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難得糊塗
1.披上"糊塗"的外衣
糊塗處世,收斂智慧,讓人認為你無能忽略你的存在,關鍵之時,不動聲色先發製人,使人不知雲裏霧裏。
人生在世,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就糊塗,該聰明時就聰明,小事糊塗,不要小聰明,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沉默是金,大智若愚是智者的自保方式。無論才能有多高,要善於隱匿,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的境界。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刻有一枚圖章,上麵刻的是四個篆字:"難得糊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清楚不過了。正因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無法解釋,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尋求逃遁之術。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是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膊,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麵授機宜,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麵掃他的興,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劃"○"時再較真,不失原則;人格哪,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不問,順其便。"通俗讀物是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由"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隻能祭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濟公那樣任人說他瘋笑他癲,而他本人則毫不介意,照樣酒肉穿腸過,"哪有不平哪有我",專撿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苦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為一種"糊塗"。這種糊塗真正是"參"透、"悟"透了。所以當你直麵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智慧大聰明。大智若愚,這是兵家的計謀,也是處世的方略。
古人以為做一個真正明智的人,察又有"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什麼叫"能不察"呢?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這件事的本質,而又偏偏有人不願你把事實的真相說出來,於是隻好裝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過而遭不測。
春秋時,齊國有位智者叫隰斯彌。當時當權的大夫是田成子,頗有竊國之誌。一次,田成子邀他談話時,兩人一起登臨高台瀏覽景色,東西北三麵平野廣闊,風光盡收眼底,唯南麵卻有一片隰斯彌家的樹林蓊蓊鬱鬱,擋住了他們的視線。隰斯彌在談話結束後回到家裏,立即叫家仆帶上斧鋸去砍樹林。可是剛砍了幾棵,他又叫仆人停手,趕快回家。家人望著他感到莫名其妙,問他為什麼顛三倒四的?隰斯彌說:"國之野唯我家一片樹林突兀而列,從田成子的表情看,他是不會高興的,所以我回家來急急忙忙地想要砍掉。可是後來一轉念,當時田成子並沒有說過任何表示不滿的話,相反倒十分的籠絡我。田成子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人,他正野心勃勃要謀取國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心思。在這種情況,我如果把樹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那就會使他對我產生戒心。所以不砍樹,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就算有小罪而可避害;而砍了樹,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這個禍闖的可就太大啦!"
這是一種典型的自保之術,所謂"察見淵魚者不祥"是也。如果過份地強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它也自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作為有一定地位的領導者,對下屬如果采取令人人自危的考察術,就必須審察有度。
唐太宗有一次為了審察手下的文官中是否有貪官汙吏,悄悄地叫心腹拿了國庫絹去試賄。有一個管宮門的官吏不知,受了一匹,立即被太宗抓起說要處死。於是裴矩就對太宗說,這種考察方法不義,是陷人於法。明明是你叫人去送給他的,反過來又說人家受賄,這不是用計害人嗎?這樣下去,將來還有誰敢上朝作官呢?太宗聽了,自感無言以對,於是召集文武,宣布自己的過錯,以安撫人心。
所以古人說:洞察以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說的就是精於察人而產生的副作用,即"好醜在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士君子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而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這也可說是古人在辯證法上的"活學活用"了。所謂"大智若愚"就可作如是觀吧。
人一生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不耍小聰明,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在下麵兩件事上的神通廣大,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腳。對於這樣的老好人誰會防範呢?他因此而在無聲無息中做了兩件大事: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人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這個人很奸邪,反複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有一天韓琦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公一定有自己的說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發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去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人生大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南朝梁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父人。開始做北朝魏國的泰山太守。他的祖父羊規曾經是宋高祖的祭酒從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來。歸途中,走到漣口這個地方,大擺宴席。有個人名叫張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燒了70多艘船,燒掉金銀財物不可計數。羊侃聽說了,根本不掛在心上,還是要大家繼續喝酒。孺才既慚愧,又恐懼,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並把他找回來,仍然像從前一樣對待他。後來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軍司馬。
晉代人裴遐在東平將軍周馥的家裏作客。裴遐和人下棋,周馥的司馬勸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所以遞過來的酒沒有及時喝。司馬很生氣,以為輕慢了他,就順手拖了裴遐一下,結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邊的人都嚇了一跳,以為這種難堪是難以忍受的。誰知裴遐慢慢爬起來,坐到座位上,舉止不變,表情安詳,若無其事地繼續下棋。王衍後來問裴遐,當時為什麼表情沒有什麼改變,裴遐回答說:"僅僅是因為我當時糊塗。"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對於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並非自我欺騙,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2.以靜製動,後發製人
把自己的優勢藏起來,充分顯示自己的短處、弱點,而使對手上當,放鬆警戒,也是以裝糊塗來迷惑對方,從而達到成功的目的。
匿壯顯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先丟臉先失敗,經過一番痛苦的忍耐,而達到最後的成功。
在暗處觀察明處自然容易看清楚,身處世外,以靜製動,方可以後發製人,聰明的人,懂得先靜如處子,後動如脫兔,才能控製事態的發展。
把自己的優勢藏起來,充分顯示自己的短處弱點,從而使對手上當,放鬆警戒也是以裝糊塗來迷惑對方,從而達到成功的目的。
隋朝大將賀若弼準備攻取京口(今鎮江),先以老馬多不好使喚為借口,買陳國船然後藏起來,又買破船五六十艘,放在港中。陳國人窺見到這些破船,就認為中原沒有好船。賀若弼又命令沿江巡防的軍隊交接班時,都必須集中到廣陵(今揚州),並在廣陵大列旗幟,曠野支帳。陳國人以為隋國的大軍開來了,立即派出軍隊,做好戰鬥準備。過後知道並無此事,原來是江防人員交接班,就不再戒備了。這時賀若弼又沿江漁獵,人馬喧噪,聲勢不小,陳國人以為對方是在打漁,仍無動於衷。等到賀若弼的軍隊渡過了長江,陳國人還始終沒有察覺。
司馬懿裝病奪權是一則有名的故事,目的在於迷惑對方,使其放鬆戒備,然後暗中圖事,一俟機會成熟,便原形畢露。這一招很靈!
魏明帝時,曹爽和司馬懿同執朝政。司馬懿被升做太傅,其實是明升暗降,軍政大權落人曹爽家族。司馬懿見此情景,便假裝生病,閑居家中等待時機。
曹爽驕橫專權,不可一世,唯獨擔心司馬氏。正值李勝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馬府辭行,實為探聽虛實。司馬懿明析實情,就摘掉帽子,散開頭發,擁被坐在床上,假裝重病,然後請李勝人見。
李勝拜見過後,說:"一向不見太傅,誰想病到這般。現在小子調做青州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
司馬懿佯答:"並州靠近北方,務必要小心啊!"
李勝說:"我是往青州,不是並州!"
司馬懿笑著說:"你從並州來的?"
李勝大聲說:"是山東的青州!"
司馬懿笑了起來:"是青州來的?"
李勝心想:這老頭兒怎麼病得這般厲害?都聾了。
"拿筆來!"李勝吩咐,並寫了字給他看。
司馬懿著了才明白,笑著說:"我不想耳都病聾了廠'手指指口,侍女即給他喝湯,他用口去飲,又瀉了滿床,噎了一番,才說:"我老了,病得又如此沉重,怕活不了幾天了。我的兩個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訓導他們,如果見了曹大將軍,千萬請他照顧!"說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來。
李勝拜辭回去,將情況報告給曹爽,曹爽大喜,說:"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從此對司馬懿不加防範。
司馬懿見李勝走了,就起身告訴兩個兒子說:"從此曹爽對我真的放心了,隻等他出城打獵的時候,再給點利害讓他嚐嚐。"
不久,曹爽護駕,陪同明帝拜謁祖先。司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領家將,占領了武器庫,威脅太後,削除曹爽羽翼,然後又騙曹爽,說隻要交出兵權,並不加害他。等局勢穩定了,就把百爽及其黨羽統統處斬,掌握了魏朝軍政大權。
"匿壯顯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爭強好勝者是絕對做不到的。這要先丟臉、先失敗,經過一番痛苦的忍耐,而達到最後的成功。
3.見人不可全拋一片心
朋友之間相處,特別是好朋友之間也需要掌握好分寸、火候,若即若離,不失為一種和諧之交。
交友是人生一大樂趣,一旦逢著知己,便想越來越好,願望是好的,但做法不足取。道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小國寡民"思想是一種極端的疏遠,不可取,但也不宜過分親密,到了不分你我的親近程度。凡過分親密必生摩擦,出矛盾,於是出言不遜,棍棒相加,你長我短,揭老底,戳痛點,雞犬不寧。調查一下鄰裏關係不和諧的人家,你會發現他們大都曾經有過親密無間的往來史。所以朋友之間相處,特別是好朋友之間也需要掌握好分寸、火候,若即若離,不失為一種和諧之交。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是莊子在論述交友之道時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交朋友要保持水一般的細水長流滋味。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就是說朋友之間的關係不可太過密切,比如你有事去找朋友,到朋友屋前時,恰好聽到裏麵有人在和朋友交談,這時你該怎麼辦?有人會想,既然是朋友,幹脆推門進去就是了。其實不然,雖然是朋友,但你冒昧而人,打攪了人家談話,其效果一定是好的嗎?因此,你應該悄悄離去,另外再找合適的機會。或者去朋友家拜訪之前先打個電話約好時間,而不能認為是朋友就可以隨時登門。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們的朋友關係的紐帶一定很牢固持久。
"小人之交甘如飴",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如果像水一樣,淡淡地細水長流,永遠都不會感到厭倦,友情會長久持續。倘若像甘飴一般地粘住對方,開始交往時一定很好,時間久了關係就會疏遠。因此,交朋友時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給自己同時也給對方,留下回味的餘地。
《菜根譚》的作者洪自誠在論交友時也說: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
俠氣須壓製三分,即與朋友相處,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要過分地親密,如果俠氣發揮到了八分、十分的地步,往往容易造成兩敗俱傷,如此友誼便無法永久持續。
交友的秘訣是什麼呢?孔子告誡說:"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即朋友有錯,須以誠心來忠告勸異他,如果對方聽不進去,就不必再多說了。如果一味地說教,可能會引起對方厭惡,甚至會引起相反的效果。那些對朋友的缺點孰視無睹,或是裝作不知道的人,是沒有資格與他人交往的。既是朋友,則須盡朋友之道,應該有一次的勸告,若一再勸導,可能會引起對方反感。所以聽不聽你的忠告,完全憑對方的判斷力。因此必須尊重他人的自主性,不可一味地勸說,這就是所謂的"君子之交"。
當然,要朋友交得長久,溫良恭儉讓的謙和之德與禮貌之舉,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朋友之間倘太重禮讓,老是打躬作揖,自貶而崇人,則恐怕更加糟糕。所以朋友間的交往要恰如其分,不強交,不苟絕,不麵譽以求新,不愉悅以苟合,其關係的處理,恐怕用得上這副對聯: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
也就是"君子為人,和而不流",這就是小事"和"大事"不流"。所以,一味地糊塗也是不對,應該在交友時有個底限。
朋友之間,在非原則問題上謙和禮讓,寬厚仁慈,多點糊塗,但在大是大非麵前,則應保持清醒,不能一團和氣。見不義不善之舉應阻之正之,如力不至此,亦應做到不助之。如果明明知道有人在行不義不善之事,卻因他是長輩、上司、朋友,即默而容之,這就是一種很自私的趨避。有時候,立定了腳跟做人,的確是會冒風險的,也可能會受到暫時的委屈,受到別人的不理解,但是這種公正的品德,最終會贏得人們的尊敬。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間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唐儉是個直性子的人,平時不善逢迎,又好逞強。與皇帝下棋卻使出自己的渾身解數,架炮跳馬,把唐太宗的棋打了個落花流水。唐太宗心中大怒,想起他平時種種的不敬,更是無法抑製自己,立即下令貶唐儉為潭州刺史,還不甘休,又找了尉遲恭來,對他說,唐儉對我這樣不敬,我要借他而誡百官。不過現在尚無具體的罪名可定,你去他家一次,聽他是否對我的處理有怨言。若有,即可以此定他的死罪!尉遲恭聽後,覺得太宗這種張網殺人的做法太過份,所以當第二天太宗召問他唐儉的情況時,尉遲恭隻是不肯回答。反而說,陛下,請你好好考慮考慮這件事,到底該怎樣處理。唐太宗氣極了,把手中的玉版狠狠地朝地下一摔,轉身就走,尉遲恭見了,也隻好退下。
唐太宗回去後,一來冷靜後自覺無理,二來也是為了挽回麵子,於是大開宴會,召三品官入席,自己則主宴並宣布道:"今天請大家來,是為了表彰尉遲恭的品行。由於尉遲恭的勸諫,唐儉得以免死,使他有再生之幸;我也由此免了枉殺的罪名,並教我以知過即改的品德,尉遲恭自己也免去了說假話冤屈人的罪過,得到了忠直的榮譽。因此賜尉遲恭綢緞千匹。"
唐太宗這樣做,當然主要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明正";同時,他當然也感謝尉遲恭。假使尉尺恭真的按他的話去陷害唐儉而致其死,又安知唐太宗肯"正"起來,不治罪尉遲恭呢?與朋友相處也是一樣,如果是真心待人,就應該對他加以愛護,不但幫助他度過種種的難關,而且也要幫助他克服種種弱點,天長日久,朋友們自然會了解你的為人和品格,包括自己的上司和同事。
4.心平氣和,難得糊塗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以精明加以防範,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們在交往中,常常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與單純的人交往放鬆、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淨、寧和、淡泊,他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他把他的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葡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然而,與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落人泥淖和陷階中。交往得越久,相處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當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沒有辦法還得與他交往,那麼他就會以精明手腕去對付他。這正應了鄭板橋的一句話: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真是算盡自家耳!"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於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但是對於官場的交接,他們兄弟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義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對你會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發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發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後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拔(消除)不祥。"但很遺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大精,還是糊塗一點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塗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返糊塗更難。但也隻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麼一回事。
5.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顧全大局,舍率保車是一種深遠的謀略,從糊塗三十六計角度看,就是一種以屈求伸以、退為進的策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甘願名譽上受到站汙,而鹹就更大的事業。
生意場上要做到顧全大局,就必須臨危不亂,關鍵時刻不能患得患失於小益小利,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能夠舍卒保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無無付出的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隻想別人給予自己,那麼"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到這種情況後,對他的僚屬說:"公室用這種榨取的手段,雖然得到了不少財富,但這種取是"取之猶舍也"。倉儲雖實,但國有不固,終是"嫁衣"。於是田成子製作了大、小兩種鬥,大開自己的倉儲接待饑民,用大鬥出借穀用小鬥回收還來的穀米,"予民於惠"。於是齊國人民不肯再為公室種田效力而投奔於田成子門下,一時"民歸之如流水"。田成子用這種大鬥出小鬥進的方式,借出的是糧食,收進的是民心,貌似給予,實則得到。果然,齊國國君寶座最後為田氏家庭所得。
史學家範曄說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不知與之為取。"正是對這種得失觀的一語道破。
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土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援。馮援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
一次孟嚐君要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援說我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援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窮困,聽說孟嚐君的討債使者來了,均噴噴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廣說著,馮援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馮援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援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便大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援的"市義"苦心。
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6.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部下的長處,要大膽使用。對部下的短處,應該裝裝糊塗,這些才能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使他們不至因為一些小節而抑製聰明才智的發揮。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別人曾經犯過的錯誤要學會忘記。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順應民意,也是順其自然的具體化,也屬糊塗大法的範疇。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些深含辯證法的哲理都是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正"道"。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她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建立共和國。20世紀叨年代的改革開放所以得人心,就是因為它是順民意,得民心的方針、政策。具體到一個單位、一個企業的領導,也應該密切聯係群眾,爭得民心。而要想得到群眾的擁護,除了要貫徹富民方針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使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這正是一個單位或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身為領導者,如何用人,用什麼樣的人,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那些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領導來說。從上麵的事例可以看出,如果魏文侯聽信傳聞,認為吳起品德不夠完美就棄之不用,恐怕就很難有後來的成就了。人無完人,身為領導者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對於部下的缺點,如果無礙大局,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吹毛求疵。對部下的長處,要大膽使用,對部下的短處,應該裝裝湖塗。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使他們不至因為一些小節而抑製聰明才智的發揮。
呂蒙是東吳的大將,當時把守陸口。陸口隔江與荊州相望。關公在劉備、孔明入川後,獨擋一麵,把守荊州一隅,後來他主動出擊,把百軍占領的襄陽也打下了,水淹七軍,擒獲了曹操的勇將於禁、龐德,一時聲價震天。關公戰線過長,心有隱憂,陸口守將是名將呂蒙,他不敢抽空荊州的兵去援打樊城。魏、蜀、吳其時在這幾個城池展開了混戰:關公乘機襲擊曹營,可東吳對他虎視眈眈,關公的襲擊驚動了許都,曹軍為此把關公恨死了,暫時又與東吳聯手,協助東吳兵進攻關公。孫權在此情勢下決心進攻荊州,他叫自家堂弟孫皎與呂蒙共作領軍之將,呂蒙說了這番話:"主公若以蒙可用則獨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則獨用叔明。"
孫權聽了呂蒙的意見,恍然大悟,便拜呂蒙為大都督,總製江東諸路軍馬;孫皎在後方接應糧草,與指揮權毫不搭界。
獨用呂蒙,東吳兵偷襲了荊州;失去了荊州,關公軍心渙散,給養斷絕,終致麥城敗績,英雄授首!
呂蒙取得的勝利,與孫權的信任密不可分。領導者應引為借鑒。一般人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當人的自尊心受到社會和人們的尊重時,就會產生一種向心力、合作感,就會與社會的人們保持和諧一致的行動;但當人的自尊心受到社會人們的侵犯時就會本能地產生一種離心力和強烈的情緒衝動;過度的刺激和過渡的情緒作用,都會對社會和個人產生極為不良的後果。因此,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團結別人,並受到別人的尊重。領導者要帶頭尊重人,使組織內部人人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從而和睦友好相處,齊心協力完成組織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