本素爾嶺“準噶爾於其地樹幡誦經致祭”。顯然具有自然崇拜的性質。伊什格力克山的布爾汗峰是伊犁著名的祭掃地,今天鞏留縣、特克斯縣的蒙古人,還常集會祭祖。特克斯縣、昭蘇縣、尼勒克縣各地都有敖包。
祭敖包一般多在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六七月。祭祖時,敖包上插上樹枝,掛上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旗上繕寫經文。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4種。血祭是把牛、羊、馬等牲畜宰殺後,將祭品供奉在敖包前麵;酒祭,將鮮奶、奶酒、奶油以及白酒等,一滴滴灑在敖包前,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幸福;火祭,即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幹柴火,或燒一堆牛、羊糞塊,各家各戶紛紛走近火邊,念著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肉丸子投向火裏燃燒,燒得越旺越好;玉祭,一般是王公貴族才用玉或玉器作為供品,現在已不存在了。
還有,草原人民的習俗,凡是被認為有神靈之處都要結樹幡。例如,溫泉、山洞、獨樹,或是聖地等處。一般在臨近的樹枝或是灌叢上結布為幡,無樹的地方還要插上木竿或樹叉結幡。在草原上凡是見到這種情況,都視為封禁之地,是決不能隨意踐踏或隨意砍伐的。而且男人經過其地須得下馬,婦女經過須結布條。年代久遠樹幡也結得多了,就顯得格外神秘,更有靈性。
3.民族節日
伊犁哈薩克、維吾爾、回、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東鄉、撒拉等9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每年都要歡度“肉孜節”和“古爾邦節”。
肉孜節是波斯語的音譯,意為齋戒。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封齋一個月後,為慶祝齋功圓滿,舉行開齋節,時在伊斯蘭教曆十月二日,波斯語,稱之為“肉孜節”。開齋節這一天,穆斯林們要舉行各種儀式、活動,歡度節日。每家每戶都把房屋打掃、粉刷得幹幹淨淨,製作各種油炸食品和糕點,宴請賓客,走鄉串戶,拜年致賀,互致節日問候。大人小孩都要理發、洗澡,從頭上到腳下穿戴一新。18歲以上的男子要到清真寺去作禮拜。伊斯蘭教曆是陰曆製,每年354天,要比公曆少11天左右。故齋月及節期每年都要向前推移。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係宗教節日,阿拉伯語稱“爾德古爾邦”,“爾德”意為節日,“古爾邦”、“阿祖哈”意為獻身,漢文譯為“宰牲節”。時間在伊斯蘭教曆十二月十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據伊斯蘭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在睡夢中,夢見真主安拉啟示他宰殺自己的兒子易斯瑪爾敬獻給安拉,以表示對安拉的虔誠。當易卜拉欣遵命實現諾言,正舉刀宰兒子的一瞬間,安拉派遣使者牽一隻羊趕到現場,命令以宰羊代替宰兒獻身。從此以後,每年這一天,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們家家戶戶都宰殺牛、羊,精製糕點,穿新衣,戴新帽,沐浴盥洗,頂禮膜拜,舉行節日會禮和宰牲儀式,走親串友,宴請賓客,歡歌曼舞,賽馬叼羊,熱鬧非凡,是穆斯林最為盛大的節日。
納吾熱孜節,每年陰曆春分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哈薩克人辭舊歲,迎新春,家家戶戶都用大米、小米、麥粒、奶疙瘩等物混合煮成“納吾熱孜飯”,親朋摯友走家串戶祝賀新年,吃“納吾熱孜飯”,互相祝願在新的一年裏,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蒙古族的小年和大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是蒙古人民的小年,這一天是送“火神爺的年火”的日子,家家戶戶要在“灶神”龕前燒香。供獻牛羊肉、黃油、奶皮、奶酪、奶餅、糖果等供品,名之曰“齋灶”。這一天最講究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特別熱鬧。晚上即送灶神上天,人們要把事先準備好的柴草或牛羊糞塊,用火點著,再從各樣供品中取出一點,扔進火堆裏,助火燃燒。這時全家對著火焰向火神爺禱告。一般在臘月十五日前各家各戶都要把牛羊宰好,除了留下自己食用,還要準備些肉送給親友。同時要為大人小孩做一件好看的蒙古袍服,買新靴子、新帽子,購置奶桶、氈子、鍋碗、盆勺等用具,然後把節日騎乘的馬調養好。春節,蒙古人稱為“白節”、“大年”,是蒙古人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居住在農村、城市、工礦區的蒙古族過春節的習俗同漢族差不多,但牧區卻有很多的不同特點。除夕之夜為“守歲”,闔家老小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的矮桌周圍,桌上擺著一盤盤香噴噴的肉類、奶製品,以及糖果、香煙、美酒等物,有的還要在矮桌上供一張大紙,紙上寫著祖先的名字。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多喝酒、肉;食品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裏吃喝不盡、年年有餘。家裏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人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麵混合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隻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除夕之夜有“嘎拉木”(玩羊骨頭)、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過大年,按習慣還要拜年,大年三十晚上為辭舊歲禮,初一早上為迎新年禮,晚輩們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孩子,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像牛奶一樣純潔。舊時,有些家還要請喇嘛到家念經,消除新年的不祥之災,祈求新年家道興隆。全家扶老攜幼去喇嘛廟焚香膜拜,求活佛保佑。大年初一早餐後,男女盛裝,三五成群挨家串戶給親友拜年。客人進屋首先向長輩叩頭拜年,祝願老人身體健康,年豐人壽。按習慣由主人家的女婿向客人逐個敬酒,每敬必喝,或邊喝邊唱,邊唱邊舞。在村寨擇一塊草地賽馬、角力、賽胳駝等。
4.姑娘追
溫倩木對我提過姑娘追,娜麗講得更詳細些。姑娘追的哈薩克語是“克孜庫瓦力”,是哈薩克人特有的遊戲。開始時,身著盛裝的一對青年男女,騎馬並肩向指定地點,並轡款款而行,邊走邊談邊笑。按傳統習慣,此時小夥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詼諧逗趣,說俏皮話,或表白愛慕之情,姑娘不能生氣,也不能表示反對,即使羞紅了臉,也要默默地聽著。但是一到指定地點,往回折返時,為了報複小夥子的調笑,姑娘便舉鞭策馬追趕。如果姑娘追不上,就算小夥子走運;如果追上了,姑娘就舉起馬鞭在小夥子頭上頻頻揮繞,甚至雨點般抽打下去,小夥子也隻有乖乖地忍受皮肉之苦,不能還手。特別是那些俏皮話說過了頭,玩笑開過了分的小夥子,背上少不了要挨姑娘狠狠幾鞭,因此有些小夥子事先穿上皮襖或皮坎肩作為護身。即便這樣,有的小夥子還是被姑娘打得狼狽不堪,抱頭鼠竄,惹得觀眾陣陣歡笑喝彩。如果姑娘對小夥子懷有好感,那馬鞭便會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打是疼,罵是愛”嘛,所謂馬上戀愛就是這樣進行的。姑娘追不僅限於未婚青年男女,有時興之所至,一些年齡相當的已婚男女也可參加,因為這是遊戲,開開玩笑,不僅表演者高興,觀眾也高興。姑娘追這種活動,場麵十分熱鬧,妙趣橫生,有些時候竟促成了男女愛情的結合。所以,它是哈薩克青年男女喜愛的馬上體育活動。他們借助於這種活動傳遞和抒發男女之間的愛墓之情,所以人們稱姑娘追為“馬背上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