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3月24日 第八章 國際
1986年美國和利比亞發生嚴重軍事衝突
美國政府宣稱,美國第六艦隊的飛機在錫德拉灣擊沉和擊毀利比亞巡邏艇各一艘,並且還襲擊了利比亞本土的一個導彈發射場。利比亞方麵宣稱,利比亞防空部隊進行了自衛還擊,在錫德拉灣上空擊落了3架美國戰鬥機。美國與利比亞之間發生的嚴重軍事衝突,引起世界輿論的嚴重關注。
英國著名軍事家、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逝世紀念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蒙哥馬利任英國第八軍軍長,1942年至1943年指揮北非戰役,擊敗德國納粹名將隆美爾的沙漠軍團。1944年晉升為元帥,率領21集團軍參加諾曼底登陸。戰後1948年至1951年任西歐聯盟國統帥。1960年至1961年蒙哥馬利曾兩次到中國訪問。1976年3月24日病逝。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1887年11月17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一牧師家庭。19歲時,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事學院,次年離開學校,加入英國在印度的駐軍行列,任上尉排長,由此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1914年8月升中尉,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末期任司令部上尉參謀。1920年1月,蒙哥馬利入坎伯利參謀學院深造,同年12月畢業後,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旅部少校參謀,參加了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1930年,他受陸軍部指派重編步兵訓練手冊,在手冊中他特別強調重視坦克的進攻威力。1938年10月,蒙哥馬利奉調到巴勒斯坦,任新編第8師師長,升為少將。1938年8月,接任英國遠征軍第3師師長。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蒙哥馬利率第3師橫渡海峽,出征西歐大陸,參加了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戰鬥,失利後隨英軍從敦克爾克撤退。蒙哥馬利回國後,先後任第5軍軍長、第12軍軍長及東南守備區司令等職。
1942年8月,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駐中東軍第8集團軍司令,他上任後,就著手建立一支具有完善裝甲武器的後備軍和一隻裝甲軍。針對部隊低落的士氣,他向官兵發表講話:"我們要在這裏堅持戰鬥,不會有任何進一步的退卻或撤退的問題。""每個人都必須抱定英勇殺敵的決心,即使是隨軍牧師也要殺敵。"他的講話極大的鼓舞了部隊的士氣。他還果斷撤換了一批不稱職的軍官,調進一批年富力強的幹將,充實了部隊的人員和裝備,使第8集團軍的麵貌換然一新。他以逸待勞,積極防禦,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陣地戰的辦法對付隆美爾,迫使隆美爾與他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是缺少補給的隆美爾最不願意進行的代價高昂的戰爭。他的這種戰法,使他成了"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克星。
蒙哥馬利善於根據戰略形勢和攻勢的需要製定作戰計劃。認為:"根據第8集團軍的訓練水平,輕率地放任他們去與敵碰闖是不行的"。他堅拒丘吉爾要他提早發動進攻的要求,堅持等到部隊的準備和訓練工作就緒後再發動進攻,為此,他不惜以辭職想抗爭。
1942年10月,經過充分準備後,蒙哥馬利在阿拉曼防線向隆美爾的德意部隊發起代號為"輕步"的進攻,由於英軍在人員和裝備上都占壓到優勢,隆美爾的非洲軍在遭受重創後不得不撤出埃及。但蒙哥馬利沒能及時察覺隆美爾的撤退行動,察覺後又用兵過於謹慎,沒有抓住最有利的追擊時機,使隆美爾的潰退之軍擺脫了被全殲的惡運。由於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扭轉了英軍在北非的危機,蒙哥馬利因功被提升為上將,同時被授予巴斯騎士勳章。
非洲之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與美國的巴頓將軍協同作戰,在西西裏島登陸,後進軍意大利。接著又率領盟軍第21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此後轉戰西北歐,參與指揮了沙納姆戰役和阿登戰役。1944年9月1日,蒙哥馬利被英國王室晉升為元帥。1945年3月,蒙哥馬利率英美聯軍強渡萊茵河,之後便日夜兼程,向波羅的海進發。5月,駐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150萬德軍向蒙哥馬利投降。歐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和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英國代表。
1946年1月,蒙哥馬利升任英軍總參謀長。1948年10月出任西歐聯盟各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委員會常任主席。到任後,他極力推動美國加入這個體係。1949年4月,美國與西歐11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2國共同結成防務聯盟。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部正式成立,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馬利任最高副司令。
1958年9月,蒙哥馬利從北約退休。回到家中後,他開始撰寫回憶錄和著書立說。他先後寫了《蒙哥馬利元帥回憶錄》、《為將之道》、《從阿拉曼到桑格羅河》、《從諾曼底到波羅的海》等書。1960年和1961年期間,蒙哥馬利元帥兩次訪問中國,提出"承認一個中國是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原則之一",得到中國政府的讚賞。1976年3月24日,蒙哥馬利於奧爾頓去世,終年89歲。
蒙哥馬利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1887年11月17日,他出生在倫敦肯寧頓的一個牧師家中。不滿兩歲時,隨其父亨利·蒙哥馬利主教前往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1902年一回到英國,就被送入聖保羅學校就讀。1907年1月,進入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加入英國在印度的駐軍行列,任上尉排長,由此開始了漫長的軍旅生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最初作為一名中尉排長隨部隊一起參加作戰,在一次戰鬥中胸部和腿部中彈負傷,不得不住進醫院治療。傷愈後被任命為旅參謀長,又隨部隊再次奔赴前線。戰場的槍林彈雨使他多次遇險,但都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1920年1月,蒙哥馬利跨進坎伯利參謀學院的大門,同年12月畢業後,參加過愛爾蘭戰爭。1926年1月,被調回參謀學院任教官。1930年,他受陸軍部指派重編步兵訓練手冊,在手冊中他特別強調重視坦克的進攻威力。1938年10月,蒙哥馬利奉調到巴勒斯坦,任新編第8師師長,升為少將。1938年8月,接任英國遠征軍第3師師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蒙哥馬利率第3師隨同英遠征軍橫跨英吉利海峽,進入法國。1940年5月,德軍閃擊西歐時,他與法、比軍隊並肩作戰,後被迫隨英遠征軍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1941年先後任第5軍、第12軍軍長。12月又升任東南軍區司令,負責選拔、調整、培養各級指揮官,嚴格訓練部隊,提高軍事素質。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國第8集團軍,被"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德國非洲軍團擊敗,退守埃及境內的阿萊曼地區。在英軍瀕臨崩潰之際,丘吉爾於8月命他接任第8集團軍司令,與隆美爾對陣。他臨危受命後,經過段時間準備,於10~11月間向德軍發動了阿萊曼戰役,一舉擊潰隆美爾非洲軍團,扭轉了北非戰局。隨後,又揮師乘勝追擊,協同美軍將德、意軍隊圍殲於突尼斯。他由此聲譽大振,被人們稱之為捕捉"沙漠之狐"的獵手?1943年7月,他率英軍在西西裏登陸。9~12月,協同美軍實施意大利戰役,進軍意大利半島。1944年1月,調任盟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兼地麵部隊司令,參與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計劃製定工作。1944年6月,參與指揮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爾後,率英、加軍隊轉戰法、比、荷、德。同年9月,晉升為陸軍元帥。1945年開始向德國北部腹地挺進,於5月進入丹麥,並在那裏接受了駐德國西北部的全部德軍的投降。
歐戰結束後,蒙哥馬利被任命為英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和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英國代表。
1946年1月,蒙哥馬利升任英軍總參謀長。1948年10月出任西歐聯盟各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委員會常任主席。到任後,他極力推動美國加入這個體係。1949年4月,美國與西歐11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2國共同結成防務聯盟。1951年4月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最高司令部正式成立,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最高司令部司令,蒙哥馬利任最高副司令。1958年秋退役。曾榮獲英國各種高級勳章和外國勳章。
蒙哥馬利戎馬生涯50年,服役時間超過了威靈頓、馬爾巴勒和蒙克。退休之後他繼續參加國際國內政治活動達10年之久,到1968年才完全退出公共生活。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一是到各國訪問,就國際關係發表見解;二是撰寫曆史著作和電視廣播稿;三是參與國內政治。因此,他不僅會見過斯大林、赫魯曉夫、鐵托、毛澤東、周恩來、尼赫魯等許多著名政治家,而且寫下了《回憶錄》、《正確判斷的方法》、《領導藝術之路》、《三個大陸》和《戰爭史》5部著作。
蒙哥馬利元帥懷著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分別於1960年和1961年兩次應邀訪問中國,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通過訪問,他對我國有了較深刻的了解,認為中國革命"清除了內部封建壓迫、腐敗和外來侵略",使6億人民獲得了解放;公開宣稱"我擁護新中國,摒棄舊中國",美國拒絕承認新中國"是錯誤的"。1961年9月他在訪問我國時,提出了關於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三項原則,即:大家都應當承認一個中國;承認兩個德國;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裝部隊都應撤退到他們自己的國土上去。這三項原則贏得了我國政府和人民的讚同與支持。
蒙哥馬利能在同輩人中出類拔萃,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別人無法同他相比的敬業精神。從他在聖保羅學校選擇"陸軍"班那一天起,他就把軍事作為自己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無論是在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學習,還是在印度服役;無論是在訓練場上,還是在坎伯利和奎達參謀學院;無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年代;無論是當連排長,還是任帝國參謀總長,他一心想的隻是訓練、作戰和勝利。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愛交際,不好女色,除了軍事以外,他沒有別的興趣和愛好。
蒙哥馬利的一大才能是能夠從大處著眼,縱觀全局。他視野開闊,反應敏捷,善於把戰略需要同戰術和可能歸他指揮的兵力聯係起來考慮問題。他親自製定總體作戰計劃,而將具體計劃工作交給參謀人員去完成,以便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有關全局的重大問題。由於他對戰爭的全局胸有成竹,所以總是能夠臨危不懼,遇事不慌,不為局部或表麵現象所幹擾,而對作戰的複雜情況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能夠像他這樣想大事的人是比較少見的。有的人往往能打贏一次戰鬥,卻打不贏一個戰役。
蒙哥馬利知人善任,敢於大膽使用新人。蒙哥馬利在其《回憶錄》中寫道:"我的工作時間也許有三分之一用於人員的考慮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和平時期,蒙哥馬利花了許多時間,采用各種方法來物色、選拔和任用有才華的軍官。他每到一個新的部隊,總有一批不稱職的軍官被罷免,總有一批優秀的軍官被提升。他的這種做法難免引起一些人的怨恨,但卻使部隊充滿生機,麵貌一新。二戰爆發後,他更加重視把優秀的軍官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他不僅使自己身邊有一個合格的參謀部,而且慎重地選拔下屬將領,把一些表現極好的人提拔到軍、師領導崗位上來。由於蒙哥馬利知人善任,他的部隊的各級指揮班子都堅強有力,鬥誌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