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國內(1 / 3)

第一卷 2月2日 第一章 國內

1421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

1368年,明軍進占元大都,改大都為北平。為了便於防守,又在北麵城牆以南約2.5公裏處另築一道新牆,從而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與此同時,為了消滅元朝的"王氣",拆除了大都所有的宮殿。1402年12月18日,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平。從1407年5月開始,征集工匠、軍工、民工約30多萬人,在北京大興土木,修建宮殿,改造城池,曆時14年,整個改建工作到1420年初才完工。1421年2月2日朱棣正式下詔遷都。當時的北京城從內到外分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一條長達8公裏的中軸線縱貫南北,各種建築物對稱地排列在兩側布局非常嚴謹完整。從此,北京城的平麵呈"凸"字型。明代的北京不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

明成祖(1360一1424)名朱棣,14O2至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為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他死後的諡號是"文皇帝",所以有的史書又稱他為"文皇"。他的廟號是太宗,所以在《明實錄》中他的實錄就被稱作《太宗實錄》。後來,嘉靖皇帝將他的廟號改為"成祖",所以後人便一直稱他為"明成祖"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幹都司、《永樂大典》等等。稍有點曆史知識的人還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營建北京。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濟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幹成了那麼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誅十族"、"瓜蔓抄"之類的殘暴行為聯係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嚴重受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明皇帝的波瀾壯闊的一生吧!

青少年時代

明成祖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那時群雄並起,互相征伐。在成祖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以至於連給兒子起個名字的工夫都沒有。明成祖朱棣自稱是馬皇後嫡生,實際上他的生母是個貴妃,為此衍義出許多的野史和傳說。明成祖長大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他娶徐達的長女為妻,成了他的好內助。燕王是諸王當中勢力最強的一個,在抵禦蒙古諸部的內擾中,他得到了鍛煉,也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

亂世嬰兒

元末是個戰亂年代,大批老百姓流離失所。真是亂世出英雄,朱元璋異軍突起,以應天(今南京)為根據地,積極擴充地盤。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26個兒子中的第四子。其中有好幾個兒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明朝建立時,朱棣已是一個八九歲的兒童。那時全國仍很凋敝,滿目瘡痍。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一>生於亂世

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幾乎與明成祖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二>七歲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自然是滿心高興。這時形勢已經粗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

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這時明成祖已經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三>生母之謎

明成祖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這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個謎確實存在,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

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它庶子則不得覬覦。

明成祖自稱是馬皇後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謂嫡子了。其實,經曆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後。成祖的生母問題,不隻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

從宮廷到燕京

明成祖朱棣在宮廷中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他11歲的時候被封為燕王。又過了10年,他已成了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便率領護衛就藩北平。這段時期的生活對他以後的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宮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來,帝王子孫們的宮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實不然,除了物質生活富足以外,其它樂趣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枯燥乏味的。

參加朝祭

他們要沒完沒了地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都要一本正經,不能有半點兒戲。除此之外,就是跟隨幾個大儒一天到晚誦讀儒家經典。隻是他們偶而到郊外走動時,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間生活情趣。每當他的皇帝老子要舉行大祭如郊祭、謁廟時,朱棣和他的弟兄們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還覺得挺新鮮,但時間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見的。

習儒尊孔

另一項主要生活內容就是學習儒家經典了。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隻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為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曆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征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一塊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

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育他們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能辦好;心不正,各種邪欲都來了,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們切實的學問,用不著像一般文士那樣,隻是會記誦辭章,沒一點好處。"

在朱元璋看來,學問重要,德性更重要。

師道尊嚴

在皇子們的師傅中,有一個叫李希顏的,原是個隱士,因名氣高,朱元璋寫了親筆信把他征召入京,讓他當皇子們的老師。在古代,私塾的老師手裏都有個戒尺,學生不聽話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一套,對皇子們依然很嚴厲。有一次,一個皇子不聽話,讓他打在腦袋上,腫起個泡。朱元璋見了很心疼,一時大怒,準備治李希顏的罪。高皇後在旁勸解道:"師傅教我們的兒子以聖人之道,哪裏還能對師傅發怒呢?"朱元璋這才消了氣,不久還讓李希顏升了官。史書中沒記載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這樣嚴肅的氣氛中進行學習的。

言傳身教

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洪武元年(136)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宮,趁朱棣兄弟們都在跟前,便指著宮中的一片空閑地對他們說:"這裏並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樓榭,作為遊玩場所,隻是不忍心多費民財罷了。過去商紂王大造瓊宮瑤室,結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漢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憐惜一百兩銀子的費用,就沒有建,所以當時國泰民安。你們以後要經常心存警戒啊!"在這種場合,朱棣兄弟們都要格外恭謹,否則的話,一受懲罰就比師傅們更嚴厲。

朱棣從他父皇那裏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嚐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嚐使之少服勞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們不隻是要學書本,而且平時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規範。這對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年來說,並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習武強誌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讓他們經常做些強健筋骨的活動。他當吳王不久,看到7個兒子漸漸長大了,"宜習勞,令內侍製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裏是說,讓朱棣兄弟7人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大院中的皇子們來說,雖說勞累點,但還是饒有興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誌。

體民疾苦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的生活。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裏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裏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這裏,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麼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麼的艱難。他在這裏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曆。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二>受封燕王

朱棣的長兄朱標,即南京一帶所習稱的"大頭太子",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於南郊,在郊壇南邊正式登極稱帝。他連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後,立朱標為皇太子。

早立藩衛

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鑒於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製,為久安長治之計。

諸子封王

封諸子為王的這件事也就定下來了。對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當然要發一個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漢唐舊製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製",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損益。

漢朝建立後,劉邦也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隻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裏,由宦官進行管理。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隻是稍作改動。宋代封王隻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行中書省,專製一方,儼然是地方上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民族壓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