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1月21日 第一章 國內

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我國曆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孔子生日)。

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曾恢複6月6日為教師節,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組織慶祝活動。1951年全國教育工會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確認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長和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發表書麵談話,宣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同時為教師節。但由於這一天缺少教師的特點,執行的結果並不理想。特別是1957年以後,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教師不受重視,教師節實際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動員全社會尊重教師,提高教師的地位,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根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特別是各地教師的多次提議,以及各地開展尊師活動的經驗,國務院於1985年1月11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關於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的議案。同年1月21日舉行的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同意關於建立教師節的議案,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

確定9月10日為教師節,是因為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麵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道,促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建立教師節,標誌著教師在我國受到全社會的尊敬。這是因為教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國家的未來。教師的工作同每個家庭、每個兒童、少年、青年息息相關。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教師起著巨大的作用。教師是鑄造人類文明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人類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有賴於一代又一代的教師的勞動。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教師辛勤的、有效的勞動,那麼,這個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程就會遭受損失。所以,一部文明史,離開教師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此後,每年的教師節,全國各地的教師都以不同方式慶祝自己的節日。通過評選和獎勵,介紹經驗,幫助解決工資、住房、醫療等方麵的實際困難,改善教學條件等,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國防部授予雷鋒生前所在四班 "雷鋒班"稱號

雷鋒,1940年12月18日生於湖南省望城縣一個貧寒家庭,解放前,他一家親人相繼含恨死去。

解放後,雷鋒懷著對舊社會的刻骨仇恨,對新社會的無比熱愛,積極參加土改鬥爭,一九五六年高小畢業後,先後在鄉人民政府和望城縣委當通訊員、公務員。一九五七年加入共青團,在參加根治溈水工作中,被評為工地模範。一九五八年來鞍鋼成為推土機手,三次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五次被評為紅旗手,十八次被評為標兵。

一九六○年參加解放軍,在部隊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團、營嘉獎多次,被譽為"毛主席的好戰土",同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六一年當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不幸因公殉職,年僅二十二歲。

1955年1月21日中國評劇院成立

評劇是中國北方戲曲大劇種,流行於京津地區以及華北,東北的許多省份;起源於河北唐山地區,由曲藝蓮花落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灤州影戲的劇目、音樂和表演方法,經過對口蓮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階段發展而成。評劇語言采用普通話,唱腔為板腔體,曲調活潑自然,擅長表現現代生活。

中國評劇院是有著全國重要影響的評劇藝術表演團體,一九五五年成立。以小白玉霜為代表的白派藝術和以新鳳霞為代表的新派藝術形成了中國評劇院的表演風格,猶如一對並蒂蓮花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馬泰、魏榮元、張德福等男生成套唱腔的創造與發展,豐富了評劇的演唱藝術,拓展了評劇表演題材的領域。四十多年來,評劇院創作演出了300餘個劇目,先後有19個劇目、70餘位藝術家榮獲各項獎勵。《金沙江畔》、《奪印》、《向陽商店》等現代劇目成為其代表劇目。同時,整理改編了《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傳統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現在,以穀文月、劉萍等梅花獎獲得者為代表的一批富有才華的中青年演員已成為劇院的中堅力量。《多情的河》、《黑頭與四大名蛋》、《大路情話》、《二愣媽》等新劇目深受觀眾喜愛,中國評劇院已成為我國最具實力的評劇院。

中國評劇院是有著全國重要影響的評劇藝術表演團體,一九五五年成立。以小白玉霜為代表的白派藝術和以新鳳霞為代表的新派藝術形成了中國評劇院的表演風格,猶如一對並蒂蓮花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馬泰、魏榮元、張德福等男生成套唱腔的創造與發展,豐富了評劇的演唱藝術,拓展了評劇表演題材的領域。四十多年來,評劇院創作演出了300餘個劇目,先後有19個劇目、70餘位藝術家榮獲各項獎勵。《金沙江畔》、《奪印》、《向陽商店》等現代劇目成為其代表劇目。同時,整理改編了《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傳統劇目,至今久演不衰。現在,以穀文月、劉萍等梅花獎獲得者為代表的一批富有才華的中青年演員已成為劇院的中堅力量。《多情的河》、《黑頭與四大名蛋》、《大路情話》、《二愣媽》等新劇目深受觀眾喜愛,中國評劇院已成為我國最具實力的評劇院。

1987年1月2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新聞出版署

一、主要職責

(一)起草新聞出版、著作權的法律、法規草案、研究擬定新聞出版業的方針政策,製訂新聞出版、著作權管理的規章和重要管理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製定新聞出版業的發展規劃:宏觀調控目標和產業政策並指導實施;參與擬定新聞出版業的經濟政策和有關的經濟性宏觀調節措施。

(三)審批新建出版單位(包括圖書出版社、音像出版社、電子出版物出版社和報社、期刊社等,下同)和出版物(包括圖書、報紙、期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下同)總發行單位;審批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複製單位、報業集團和著作權集體管理和涉外代理等機構;核準新聞出版中外合資企業和中外合作企業的設立。

(四)對新聞出版活動(包括出版物的出版、印刷或複製、發行)實施監督管理;查處違禁出版物和出版、印刷、複製、發行單位的違法違規活動。

(五)監督管理印刷業。

(六)擬定出版物市場的宏觀調控政策、法規並指導實施,查處或組織查處非法出版活動和非法出版物;擬定出版物市場"掃黃"、"打非"的方針、政策和計劃並指導實施,協調出版物市場"掃黃"、"打非",集中行動和大案要案的查處工作。

(七)負責音像製品的出版、複製管理。

(八)組織、指導教科書、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及其他重點出版物的出版發行工作。

(九)管理著作權工作,組織查處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著作權侵權案件和涉外侵權案件;代表國家處理涉外著作權關係,組織參加著作權的雙邊或多邊條約、協議的談判、簽約和國內履約活動。

(十)負責新聞出版和著作權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有關工作;管理、協調書報刊和電子出版物的進出口貿易。

(十一)負責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工作。

(十二)編製新聞出版業科技發展規劃和標準化規劃並指導實施,組織協調新聞出版業的科技工作。

(十三)編製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規劃並指導實施;負責新聞出版業和著作權管理工作全國性表彰和評獎活動。

(十四)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二、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設9個職能司(室):

(一)辦公室(政策法規司、計劃財務司)

綜合協調署機關政務工作,承擔文秘、檔案、機要、保密、保衛、信訪和後勤行政管理工作;指導、開展新聞出版政策研究並提出新聞出版立法建議,承辦行政複議和其他法律法規事項;研究國內外新聞出版方麵的動態;協調、管理新聞出版信息網絡係統;製訂新聞出版業統計製度並指導實施;擬定新聞出版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擬定國家對新聞出版業的經濟政策和有關的經濟性宏觀調控措施;指導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監督管理署直屬單位國有資產。

(二)圖書出版管理司(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

擬定圖書出版政策、規章;製訂圖書出版社的量、結構和布局的規劃;承辦圖書出版社的設立、專業分工和主要項目變動的審批工作;擬定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組織實施,承辦出版社年度出版計劃和重大選題的備案事宜;負責圖書出版社年檢和圖書質量監督,組織對圖書的審讀;組織查處違禁圖書和圖書出版社的違規行為;管理全國性圖書出版基金;調控圖書品種及書號總量;承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工作。

(三)報紙期刊出版管理司

製訂報刊總量、結構、布局的規劃;承辦新辦報紙、期刊和建立報業集團、報紙分支機構及報刊更名的審批以及報刊重大選題的備案工作;負責報社、期刊社年檢和報刊質量監督,組織對報刊的審讀,組織查處違禁報刊和報社、期刊社的違規行為;管理、監製全國新聞記者證,負責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的登記、備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