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8月24日 第一章 國內

前607趙穿殺晉靈公於桃園

春秋時代,晉靈公貪圖享樂,派大臣屠岸給他造一座九層的瓊台,他怕有勸阻,下令說:"誰敢進諫一律殺頭!"大臣苟息知道後,便來求見晉靈公。晉靈公為了防止苟息勸阻,命武士彎弓搭箭,隻要苟息一開口勸諫,便立刻把他射死。苟息見到晉靈公後,故作輕鬆地對晉靈公說:"我今天來拜見大王,並不敢向你規勸什麼,隻是來給你表演一個特技。我能夠把12顆棋子壘起來,再把9個雞蛋壘上去而不會倒坍。"晉靈公聽了,便叫苟息表演。苟息先把12顆棋子壘起來,再把雞蛋一個個加上去。晉靈公見了,在一旁大叫"危險",苟息慢條斯理他說:"這有什麼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呢?"晉靈公問他更危險的是什麼,苟息說:"大王,彌造九層高台,弄得國內已沒男人耕地,國庫空虛,一旦外敵人侵,國家危在旦夕,難道不更危險嗎?"晉靈公聽了,這才醒梧過來,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層高台的工程。

1101蘇軾卒於常州

蘇武生於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039年1月8日)。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在汴京就義

"漆園誓師",名垂青史

方臘起義是爆發在北宋末年的一次農民戰爭。

北宋末年,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宋徽宗趙佶和"六賊"蔡京、王黺、童貫、梁師成、朱勔、李彥結成最反動的集團,對人民進行敲骨吸髓的盤剝,自己則過著縱情聲色,荒淫無恥的生活。1114年宋徽宗修建延福宮、萬歲山,耗盡人力物力。

他還崇信道教,宮觀遍天下,廣占土地。為在宮殿林苑中布置各種奇花異石供其玩賞,特派朱勔等在蘇州特設一個"應奉局",到江東各地專門搜集花石竹木和珍異物品,送到京都汴梁(今開封),每十船組成一綱,稱"花石綱"。哪個民家有一塊較別致的石頭或一株少見的花木,"應奉局"的惡棍們就闖進去用黃紙一貼,就算是趙宋"皇家"的了。啟運時如花木高大,就拆牆倒屋,趁機搶掠一空,之後揚長而去。他們為了將笨重的"太湖石"運到東京,巨船裝載,數千人護送,甚至拆橋鑿城而過。"花石之憂"使運河兩岸的大批農民傾家蕩產,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逼得百姓妻離子散。加上連年災荒,百姓餓死的屍體遍地。"花石綱"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成為方臘起義的直接導火線。

方臘,歙州(今安徽歙縣)人,後到睦州(今浙江淳安)碣村地主家裏當傭工。當他看到"應奉局"對青溪人民苛酷勒索,每年索取的漆就達千萬斤,花石竹木更多,極為憤怒,決心組織大家起來反抗。方臘以"摩尼教"為掩護,秘密地發動群眾。

摩尼教是由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在唐代傳入中國,成為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因為這個教宣傳通過鬥爭,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所以在中國又叫"明教"。入教的人要吃素食,斷葷酒,人們就稱之為"食菜事魔教"。由於摩尼教主張"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同教的人都稱"一家",提倡大家聚財幫助貧窮教友,因此得到貧苦農民的信仰。

方臘自任摩尼教的"魔頭",吸收了一大批教徒,成了起義軍的基幹力量。公元1120年11月的一個晚上,方臘在漆園召集100多教徒聚會。他激動地向大家說:天下國家本同一理。如今我們老百姓整年勞苦耕織,得到一點粟帛,卻被皇帝官老爺全部拿去揮霍掉。而且稍不如意,就要鞭打,甚至隨便處死。你們能甘心忍受麼?大家齊聲說:不能!

方臘又揭露統治者說:如今賦稅繁重,官吏侵漁,我們單靠農桑不夠過日子,就隻好依靠漆楮竹木,可又被他們搶走,一點不留。皇帝和官老爺們聲色犬馬,土木祭祀,甲兵花石。揮霍以外,每年還要給西、北兩敵銀絹幾百萬。這也是我們老百姓的膏血啊!我們整年勤勞,老婆孩子還是受凍挨餓,吃不到一頓飽飯。我們大家該怎麼辦?大家激憤地說:聽你的命令!

方臘繼續說:東南的老百姓,長期被剝削太苦了。近年花石的騷擾更無法忍受。大家如能仗義而起,四方必須聞風響應。十天半月,可以集聚萬餘人。我們一舉攻下江南各郡,守住江南,減免徭役和賦稅,有十年時間,就能統一全國!這就是著名的漆園誓師。

從此,方臘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11月初,起義軍建立政權,方臘自稱"聖公",立年號"永樂",建置將帥分為六等,以頭紮各色頭巾作標誌。11月底,農民軍打下青溪縣城。12月初,又攻取睦州,然後分兵兩路:一路向杭州方麵進軍;一路穿過千裏崗山和天目山之間的峽穀,進入歙州(今安徽歙縣),逼近宣州(今安徽宣城)。

農民軍所到之處,"見官吏、公使皆殺之"。對惡霸土豪堅決鎮壓,焚燒他們的院宅,把財產分給貧苦的農民。

方臘起義軍的紀律嚴明,每到一處,老百姓都像接待親人一樣燒水煮飯,給傷員換藥、喂水。義軍每從一地出發,人們依依送行。浙江桐鄉縣烏鎮的"哭送亭",傳說就是當年人民送起義軍由秀州退軍的地方。

由於農民軍和群眾一條心,在政治上無視"君臣上下";

在經濟上"凡物用之無間,不分你我",所以發展迅速,作戰順利。三個月時間,"永樂"大旗已飄揚在睦、歙、杭(今浙江杭州)、處(今浙江麗水)、婺(今浙江金華)、衢(今浙江衢縣)等6州52縣。

方臘起義軍的迅猛發展,嚇壞了宋徽宗為首的統治集團。

當時,宋朝正準備與金人夾攻遼國的戰爭,已調集各路精兵強將,得知方臘起義的消息後,遂停止對遼作戰,派遣童貫率領15萬大軍前往鎮壓。同時,罷朱勔官,撤銷"應奉局",停辦花石綱,用此欺騙人民。起義軍對宋王朝如此迅速的大軍壓境沒有準備,因此,在戰略上失策,仍分散在各地作戰。

在杭州戰役中,起義軍同10倍於己的敵人搏鬥,無一人投降。在幫源洞戰役中,起義軍7萬人戰鬥到最後一刻。1121年4月,方臘不幸被俘,於8月在開封就義。

1645年"嘉定三屠"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一向被並列為滿清入關後的兩大暴行,也作為漢民族的災難和恥辱被長久地記憶在人們內心深處。對前者,因為王秀楚《揚州十日記》流傳甚廣,人們對其的了解略多,談的也不少。而對後者,則相對比較含混和模糊了。

當然,關於"嘉定三屠",後人也留有實錄,隻不過不太為眾人熟悉而已。除了史料因素,這裏麵還有一個更重要原因,那就是"揚州十日"是滿人所為(盡管裏麵還是漢人居多),而"嘉定三屠"則是李成棟部所為,從頭到尾都是"偽軍"犯下的罪行,而這個李成棟,降清後又反清,叛弘光朝又投永曆朝,身份經"漢奸"而為"義士",所以被當時乃至後來的人寬厚地諒解了。("以大局為重"嘛,嗬嗬,相比之下,人命又值幾個錢?)

提到"嘉定三屠",還需從"剃發令"說起。

對於讓漢人剃頭從滿製,清王朝本是相當謹慎的。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之後,曾有這樣的公告:"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明季南略》),然而,不久之後這項政策卻發生了180度轉變。這裏麵有兩個原因:一是政局出人意料的進展迅速,江南半壁臣服,除了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製了整個中原,安撫之策已達到目的;二是漢人官員的推波助瀾,一些業已歸順的官員們雖換了主子,倒也不甘寂寞,或自動剃發,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媚上謀取賞識。滿清感覺名正言順地入主中國的時機已成熟,疑慮之心消除,同年六月,多爾袞頒發了"留發不留頭"的嚴厲剃頭令,稱:"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向逆命之寇,必責重罪"。

剃發對當時的漢人而言,心理上是難以承受的。"身體發膚授之父母,不可損傷",這是千年以來的倫理觀,也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剃發不僅有違傳統,也是一種侮辱。因此這項政策不僅遭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抵製,也激怒了下層民眾。於是,本已逐漸平靜的江南又騷動起來了。

如同當時江南很多城鎮一樣,南京投降後,嘉定也曾"結彩於路,出城迎之,競用黃紙書"大清順民"四字揭於門,旋緘邑篆並冊籍上於郡"。乙酉年六月二十四日,各地相繼騷亂,地方官和民眾紛紛揭竿而起,嘉定總兵官吳誌葵響應,逐走清政府派來的縣令,占據了城市。當時,李成棟正在追剿占據崇明的明軍殘餘勢力,聞訊從吳淞回兵鎮壓,嘉定第一屠開始了。

七月初一,兩軍會戰,因為吳誌葵的那點正規軍已經投奔崇明去了,當地的"鄉軍"雖集合了十幾萬人,但都是平民百姓,熙熙攘攘,擁擠堵塞,屬烏合之眾,毫無紀律,更談不到組織和戰鬥力了,李成棟雖隻有不足五千兵力,但均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一開戰,李成棟以騎兵衝擊,鄉兵即四散奔走,自相踐踏,被打的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李成棟以大炮攻城,"終夜震撼,地裂天崩,炮硝鉛屑,落城中屋上,簌簌如雨"。初四嘉定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放部下大肆劫掠屠戮,明人朱子素的筆記《嘉定乙酉紀事》載"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故僵屍滿路,皆傷痕遍體,此屢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殺持續了一日,約三萬人遇害,"自西關至葛隆鎮,浮屍滿河,舟行無下篙處"(《嘉定乙酉紀事》,下同)。李成棟則"拘集民船,裝載金帛、子女及牛馬羊等物三百餘船",滿載而去了。

殺戮的恐怖並未嚇倒民眾,李成棟一走,四散逃亡的民眾又再度聚集,一位名叫朱瑛的反清義士率五十人進城,糾集民眾,又一次占控製了嘉定。"鄉兵複聚,遇剃發者輒亂殺,因沿路燒劫,煙焰四路,遠近聞風,護發益堅。"李成棟遣部將徐元吉鎮壓,因嘉定居民聞風逃亡,這一次的目標主要是城郊,"數十裏內,草木盡毀。時城中無主,積屍成丘......民間炊煙斷絕。"尤其是外岡、葛隆二鎮,因為組織鄉兵進行了抵抗,幾乎被燒殺殆盡。此為嘉定第二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