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3月21日 第一章 國內
1927年上海工人起義
在共產黨人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領導下,上海80萬工人舉行總罷工,接著舉行武裝起義,向駐守上海的軍閥部隊直魯聯軍全麵進攻。武裝起義工人於22日占領上海,並建立了上海市特別臨時政府。不久,蔣介石在4月12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工人遭到殘酷的屠殺和鎮壓,上海又處於黑暗統治下。
北伐戰爭期間,上海工人階級為配合北伐進軍,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起義發動於1926年10月23日。10月,北伐軍占領武昌以後,立即把主力調往江西戰場。軍閥孫傳芳在江西作戰失利,浙江省長夏超和國民政府駐滬代表鈕永建約定,脫離孫傳芳,歸附國民政府,並向上海進軍。中共上海區委(又稱中共江浙區委)決定和鈕永建合作,組織聯合暴動,以幫助夏超奪取上海,於10月23日夜發動武裝起義。但因夏超的部隊作戰失敗,起義準備不足,工人隊伍力量薄弱,起義遭受失敗。工人領袖陶靜軒、奚佐堯等10餘人犧牲,百餘人被捕。
第二次起義發動於1927年2月22日。18日,北伐軍占領杭州,先頭部隊到達嘉興。19日,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至22日,罷工人數達36萬多人。上海防守司令李寶章,勾結公共租界工部局帝國主義勢力,對罷工工人進行殘酷鎮壓,將工人蔡建勳、史阿榮殺害"示眾",繼又逮捕54人,殺害31人。中國共產黨領導上海工人、學生、市民奮起反擊,21日晚開始不斷與軍警發生局部戰鬥,至22日下午6時,總同盟罷工發展為第二次武裝起義,"建威"、"建康"兩艦炮擊高昌廟兵工廠,閘北、南市發生巷戰。由於起義計劃被泄,各區工人糾察隊失去統一指揮,加上北伐軍在上海郊區停止前進,鈕永建的便衣隊按兵不動,致使工人陷於孤立,起義再次失敗。其間工人、學生、市民犧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第三次武裝起義發動於1927年3月21日。3月中旬,北伐軍向蘇州、常州和鬆江進軍,對上海形成包圍圈。21日,北伐軍薛嶽第一師進入上海近郊龍華,嚴重率第二十一師占領蘇州,上海守軍軍心動搖,工人和民眾革命情緒高漲,中共上海區委決定發動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由中央軍委書記兼特別軍委書記周恩來擔任總指揮。周恩來同上海區委負責人羅亦農、趙世炎和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等,在特別委員會領導下,對第三次武裝起義作了周密的準備,在工人中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組成了約3000人的工人糾察隊,其中有武器的150多人,秘密進行了武裝訓練。他們召開市民代表會議,爭取和團結廣大市民群眾。起義前發動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破壞張宗昌運兵上海的計劃,斷絕敵人對上海的增援。
3月21日中午12時,上海總工會發布總同盟罷工令,全市80萬工人實現了總罷工並立即轉入武裝起義,租界裏的中國工人也集合到華界參加起義。隨即工人糾察隊分別從南市、虹口、浦東、吳淞、滬西、滬東、閘北等七個區向反動軍警據點發動猛攻,市民群眾也主動幫助糾察隊築街壘、運彈藥、送食品。工人武裝經過30個小時的浴血奮戰,於22日6時許攻克了敵人的全部據點,占領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勝利。
這次起義共消滅3000多名北洋軍和2000多名武裝警察,收繳槍支5000多支。起義勝利後,上海各界代表舉行市民代表會議,成立上海市民政府。在19名委員中有共產黨員汪壽華、羅亦農等9人。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反動統治,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頑強戰鬥精神和強大的組織力量。3月26日蔣介石到達上海,4月12日發動反革命政變,上海又處於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
1974年中國工人運動先驅陳鬱同誌逝世
陳鬱,1901年11月11日生於廣東省寶安縣南頭陳屋村。幼名陳旭貴,當工人時改名陳鬱。1930年到上海後化名李文,在蘇聯被下放工廠勞動時俄文名"彼得"。1950年任燃料工業部部長時兼任中國礦業學院院長。
陳鬱12歲到香港機器廠當童工,14歲進香港一家汽車公司當學徒,18歲由汽車公司派往廣州汽車實習學校學習駕駛和修理技術,結業後回公司當工人。1922年在"亞洲皇後"號當海員,在船上組織"工餘樂社",實際上即是初期工會組織。1923年被選為香港海員工會"亞洲皇後"號支部負責人。1924年任香港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幹事。1925年任香港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副主席,兼任太平洋航線分部主席。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任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副主席,黨委委員。1927年任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主席、黨團書記,同時參加中共廣州市委工代會的領導工作。
1927年10月,張太雷主持改組廣東省委,陳鬱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與張太雷、楊殷等人策劃組織廣州起義,陳鬱負責組織以罷工糾察隊、海員工人為骨幹的工人赤衛隊。12月11日,廣州起義在張太雷、葉挺、葉劍英、陳鬱等人領導下爆發,起義成功後,陳鬱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司法委員。1928年7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兼任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主席。1930年7月,瞿秋白、周恩來主持黨的六屆三中全會,陳鬱被選為黨中央委員。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陳鬱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同年6月,陳鬱被送往蘇聯列寧學院學習,兼任中共列寧學院中國部黨支部書記。
1934年,王明利用蘇聯清黨的機會,把陳鬱打成"右派",送往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勞動。1938年2月,任弼時到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在檔案中發現了陳鬱8件上訴信,以及王明、康生處理陳鬱的材料,認為處理錯誤,報共產國際幹部部要求複審陳鬱的問題。1939年11月,周恩來到莫斯科,會同共產國際監察委員會撤銷了對陳鬱的處分,並作了正式結論,決定派陳鬱回國工作。
1940年2月,陳鬱到達延安,被派到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同時兼任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1943年,中央調陳鬱到西北財經委員會工作,負責領導邊區的工業生產。1945年4月28日,陳鬱以中直機關代表的身份參加黨的"七大",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1945年9月,黨中央派陳鬱到東北工作,任中共遼西省委副書記。1946年調任合江省依勃樺地區黨委書記、勃利軍分區政委、三五九旅政委,開展清匪反霸、建立農村根據地的鬥爭。1947年2月,調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生產委員會副主任,帶領工作隊進駐北滿,恢複和發展雞西、鶴崗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生產,支援解放戰爭。1948年任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副部長、部長,接管沈陽工業,恢複沈陽工業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1949年任華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部長,接著以華北重工業部為基礎改組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燃料工業部和機械工業部,陳鬱為燃料工業部部長。
1951年8月,政務院任命陳鬱為中國礦業學院院長。在擔任院長期間,他經常到校部署、指導和檢查工作,使學校在短時間內獲得迅速發展,為學校的未來奠定了堅實基礎。1955年,陳鬱主持了把燃料工業部分為煤炭、電力、石油3個部的工作,陳鬱任煤炭工業部部長。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舉行,陳鬱出席了會議,並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57年8月,中央同意廣東省委要求,調陳鬱到廣東省工作,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省長。1961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書記兼廣東省省長。1968年2月,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成立,任副主任、黨的核心小組成員。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舉行,陳鬱出席了大會,並當選為中央委員。1972年在廣東省黨代會上當選為省委書記。1973年8月,中共"十大"在北京舉行,陳鬱出席,並當選為中央委員。1974年3月21日,陳鬱因病在廣州逝世。
1935年劉伯堅逝世
劉伯堅,曾留學法國、蘇聯的四川才子,在爭取改造西北軍的工作中有過突出的功績。他臨刑前的正氣凜然,更被周恩來等許多同誌稱頌,並且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光輝楷模。
■"川北才子"拒絕當縣長,寧願出國 當窮學生;後來在留蘇時擔任了三年"黨內駐蘇大使"
■被馮玉祥特邀入西北軍主管政工,後從事我軍政治工作直至犧牲
劉伯堅,原名永福,1895年生於四川平昌縣一個開棧房的小商業者家庭。他聰明好學,靠家中借貸到巴中縣上中學,後又考入萬縣的川東師範、成都的高等師範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劉伯堅從小目睹民眾苦難,又在校內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產生了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以才華出眾聞名於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當秘書,並願任命他為縣長。劉伯堅卻不願就這個"肥缺",毅然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於1920年赴歐,先到比利時,後到巴黎,一邊做工一邊學習。
當時,西歐正經受十月革命的衝擊。劉伯堅在那裏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並於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黨"(後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為共產黨員。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並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誌們稱作"黨內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