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補氣益血類(續)(1 / 3)

第一章 補氣益血類(續)

調中補酒

來源《脾胃論》

用料黃芪50克,黨參50克,蒼術45克,木香35克,陳皮24克,甘草30克,升麻18克,柴胡18克,白酒1.5升。

功效益氣升陽,燥濕導滯。

適應證中氣虛弱,氣滯不暢,濕困脾胃,症見口中無味,不思飲食,胸腹脹滿,精神不振,或者大便溏泄,脈細無力,舌質淡,苔白。

製法上藥洗淨後,研為細末,裝入3層紗布袋中,紮口,置入酒中,密封,浸泡7日後,過濾去渣留液,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上午、晚飯時餐飲之。

注釋是方為調中益氣湯去黃柏加木香而成。方中方藥為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肺、脾二經,藥用有生黃芪、炙黃芪兩種,據《本草備要》記載,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輔以黨參、甘草補脾益氣,助黃芪益氣補中;佐以蒼術燥濕健脾;陳皮、木香行氣導滯;使以升麻、紫胡升舉清陽,配合主藥升提下陷之陽氣,正如《本草綱目》所說:"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紫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素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傷,脾胃引經最要藥也"。

黃芪酒

來源《證治準繩》

用料黃芪45克,當歸36克,獨活45克,防風45克,細辛45克,牛膝45克,川芎45克,甘草45克,製附子45克,蜀椒45克,製川烏30克,山萸肉30克,幹葛根30克,秦艽30克,官桂30克,生大黃30克,白術15克,幹薑15克,白酒2升。

功效補氣血,通經絡,祛風寒,化痰飲。

適應證四肢不遂,全年腫痛,惡寒,胸中痰滿,飲食惡冷,寒疝腹痛,久坐濕地腰痛,卒起則頭眩耳聾目花,恍惚健忘。

製法以上18味,洗淨後研為細末裝入3層紗布袋中,置於淨器中,用好酒浸之,封口,春、夏5日,秋、冬7日後,去藥袋,過濾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30毫升,早晨服用,可以小量飲起,逐日加重,老弱者溫熱服之,少壯者勿熱。

注釋此方為當歸補血湯合三痹湯加減而成。方中重用黃芪甘溫補氣,以資生血之源,《日華子本草》稱其"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當歸甘辛苦溫,為養血之要品,補營之聖藥。方中更用獨活、秦艽、防風祛風勝濕,蠲痹止痛;杜仲、牛膝滋補肝腎,強筋健骨;山茱萸補腎填精,通利九竅,細辛、葛根發散風寒,使邪外出;官桂、幹薑入肝腎血分,以祛陰寒;蜀椒散寒濕,通三焦,溫脾胃;附子、川烏具純陽之性,功專助陽,大補命門真火,逐除風寒濕,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烏頭與附子均有增進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功能的作用,又有川芎、大黃逐瘀通經;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和中。諸藥合用,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使氣血足而風濕除,肝腎強而痹痛愈,立方用意頗為周到。

臨床運用時,凡身體虛弱者加肉蓯蓉30克;健忘者加石斛30克,石菖蒲30克、紫石英30克;心下有水氣者加茯苓30克,黨參30克,山藥45克。

黃精酒

來源《本草綱目》

用料黃精200克,蒼術200克,枸杞根250克,柏葉250克,天冬150克,糯米酒5升。

功效益血養脾,烏須發,養心氣,減煩燥。

適應證虛勞羸瘦,麵色萎黃,食欲不振,心煩氣急,失眠多夢,心悸怔忡,以及糖尿病和更年期綜合症。

製法先用水500毫升煮上述諸藥,煎煮2~3小時後,去渣取液,將藥液和在酒中,再上鍋中煮,約30分鍾後,用紗布過濾,裝入淨器中密封備用。

用法每日2次,早、晚各飲10~30毫升。

注釋黃精味甘、性平,入脾、肺、腎三經,功在滋肺氣,潤脾陰,養腎氣,強壯中焦。《名醫別錄》謂其"補中益氣,安補五髒";李時珍指出其能"補諸虛,填精髓",《本草便讀》曰:"此藥甘如飴,性平質潤,為補養脾陰之品"。傳說峨眉山有一道長,年逾百歲,鶴發童顏,平生就喜食黃精。蒼術健脾潤燥,芳香苦溫,升陽散鬱,能促進胃腸道分泌旺盛,蠕動加速,增加腎的排尿功能,還能降低血糖和促進血液循環。枸杞根,功如枸杞子,不僅可滋肝補腎,還可清熱涼血。天冬清肺降火,滋陰潤燥,以助枸杞根清熱之功。柏葉,為常綠植物側柏樹之葉,清香而有潤下之力,能聰明耳目,入酒著色,使酒變綠,如能配製得法,過濾得好,酒色黃綠,如置玻璃杯中,似瑩似透。此酒適合於神經衰弱、糖尿病和男女更年期綜合症患者飲用。

菊花酒

來源《飲食辨錄》

用料甘菊花35克,幹地黃30克,當歸30克,枸杞子25克,糯米酒1升。

功效清利頭目,溫通血脈。

適應證陰血虧損所致的目眩頭暈,目赤紅腫,視物不明,口燥咽幹,怠惰嗜睡,夜間多夢。

製法將上述4味藥與水500毫升同入砂鍋,煎煮30分鍾後,過濾,去渣,取液,對酒中,再慢火煎煮30分鍾,裝瓶密封備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0~30毫升,以晨起後空腹飲用最佳。

注釋甘菊花,性味辛苦而微寒,入肝、肺二經,功在清散風熱,解毒明目。凡頭麵的一切風熱,如高血壓性頭暈,眼目紅腫,以及耳、咽、齒等風熱諸症,均可治療。幹地黃即生地黃,功在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其味甘苦,入心、肝、腎三經,《名醫別錄》謂其"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神農本草經》雲其"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與菊花相配,一重濁入血,一輕透於上;又配伍當歸,一甘潤養血,一甘溫和血;又配以枸杞,一苦寒入心肝,一甘寒入肝腎,故此酒對老年人睡眠不佳、神經衰弱、身體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或者血壓偏高、身體肥胖者,均可飲用。甘菊花、當歸若不用酒浸,搗細,成絨,入枕中,作藥枕,亦有同樣功效。

菊杞調元酒

來源《民間驗方》

用料甘菊花90克,枸杞子90克,巴戟天90克,肉蓯蓉90克,白酒2升。

功效調元氣,明耳目,久服體壯。

適應證筋骨酸痛,下元虛冷,迎風流淚,神物昏花。

製法以上4味,搗為粗末,用白夏布袋盛,置於淨器中,用酒浸之,封口,經7日後,再添冷開水1.5升,過濾去渣,裝瓶備用。

用法每日2次,每次20毫升,早、晚空腹溫服。

注釋菊花功能疏風清熱,明目解鬱,《神農本草經》謂其"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名醫別錄》則說菊花"主風眩,能令人頭不白"。現代藥理研究結果表明,菊花是一種強壯神經藥和清涼解熱藥,除能抗菌消炎外,還可增加毛細血管抵抗力,並有降血壓作用,這可能就是古人說它"主風眩"、"利血氣"的藥理學基礎。枸杞子功能滋腎填精,養血益智,正如《本草正》所說:"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巴戟天功能溫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勝濕。肉蓯蓉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補而不峻,既可補陽,又可補陰,藥性從容和緩,乃老年人服食之佳品。巴戟天、肉蓯蓉與枸杞子相配,使本藥方成為真正的陰陽兼補之劑。

瓊漿酒

來源《北京市中成藥規範》

用料人參(去蘆)60克,鹿茸(去毛)30克,桂圓肉30克,川附片60克,陳皮90克,狗脊(砂燙去毛)120克,枸杞子120克,補骨脂(鹽水製)120克,黃精(酒炙)60克,靈芝60克,金櫻肉(去毛)120克,韭菜子120克,淫羊藿(羊油製)120克,冬蟲草60克,懷牛膝(去頭)120克,當歸60克,佛手60克,驢腎60克,麻雀頭50個,紅糖3千克,紅曲240克,白蜜5千克,45°白酒50升。

功效滋補氣血,助腎陽。

適應證體質虛弱,精神倦怠,腰酸腿軟,四肢無力,陽痿不舉,腎衰寒氣,遺精早泄,婦女白滯。

製法依處方稱取加工潔淨,炮製合格的藥材,放置潔淨器內,裝入回流罐;另取白酒,分次放入白酒25、15、10升,加入紅曲對色,每次均加熱至酒沸半小時後,放出藥液,將殘渣壓榨,榨出液與3次侵出液合並,置罐內混勻,儲存1個月,靜置,濾過分裝即得。

用法每日2~3次,每次服10~15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