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4月2日 第一章 國內
1949年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成立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是全國各族各界婦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進一步解放而聯合起來的社會群眾團體,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群眾性和社會性。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聯係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成立於1949年3月,原名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1957年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聯合會",1978年又改名為"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它的基本職能是:團結、動員廣大婦女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代表和維護婦女利益,促進男女平等。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任務是:1、團結、動員婦女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2、教育、引導廣大婦女,增強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全麵提高素質,促進婦女人才成長;3、代表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參與有關婦女、兒童法律、法規、規章的製定,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4、為婦女兒服務。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係,直轄市和推動社會各界為婦女兒童辦實事、辦好事。5、鞏固和擴大各族各界婦女的大團結,加強同港澳台地區及華僑婦女的聯誼,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婦女的友好交往,增進了解和友誼,維護世界和平。
婦女聯合會實行地方組織和團體會員相結合的組織製度。按照國家的行政區劃建立級組織,實行民主集中製。它的全國和地方各級領導機構,由全國和地方各級婦女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機關和事業單位建立婦女委員會,廠礦企業的基層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及其以上各級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均是婦女聯合會的團體會員。其他在民政部門注冊登記的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婦女團體,各行業婦女自願組織的為社會、婦女服務的協會、聯誼會、宗教團體和其他群眾團體的婦女組織,自願申請,經全國婦女聯合會或當地婦女聯合會同意,可作為婦女聯合會的團體會員。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的職權是:討論、決定全國婦女運動的方針、任務;審議和批準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修改婦女聯合會的章程;選舉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大會確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五年期間的主要任務和工作計劃,修改章程並選舉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會選舉常務委員會並選舉、決定全國領導機構成員。常務委員會是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的領導機構,下設書記處,由常務委員會推選第一書記和書記若幹人組成,主持日常工作。
全國婦聯機關的主要工作任務:根據黨的中心任務,指導各級婦聯依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章程》和婦女代表大會的決議,開展婦女兒童工作;聯係團體會員,並給予業務指導。調查研究全國不同地區婦女和兒童的情況、問題,及時向黨和政府反映,提出建議。指導和推動全國農村婦女的"雙學雙比"活動及城鎮婦女的"巾幗建功"活動。組織、動員婦女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地方各級婦聯的宣傳輿論工作。教育、引導廣大婦女,開展婦女職業技術培訓和多層次的婦女幹部培訓,全麵提高素質,促進婦女人才成長。代表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促進婦女參政,參與有關婦女兒童法律、法規、規章的製定,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為婦女兒童辦實事、辦好事。建立與各族各界婦女的聯係,鞏固婦女的大團結。積極開展同港澳台地區及華僑婦女的聯誼,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展同世界各國婦女的友好交往,增進友誼,加強合作。承辦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有關事項。根據上述主要工作任務,全國婦聯機關設7個職能部門和機關黨委。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婦聯機關內設機構,不定規格,不配專職領導職數。
1975年董必武同誌因病在北京逝世
董必武是湖北黃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後來在武漢從事教育工作。"五·四"運動時期,董必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0年,他與陳潭秋等人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董必武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隨後,他在湖北建立並發展了黨的組織。1927年董必武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1934年,年近半百的董必武同誌隨中央紅軍踏上了25000裏長征的路途,經過一年的艱難跋涉終於到達陝北。抗日戰爭時期,董必武是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他代表中國解放區參加了聯合國製憲會議。建國後,董必武一直擔任黨和政府的重要職務。曾任國家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中共中央政第二年,他的第一部幻想小說《1828年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問世,出版後立即獲得成功。以後他又轉向劇本創作。1840年他發表了描寫奴隸製的罪惡劇本。以後他又轉向劇本創作。1840年他發表了描寫奴隸製的罪惡劇本《黑白混血兒》。他的小說大多是自傳性質的。另外,安徒生還寫了許多國外遊記。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話集題為《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在這個集子裏有中國讀者熟悉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和《豌豆上的公主》等名篇。以後,在1843年、1847年和1852年安徒生又有新的童話集出版。安徒生的作品聞名全世界,他的童話故事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經常被譯成各國文字的作品之一。
附錄:
革命家,法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領導人之一。名賢琮,號璧伍,又名用威。1886年3月5日生於湖北黃安縣城一個清貧的鄉塾教師家庭。青年時代留學日本。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4年和1917年兩次東渡日本攻讀法律,從事律師工作。1920年與陳潭秋等在武漢組建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武漢地委書記、湖北省委委員。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籌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27年後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1年回國後,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區參加舊金山聯合國製憲會議。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政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曆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法製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曾當選為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於北京。主要著作編為《董必武選集》。
1992年中國與阿塞拜疆建交
阿塞拜疆曆史:公元11~13世紀形成阿塞拜疆部族。16~18世紀,阿塞拜疆屬伊朗蘇斐王朝。從18世紀中葉起,在阿領土上建立了十幾個封建國家。19世紀,部分地區30年代被沙俄吞並。1917年成立蘇維埃政權。1918~1920年俄國內戰爭時期,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資產階級政黨聯合建立了"外高加索行政委員會"。此間,阿資產階級於1918年5月28日宣告成立了"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1920年初,在阿恢複了蘇維埃政權,同年4月28日宣告成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年建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員加入蘇聯。1936年改為直屬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8月30日阿塞拜疆共和國宣布獨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地理:亞洲西部國家,位於外高加索的東南部。東臨裏海,北靠俄羅斯,西部和西北部與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相鄰,南部與伊朗接壤。境內1/2為山地,2/5為盆地,平均海拔2500米。東北部為大高加索山脈,西南部屬小高加索山脈,最高點巴查爾迪尤集海拔4480米。主要河流為庫拉河,最大湖泊為加吉卡布勒湖。大部分屬亞熱帶幹旱氣候,山地為寒帶氣候。
經濟:以重工業為主。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油、氣開采及煉油、石油化工等部門較發達。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上漲以及國際、特別是獨聯體經濟好轉的雙重影響,阿經濟恢複性增長明顯,但生產結構單一等問題仍未解決。輕工業有棉織、毛織、絲織、地毯織造、食品加工等部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重要產品有棉花、水果、煙草、茶葉、麥類、玉米等。
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和裏海。石油探明儲量35~40億噸。阿石油具有雜質少等特點。
名勝:巴庫處女塔。
節日:獨立日:8月30日。
風俗:服裝色彩豔麗,男人多穿肥大寬鬆長褲、緊身有褶長衣,婦女在豔麗的上衣外穿緊腰身、短下襟的有褶長裙。冬天,婦女喜穿皮坎肩,戴頭巾,男人戴毛皮高帽。
1995年中國同波黑建交
波黑概況
一、經濟概況
波黑是個新型的、國體特殊的國家,麵臨三大任務:國家體製的統一建設、經濟重建、加入歐盟。波黑1992年5月脫離前南斯拉夫獨立,1992年4月至1995年11月經曆波黑戰爭。《代頓和平協議》幫助波黑建立了一個國家、兩個自治實體(聯邦、塞族共和國)、三個主體民族、非中央集權製的國體。1995年底,在國際社會的監管和援助下,波黑開始進行戰後重建、經濟恢複和改革,目標是建立一個經濟上可自力運行的市場經濟國家,最終加入歐盟。
波黑的重建、經濟恢複和改革以及社會發展主要依賴國際援助。1997-2002年,波黑GDP總值分別為37億、42億、47億、44億、47億、54億美元,年均增長約7.6%,實際增長3.6%,均屬於國際援助下的恢複性增長。但波黑的國際收支赤字和外貿赤字連年居高不下,年均占GDP的50%,公共財政支出年均占GDP的48%,外債年均占GDP約45%,失業率年均40%。令人欣慰的是,波黑市場物價平穩,通膨率年均2.8%;貨幣彙率穩定,外彙儲備增長了840%。截至2002年,波黑主要基礎設施的重建和修複完成了90%,人均GDP達到1258美元,但工農業生產僅恢複了約38%,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恢複到戰前1990年的50%。據聯合國國際開發署《2002年度人類發展報告》評估,波黑的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綜合指數水平在世界166個國家中排在第99位,接近中等發展國家水準,但在歐洲相比,屬於最貧窮國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