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酒類文典 第43章 酒與文學
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與高度發展的釀酒業和飲酒習俗相結合,創造了絢麗多姿的酒文化,遠從世界最古老的典籍--殷墟甲骨文字開始,酒就如血液一般在中國文化的脈絡裏汩汩流淌。隨著曆史的發展,酒與文學的緣份更深,許多詩人以酒作詩,以詩歌酒,詩酒同風;而每一種美酒背後都會跟一串美妙的傳說故事,成為我們小說家寫作的素材;詩與典故也有著極深的緣份;借酒喻理,意在酒外,於是酒與警句的關係日益親密;而作為飲酒行酒令的文化形式更與文學緊密聯係。酒與文學的關係被人稱為,酒是中國文學發展的輔助劑。
酒與詩歌。在我國的詩歌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處都可以聞到酒的醇香。有人作了如此的假設;如果沒有酒,陶淵明不能安享田園之樂,李牧文章不會上天入地,宋諭可能會交白卷......。自古以來詩酒同風眾所周知。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以酒為主題的篇章,如其中提出的"醉酒飽德"觀點,認為君子當醉而不失態,當醉而不損德,這可謂我國酒文化的起源。
在中國文學史上,許多詩人以酒釀詩,以詩唱酒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而且由於用於發醇詩歌的"酒母"不同,每個詩人釀出來的詩,亦同我國名目繁多的美酒那樣,有千家風味、萬種情調,令人歎為觀止。譬如:晉代陶淵明的"田園詩酒",閑適而恬琰,又不乏酒的清芬;以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酒",是大漠裏悲壯的豪情與歡歌;李白的"浪漫詩酒",融曠達與豪放於一爐,映照出一個"醉魂歸入極"、"嘯傲禦座側"的自由、奔放的不羈性格;與李白同為"唐詩雙璧"的杜甫,釀的大多是"民間詩酒",與紹興花雕一般,醇香中略帶苦澀之味,大多是因為滲透了他上憫國難、下痛民窮的一片苦心之故......
唐宋年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是酒文化迅速發展的時期。唐宋詩詞大多與酒有聯係,其代表人物當推"鬥酒詩百篇"的李白,他素有"酒星魂"、"酒聖"、"酒仙"之稱。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曆來被認為是傳神之筆。而我們翻翻李白的詩集,就發現他生活中酒詩同樂的情趣。譬如:"看花飲美酒,聽鳥鳴晴川"、"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等等。真可謂詩酒風流,難怪郭沫若言:"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的確,李白的死也極富浪漫情調:他醉後到采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溺死。杜甫是以酒愁見長的,他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與貧苦人民之間的貧富兩極分化現象,從而賦予酒文化更深層的內涵。
宋代歐陽修,自稱"醉翁"。他的"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換長條落香雪";"東堂醉臥呼不起,啼鳥落花春寂寂";"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是三更"。都傳為佳話。更可貴的是他不僅愛喝酒,且喜釀酒,他寫的一篇《酒經》的文章,寥寥數字,由製餅曲以至釀酒,無不備述,與今天南方的釀酒方法很相似。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她的名篇中也有不少帶"酒味"的佳品。例如:早期的《如夢令》、《醉花陰》等詞中有"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等等,顯示一個封建貴族閨秀悠閑、風雅、多愁善感的生活中的品飲。南渡以後,國破家亡,境遇孤苦,酒樽也滿蘸哀愁淒情,如《聲聲慢》中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的句子。在古代婦女善飲而善寫酒意酒情的,李清照恐怕算是代表人物了。而陸遊的《紅樓吹笛飲酒大醉中作》詩想象力豐富、藝術手法之誇張;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堪稱曆代詩酒文學之冠。總之,詩人借著一壺酒,超脫現實,酣醉其中,詩興勃發,浮想聯翩,平添了諸多真情與童心,以至於能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交融一起,創作了唯美的小品和豪邁的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