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止嗽化痰類
人參蛤蚧酒
來源《衛生寶鑒》
用料人參15克,茯苓15克,貝母20克,桑白皮15克,知母20克,杏仕24克,甘草20克,蛤蚧1對,白酒1升。
功效益氣清肺,止咳平喘。
適應證咳久氣喘,痰稠色黃,或咳吐膿血,胸中煩熱,身體日漸贏瘦,或麵目浮胂,脈浮虛,或日久成為肺痿。
製法蛤蚧先用河水浸泡5天,逐日換水,洗去腥氣,之後與諸藥共研粗末,紗布包縫,浸入酒中,浸泡30日後,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早、晚飯前飲用。
注意事項因外邪引起的喘咳症狀,不宜飲用。
注釋本酒以蛤蚧為主藥,入肺、腎經,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人參大補元氣而益肺脾;茯苓益脾滲濕;桑皮、知母瀉肺清金;貝母清熱潤肺而開鬱化痰,同時茯苓伍桑皮可以利水消腫;甘草伍貝母、杏仁,可以潤肺止咳。對於久嗽不已、肺虛有熱,致成肺痿,而具有上述症狀者,可以飲用。惟新咳而有外邪者,不能誤用。
小葉杜鵑酒
來源《陝甘寧中草藥選》
用料小葉杜鵑(幹品)10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止咳平喘,祛痰。
適應證慢性氣管炎,哮喘。
製法將小葉杜鵑置淨器中,入白酒浸泡7日,過濾去渣即可取飲。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服10毫升。
注釋本方為專治支氣管哮喘的方劑,傳於民間,《陝甘寧青中草藥選》稱之:"止咳平喘,祛痰,治慢性支氣管炎,哮喘。"
天冬紫菀酒
來源《肘後備急方》
用料天冬200克,紫菀10克,飴糖10克,白酒1升。
功效潤肺止咳。
適應證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
製法將藥洗淨,搗碎,用白紗布袋盛之,連飴糖一起置入淨器中,入白酒浸泡,密封,7~10天後開啟,去掉藥袋,過濾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30毫升。
注釋方中天冬性味甘、苦,大寒,功在清肺降火,滋陽潤燥,用於燥咳、勞咳等症。《藥性論》曰其"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除熱,通腎氣,療肺痿生吐膿,治濕疥,止消渴,去熱中風,宜久服"。《本草納目》雲其可"潤燥滋陰,清金降火"。紫菀性味苦、甘,微溫,功能化痰止咳,用於咳嗽氣逆,咯痰不爽,以及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症,本品濕潤苦泄,有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為治嗽之良藥。《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蹙,安五髒"。《名醫別錄》曰其可"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痢"。飴糖性味甘,溫,功在補脾益氣,緩急止痛,潤肺止咳。在《千金要方》中有具體記述,雲其可"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消痰潤肺止嗽"。方以白酒為製,則潤肺止咳之功更捷,誠良劑也。
竹黃酒
來源《藥酒與膏滋》
用料竹黃60克,白酒1升。
功效化痰止痛。
適應證咳嗽痰多,胃氣痛。
製法竹黃,為肉座菌科真菌竹黃的子座,生在竹竿上,主要產於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將竹黃置淨器內,入白酒浸泡,密封,5日後開啟,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服5~10毫升。
注意事項灰指甲、鵝掌風等皮膚病患者忌服。
注釋竹黃,又稱天竺黃、竹膏,性味甘,寒,入心、肝、膽經,《曰華子本草》稱之:"治中風痰壅,卒失音不語,小兒各客忤及疾。"《本草衍義》謂之:"涼心經,去風熱。"《玉楸藥解》謂:"清熱解毒"。竹黃鎮咳化痰,治痰嗽、中風、小兒驚風、胃氣痛,酒浸以助藥勢,取速效也。
白前酒
來源《肘後備急方》
用料白前10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瀉肺降氣,下痰止嗽。
適應證肺實喘滿,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製法將白前搗成粗末,用白紗布袋盛之,置於淨器中,入白酒浸泡,封口,7日後開啟,去掉藥袋,澄清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空心溫飲。
注釋白前味甘,性微溫,入肺經,功效瀉肺降氣,止咳祛痰。《本草經疏》曰:"白前,肺家之要藥。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於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梅師集驗方》有治久患呷咳嗽,喉中作聲,不得眠方:白前,搗為末,溫酒調二錢七(約4克),服。可知是酒專治胸脅逆氣,咳嗽氣喘。
白蘚皮酒
來源《濰坊醫學》1972年第1期
用料白蘚皮9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化濕。
適應證老年慢性氣管炎,濕疹,疥癬等皮膚病。
製法將白蘚皮搗碎,用白紗布袋盛之,置於淨瓶中,入白酒浸泡,封口,3日後開封,去掉藥袋,過濾備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毫升,空腹溫飲。
注釋白蘚皮為芸香料植物白蘚的根皮,其性寒,味苦、鹹,入脾、胃經,功效祛風,燥濕,清熱,解毒,主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痹痛,黃疸。《兵部手集方》謂其可"療肺咳"。《本草經疏》早:"白蘚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故主頭風有火症。性寒而燥,故主黃疸。咳逆者,實火上衝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故白蘚皮製成酒劑,酒又助藥勢,則使其清熱解毒、祛風化溫的作用大增。
龍葵酒
來源《陝甘寧中草藥選》
用料龍葵果200克,白酒250毫升。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
適應證氣管炎,哮喘。
製法將龍葵果置淨瓶中,加酒浸泡,密封30天後,開啟可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飲服5毫升。
注釋本方為民間偏方,龍葵又名苦菜、救兒草、老鴉眼睛草,為茄科植物龍葵的全草。其根(龍葵根)、種子(龍葵子、果)亦供藥用。龍葵果性味甘,溫,《滇南本草圖說》稱之"治小兒風邪,熱症驚風,化痰解痙"。民間流傳用於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療腎炎,慢性氣管炎。
紅葵酒
來源《新醫藥學雜誌》
用料龍葵子4500克,千日紅花2000克,白酒3升。
功效止咳平喘。
適應證寒喘型支氣管哮喘。
製法上2味藥分別置淨瓶中,入酒浸泡,密封30日後開啟,取兩種浸酒混合,加單糖漿,即可取飲。
用法每日3次,每次飲服10~20毫升。
注釋龍葵子,味甘,性溫,無毒,主治急性扁桃體炎,氣管炎;千日紅花,性味甘、平,清肝,散結,止咳定喘;二者合劑,功效倍增。不習慣飲酒的人,亦可開水稀釋後服之。服藥10~20分鍾,喉間有熱感,以後氣湍漸平穩,痰容易咳出,漸有舒適感。
瓜萎薤白酒
來源《金匱要略》
用料瓜萎1枚,薤白60克,米酒300毫升。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適應證氣短,胸背痛,喘息,咳唾。
製法將瓜蔞打碎,與薤白同酒共煮取200毫升,候溫,過濾去渣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溫飲20毫升。
注釋方中瓜蔞清肺化痰,寬胸利氣,兼能舒肝。《重慶堂隨筆》曰:"瓜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獨擅也"。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為治療寒痰濕濁滯於胸中,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兼喘息、咳唾的胸痹症之專藥。酒能行氣血,增強藥力,故三者配合,共奏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效。
李塚宰藥酒
來源《扶壽精方》
用料桃仁500克,杏仁500克,芝麻500克,蒼術200克,白茯苓50克,艾葉50克,薄荷50克,小茴香15克,荊芥50克,白酒2.5升。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潤燥,除膈氣。
適應證虛寒咳嗽。
製法上述各藥研末,入淨器中,入酒浸泡,入蜂蜜攪拌均勻,密封7日後開啟,即可取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空腹飲20毫升。
注釋方中杏仁祛痰平喘,止咳,治外感咳嗽,氣喘痰多;桃仁,潤燥滑腸;芝麻,"治虛勞,滑腸胃";蒼術健脾燥濕,解鬱辟穢;白茯苓治脾不健運,胸膈滿悶,對脾虛、濕盛、痰多等症有良效;艾葉理氣血,逐寒濕;薄荷疏風散熱,辟穢解毒;荊芥祛風解表,利咽消腫;小茴香溫腎散寒,和胃理氣。諸藥配合,製成酒劑,功力不凡。
芥子酒(1)
來源《外台秘要》
用料白芥子500克,白酒2升。
功效溫中散寒,利氣豁痰。
適應證肺寒咳嗽,氣喘。
製法白芥子搗碎,入白紗布袋中,紮緊口,入淨器中,入酒浸泡,封口,經7日後開啟,去掉藥袋,即可取飲。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溫飲10毫升。
注釋白芥子又稱芥菜子、黃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種子,性味辛熱,入手太陰經,《本草綱目》謂其"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口噤唇緊。消散腫、瘀血"。本方用其溫中散寒,通經絡;酒助藥力,其效益增。
芥子酒(2)
來源《本草納目》
用料白芥子250克,白酒1升,黃酒2~3升。
功效溫中散寒,利氣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