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注重孩子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一、關於關鍵期的基本理論
所謂教育的"關鍵期"(也叫關鍵年齡、最佳年齡、臨界期、敏感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在這個年齡段發展各種智力、能力成效最大。如果在這個年齡段對孩子實施某種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錯過了這個年齡段,再進行這種教育,效果就明顯差得多了,有時不隻是事倍功半的問題,甚至終身難以彌補。
早在1935年,奧地利生態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洛倫茲發現,小鵝孵出後的一二天內,願意追逐它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的物體。如果見到的是母鵝就追母鵝,見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這個習慣會長期保持下去。若在小鵝孵出的一二天內將其與母鵝或人隔開,那麼再過一二天,無論母鵝或人與小鵝怎麼接觸,小鵝也不會追逐母鵝或人了,經過多次實驗,洛倫茲把小鵝這種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內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印刻現象",即發展某種能力的關鍵時期。
有的科學家做實驗:他們把剛生下來的小貓分成若幹組,然後每天動手術將其中一組的眼瞼縫合後過一段時間再動手術把眼瞼打開。結果發現,在出生後第四天和第五天被縫上眼臉的貓成了盲貓,而其它天縫上的就不是盲貓,最多是半盲。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們認識到,出生後第四、五天是貓仔視力發展的"關鍵期"。
現代科學家研究人的智力、能力、習慣等發展時,發現人也有關鍵期。當然,對人的研究不能像對動物那樣實驗,但是在研究偶然現象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必然規律。大家都知道狼孩子的故事。印度狼孩子卡瑪拉(女)1920年被人從狼窩中發現時8歲,由於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無論脾氣和秉性,還是生活習慣都和狼一樣了。她不會行走,隻會爬,白天潛伏,夜間活動;每到午夜嚎叫,完全不會發人聲;隻吃生肉,而且不會用手去拿,必須扔在地上用嘴叨起來吃。人們努力通過教育和訓練使她恢複"人性",但收效甚微,她兩年多學會站立,6年多學會走幾步路,4年內才學會6個單詞,直到1929年臨死時(17歲),她的智力、能力才夠二三歲孩子的水平。人們雖然對她實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應該具備的習慣和能力卻始終沒有能很好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錯過了"關鍵期"。
除了狼孩子的實例外,19世紀初,國外有個王子,幼年時被人綁架在一間直不起身的黑房子裏,每天隻給送麵包和水,17歲時才獲釋放,這時候的王子,既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後來,雖然通過各種訓練和教育,但智力水平遠遠不如普通的人。死後通過解剖,發現他的腦子由於長期不用,發育遲緩,結構已經變得很簡單了。
本世紀4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丹尼士曾經做過一項慘無人道的實驗。他從孤兒院挑選了一批新生嬰兒把他們放在暗室中生活,隻給他們吃、住,讓他們與世隔絕。這些嬰兒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嬰兒完全一樣,慢慢地機能逐漸退化,最後變得越來越癡呆。這些嬰兒長到一定年齡後,再把他們釋放出來,讓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雖然經過長時期的訓練和教育,但是絕大多數的孩子始終都沒有恢複人的基本特性,變得終生癡呆,隻有個別人有了吃飯、穿衣等簡單的生活能力。
埃及有個皇帝用人做實驗,野蠻地把兩個新生嬰兒藏於地下室,隻給食物,不準與任何人接觸,結果兩個孩子長到十二三歲,除能發出單調的怪叫外,什麼也不會說。
我國曆史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明成祖朱棣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以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殘酷地把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押到北京,隔離在一間小屋裏,從2歲一直關到55歲。由於長期與世隔絕,使這位"天子"的後代終於成為喪失了人的基本能力的白癡。
相反有個事例。
那是在1972年,人們在東南亞大森林中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迷失的日本士兵橫井莊一。他遠離人類,像野人一樣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習慣甚至包括日本話都忘了。可是當他獲救後,人們隻用了82天時間的訓練,就使他完全恢複了人的習慣,適應了人類的生活,一年後還結了婚。雖然他過野人生活比狼孩卡瑪拉多20年,但對他的教育和訓練卻比狼孩容易多了,其原因就是他沒有錯過受教育的"關鍵期",由此可見"關鍵期"的重要。
二、如何指導孩子把握關鍵期
家長指導孩子把握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1讓孩子懂得關鍵期的重要性
應該讓孩子懂得關鍵期的有關理論,讓他們認識到關鍵期對人一生的重要性。
2莫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