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3月29日 第一章 國內
57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病逝
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曆史,1963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俗話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天下英雄都希望能在北邙修墳建陵。但原陵卻是"枕河登山"即葬在邙山背後、黃河之濱,所謂"漢皇仰臥"。據說是因為劉秀的兒子脾氣很倔,喜歡和父親唱對台戲,劉秀讓他往東他往西,讓他攆狗他追雞。劉秀死的時候對他說:"你把我埋到黃河底吧。"劉秀的本意是兒子總和他對著幹,這樣一來,正好實現了自己葬在北邙的願望。可是這一次劉秀想錯了。他兒子想:自己和父親對抗了一輩子,沒有聽過一次話,就聽一回吧。果然在滾滾黃河之中,為他已故的父皇修建了一座水中冥城。後來由於黃河改道北移,劉秀的墳就留在邙山與黃河之間了。
光武帝的陵塚位於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麵積100餘畝,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陵塚上下鬆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從陵塚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像、石馬等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如今,除去墓塚,便是鬱鬱蔥蔥、氣象蔚然的柏樹林。其中有28棵高聳入雲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雲台二十八將"。
劉秀墳的柏樹可稱一奇,整座墓園,鬆柏蒼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其中"鳥鳴柏"、"苦戀柏"更是柏中一絕。整座陵內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出,如雨過天晴,這種餘香感覺更深,風過之處,古柏清香可傳10裏之遙。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樹質堅性柔,剖麵色美,香味濃鬱。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其實,劉秀主張簡葬,當時的葬儀和陪葬物品甚為簡陋。當初並無巍殿崇榭,園內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後的隋唐時期栽植的。劉秀確實不愧為一代明君。
原陵的另一奇被稱為孟津縣的"八景"之一,即"漢陵曉煙"。每年清明節前後,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出現之時,陵園內陡然紫氣彌漫,狀若輕煙,飄若浮雲,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為縹緲的雲煙所籠罩。這時從古柏的枝間葉隙中,湧出團團氣體,左右上下,滾騰翻墜。整個陵園變成了一個煙霧繚繞的世界,翠柏紅牆,古碑木塚,夜草芳花,都若隱若現,恍若仙境。一古遊人曾題《漢陵曉煙》曰:"昆陽雷雨戰猶酣,赤符魂歸瑣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當地千百年流傳著這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呈現,便預兆農作物豐收。因此,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臨之時,周圍百姓近者朝朝注目漢陵,遠者夕夕探聽,祈禱曉煙奇景出現。
附錄:
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廟號世祖,諡光武帝。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後,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為恢複劉姓統治,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組成"舂陵軍"。地皇四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建立大功。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後,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製了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六年統一了關東,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天水、巴蜀。經過12年時間,劉秀終於完成了統一事業。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後,首先致力於整頓吏治,加強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他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製。在行政體製上,劉秀一方麵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台,最後總攬於皇帝;另一方麵,又加強監察製度,提高刺舉之吏,如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並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1/10。與此同時,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複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複三十稅一的舊製。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後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後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史稱"中興"。
建武十五年,劉秀針對當時"田宅逾製"和隱瞞土地戶口的嚴重現象,下令全國檢核土地戶口。郡縣守、令不敢觸動貴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過程中"多為詐巧,不務實核","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結果,激起各地農民的反抗,郡國的豪強大姓也乘機作亂。對此,劉秀采取了不同的對策。對於農民的反抗鬥爭是進行分化和鎮壓,對於大姓兵長,則在處死度田不實的十幾名郡守之後,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讓步。光武帝在其統治末年還"宣布圖讖於天下",企圖以儒家學說與讖緯神學的混合物作為思想武器,加強對人民思想的統製。
附錄:劉秀攻打蜀國
中國東漢初年,劉秀遣軍消滅割據蜀地的公孫述集團的溯江進攻戰。
劉秀摧毀隴西隗囂勢力後,於建武十一年(公元35) 春揮兵攻蜀。公孫述麵對漢軍攻勢,采取東依三峽、北靠巴山、據險防守之策,派將軍王元等屯軍河池(今甘肅徽縣西北)、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防禦漢軍南攻,命翼江王田戎等守荊門、虎牙(今湖北宜昌東南隔江相望之二山),並架浮橋、修望樓,阻止漢軍西進。劉秀據此采取南北合擊、水陸並進、鉗攻成都的作戰方略,派大將岑彭、大司馬吳漢、將軍臧宮等率水陸軍6萬餘、騎5000,乘戰船數千艘,溯江西進;命大將來歙等出天水(今甘肅通渭西北),相機南進。
閏三月,岑彭為分割荊門、虎牙蜀軍,焚燒浮橋、望樓,從水路突破,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境),繼克沿江諸險,迫田戎退保江州(今四川重慶)。六月,岑彭留將軍馮駿監視田戎,自率主力北上,破平曲(今四川合川西北)。此時,北麵來歙率軍大敗王元軍,攻占下辨,乘勝南進。公孫述派刺客殺來歙,阻止漢軍南下,並急速調整部署:派大司馬延岑及王元等率軍據守於廣漢(今四川射洪南)、資中(今四川資陽)等地;派將軍侯丹率2萬人屯黃石(今四川江津境),阻擊漢軍。岑彭亦調整部署,留臧宮率降卒5萬鉗製延岑軍,自率主力取道江州,溯江西上。八月,攻占黃石,擊敗侯丹軍。接著,倍道兼行,攻克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並出精騎直搗蜀之腹地廣都(今成都南)。此時,臧宮溯涪江,襲擊蜀軍,殲萬餘人,迫王元部投降,延岑敗逃成都。十月,公孫述派人在武陽刺殺岑彭,漢軍退出武陽。劉秀急命吳漢率軍3萬自夷陵沿江直上,接替岑彭。十二年正月,吳漢進抵南安(今四川樂山),在魚涪津(今四川樂山北)大敗蜀軍,繼而繞過武陽,攻取廣都。七月,馮駿攻占江州。九月,臧宮連克涪縣(今四川綿陽東)、綿竹(今四川德陽北)、繁(今四川新都西北)、郫(今四川郫縣)等城。隨即與吳漢會師,直逼成都。
漢軍兵臨城下,公孫述招募敢死士,襲擊漢軍,初獲小勝,便以為漢軍力盡。十一月十八,公孫述貿然反擊,派延岑擊臧宮,自率數萬人攻吳漢。吳漢以一部迎戰蜀軍,待其疲困後,遣精兵數萬突然進擊,蜀軍大亂,公孫述戰死。次晨,延岑舉城降。至此,劉秀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
劉秀攻蜀,是中國戰爭史上溯三峽進軍,並利用江河實施深遠距離迂回進擊的著名戰例。
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江寧改江寧為"天京"
南京是一座具有2470年曆史的文化古城,著名古都,先後有十個朝代在此建都,建都時間累計達450年。根據最新考古證明,南京地區在30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地,約在公元前6000-4000年,南京地區就出現了原始居民的部落。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命範蠡築城於今中華門外,秦淮河畔長幹裏,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楚國於今清涼山西麓石頭山上置金陵邑,從此南京又稱金陵。
公元229年,三國時期吳國遷都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隋後,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南京,史稱"六朝",六朝都城位於秦淮河北。經過三百年的建設,六朝時期南京人口達100多萬,使古代南京從創業走向興盛,成為當時江南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繁榮作出重大的貢獻。公元589年隋滅陳以後,隋文帝下令將建康的城邑和宮殿全部毀平,改作耕地,六朝繁華蕩然無存,直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定都,南京才迎來了又一次的城市繁榮。南唐建都金陵府城,擺脫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格局,將秦淮河一帶繁華商業區和人煙稠密的居住區圍進城內,形成近代南京城的南部框架,今中華路--洪武路大致為南唐都城中軸線。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南京,改稱應天府。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南京開始了長達21年的浩大的築城工程,這就是至今尚大部留存的聞名世界的明南京城。這是南京建城史上的又一次輝煌,它奠定了近代南京城的格局。明南京城為四重城垣:宮城、皇城、都城、外廓,今禦道街即皇城中軸線。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改應天府為南京,這是南京命名之始。公元1645年清王朝於南京設立江寧府。公元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稱天京。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定都江寧,改江寧為南京府。同年4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1927年中華民國複都南京,並進行了以城市幹道網為主體的市政建設,形成了今日南京的基本框架,這期間,1937年日軍侵占南京,南京遭受嚴重破壞。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南京城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時期。
附錄:
1. 起義醞釀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將大筆軍費和巨額賠款,全部轉嫁給勞動人民。由於五口通商,外國的工業產品湧進中國,質高價廉的工業產品,排斥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副業和手工業,使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失去生計。同時,地主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土地兼並更為嚴重。清政府的捐稅,年年增加,使農民不堪重負。1840-1850年,廣東、廣西和全國許多地區,水災、旱災、蝗災,連年不斷,廣大農民家破人亡,陷入絕境。農民反抗鬥爭多達110次。特別是兩廣地區,由於受到鴉片戰爭的直接衝擊,社會動蕩更為激烈。
在此期間,洪秀全被《勸世良言》中的單一神權思想和基督教的平等觀所吸引,把基督教的平等觀和中國農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的平均思想結合起來,從農民階級的要求和利益出發,先後撰寫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和《原道覺世訓》。同時期,馮雲山在紫荊山區的廣大貧苦農民和燒炭工人中,宣傳反清思想,開展拜上帝會的組織工作。1849年,拜上帝會眾已達萬餘人。1850年前後,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的衝突日趨尖銳,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醞釀和發動的。
2. 起義發展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率眾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3月,太平軍轉戰到武宣東鄉,洪秀全正式稱"天王";9月,太平軍攻占永安州。在永安滯留期間,進行了休整補充和製度建設,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國政治製度的雛形。
1852年4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圍桂林,克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戰役中,馮雲山戰死。太平軍轉戰湖南途中,發布了《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等重要文告,闡明太平天國"掃除妖孽,廓清中華"宗旨,號召廣大群眾紛紛響應。湘江上的纖夫、船工;碼頭上的挑夫、搬運工;城鎮中的鐵匠、商販、木匠;以及郴州、桂陽山區的煤礦工人,參加起義,太平軍迅速壯大。1853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隊伍增至50萬,聲威大振。2月,太平軍水陸兼程,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等重鎮。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洪秀全進入南京城,宣布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革命政權。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為了鞏固和發展勝利成果,進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率軍進兵北京。北伐軍出江蘇,過安徽,進河南,渡黃河,入山西,直搗直隸,逼近天津,由於孤軍遠征,終於失敗。洪秀全為了控製長江中遊,確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賴漢英、胡以晃、曾天養率軍溯長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廣大地區。在湖南境內,多次打敗曾國藩組織的以地主團練為骨幹的湘軍。1856年上半年,太平軍又在天京外圍展開了激烈的破圍戰,先後擊破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在軍事上達到全盛。1853年冬,製定並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則。試圖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製度》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維持絕對平均主義的農民烏托邦,不可能付諸實施。但是,它表達了廣大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願望。太平天國還實行男女平等;改革考試製度;對外關係上,堅持獨立自主。
3. 天京事變
正當太平軍在西征戰場取得勝利之時,1856年8月,天京城內發生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責洪秀全,逼迫洪秀全封他為"萬歲"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態發展下去對自己不利,表麵上答應了楊秀清的要求;暗地裏卻密召在前線的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回京救駕。韋昌輝立即率3000精兵趕回天京。9月2日淩晨,在秦日綱的配合下, 包圍了東王府,殺了楊秀清和他的全家,及部下和士兵2萬多人。天京城內一片恐怖。石達開從湖北趕回,斥責韋昌輝濫殺無辜。韋昌輝又想殺死石達開,石達開隻好半夜縋城逃出天京,石達開的全家老小都被韋昌輝殺了。韋昌輝的行為,引起太平軍全體官兵和百姓的憤慨。石達開在安慶起兵後,要求洪秀全順從民意殺死韋昌輝。11月2日,洪秀全誅殺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餘人,平息了這場自相殘殺的內亂。韋昌輝被處死後,石達開應召回京"提理政務"。洪秀全經過"天京事變",對石達開也不信任,於是封洪仁發和洪仁達為王,鉗製石達開。石達開既無實權,又心存疑慮,1857年6月,率領10萬精兵遠走西南。石達開的隊伍孤軍奮戰,1863年6月,被清軍圍困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天京事變成為太平天國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4. 起義失敗
天京變亂和石達開出走,使太平軍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向防禦。清軍乘機反撲,攻占了長江中下遊許多地方,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圍困天京。洪秀全為了挽救頹勢,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委以重任。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會集各路將領,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會議。各路大軍協同作戰,一舉攻破浦口殲敵萬餘,再次擊潰江北大營。11月,在安徽三河鎮全殲湘軍精銳6000餘人,迫使清軍從安慶撤圍,穩定了天京上遊的局勢。
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主張"權歸於一",反對"結黨聯盟";廣開言路,"上下情通"。效法西方,興辦工礦交通和金融事業;準許私人投資,雇傭勞動;獎勵民間製造器皿技藝,準其專利自售,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興辦學館,建立醫院,設立社會福利機構。《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政治綱領,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1860年上半年,李秀成、陳玉成部搗毀江南大營,並開辟了蘇南根據地。1861年9月,安慶失陷。次年5月,陳玉成敗走壽州,被俘就義。太平天國西線陷入無法挽救的危境。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同清政府互相勾結,共同鎮壓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堅決地同侵略者進行英勇鬥爭,先後重創"常勝軍"、"常安軍"、"常捷軍",並將華爾打死,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安慶失陷之後,太平軍在江蘇、浙江的根據地也相繼失守,隻剩下天京及其周圍小塊地區,這時,天京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形勢日益危急。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另辟根據地的主張,被洪秀全拒絕。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藥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大部分太平軍將士壯烈犧牲,少數人突圍。幼天王和洪仁玕在江西被俘,英勇就義。李秀成在天京突圍時被俘,被曾國藩殺死。太平軍餘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
中國曆史上這場空前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前後奮戰14年,縱橫18省,威震全中國,最終在清政府和外國侵略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沒有作者
1. 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
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的失敗,究其原因,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兩種意見。一、主客觀缺少勝利條件說。範文瀾認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在主觀方麵,主要是由於天國領導集團犯了許多嚴重的錯誤。歸結起來,有宗派思想、保守思想、安樂思想三種,這三種思想都表現出農民階級本身固有的弱點;在客觀方麵,第一,滿清統治階級與外國侵略者逐漸結合,反革命勢力超過革命勢力。第二,那時候中國不曾有工人階級的存在,農民階級不得工作階級的領導就無法負擔民主革命的任務。太平天國在主觀客觀兩方麵都缺少勝利的條件。"二、內因決定說。何振東主認:太平天國時期中國"未能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不能把曆史上未曾出現的客觀條件,當作失敗的主要原因來分析"否則"會妨礙我們去深入研究太平天國的具體經驗和教訓"。他認為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在政治上軍事上犯了一係列嚴重的錯誤,而這些錯誤的思想根源又是和農民階級的劣根性分不開的。羅爾綱也認為: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不是反革命方麵的強大,而是革命內部領導方麵犯了嚴重的和致命的錯誤,主要是:在建都問題上犯了大錯,孤軍北伐的大錯,天京事變這一致命的大錯,而"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訌,是決定太平天國敗亡的一個最重大的因素。太平天國所以犯這些大錯,因為領導者是農民,缺乏用科學的方法總結革命經驗。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固然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必定有最主要的原因,探尋這一原因必須把握太平天國發展的全部曆史,進一步弄清一些重大事件的真相,這樣才可能把討論引向深入。
2. 太平天國內訌的性質
"天京事變"的性質,是史學界討論比較熱烈的問題。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洪、楊爭權說。羅爾綱認為:"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訌並不是兩個階級的鬥爭。除非我們否認洪秀全,否則我們就必須認清楚楊秀清這一種篡奪太平天國領導權的行動,所代表的隻是他個人的權威思想,而絕不是農民階級。也就是說,這一場大內訌,乃是洪、楊矛盾的總爆發,楊秀清對太平天國領導權的篡奪,而不是兩個階級的鬥爭。"孫捷認為:"天京事件的性質不是韋昌輝發動的反革命暴亂,而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訌。"李侃認為:"太平天國政權逐漸封建化,領導集團思想的逐漸蛻化,以及由此而發生的內訌分裂,這都是曆史條件和農民小生產者階級局限的產物,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馬鼎盛認為:"天京事變是一場太平天國內部爭奪領導權的鬥爭。""洪楊之爭主觀上純屬個人或政治集團權力之爭,其目的都是為了當皇帝。"羅景光認為:"'天京事件'中洪、楊的權位之爭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必然產物,把它歸結於某些個人的野心,不可能揭示這次事件的實質。"縱瑞華也認為"是領導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二、階級鬥爭說。苑書義認為:"這個事件主要是當時尖銳化了的階級鬥爭在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的反映"。"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其中主要是韋昌輝火並楊秀清的事件,是混入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階級異己分子,利用了農民革命領袖之間的衝突,而對農民革命實行的猖狂進攻。"蔡少卿認為:"從'天京變亂'的整個過程,不難得出結論:這是階級敵人向太平天國發動的一次猖狂進攻,反革命陰謀家野心家(韋昌輝)一手策動了這場叛亂,他是'天京變亂'的罪魁禍首。"吳廷楨認為:"洪楊之間爭奪最高統治權的鬥爭雖然發展到了對抗,但仍然屬於農民革命的矛盾。"韋昌輝發動的暴亂和屠殺,"是地主階級向太平天國瘋狂反撲的產物,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是無法避免的"。郭毅生認為"韋昌輝發動的'天京事變'是一場反革命叛亂,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這個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的爆發"。三、階級鬥爭和農民本身宗派鬥爭的反映說。胡思庸認為:"楊韋事變實在具有極其錯綜複雜的性質,它一方麵是地主和農民的階級鬥爭在革命內部的反映,一方麵也是農民本身狹隘的宗派鬥爭的反映。"徐力認為:"楊韋事變是一場性質非常複雜的鬥爭,它反映了革命內部的宗派主義情緒和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在革命內部的不可調和性。""就楊韋事變這一事件來說,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在革命內部的鬥爭應該是主要矛盾,因為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劉耀認為:"太平天國革命內部是存在著兩類社會矛盾的鬥爭的。屬於農民內部的矛盾是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一種是由於農民領袖人物各自存在著權威思想和受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而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的實質,就是農民領袖人物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洪楊之間的鬥爭,就是屬於這一種性質的矛盾。""另一種是農民領袖人物與地主反滿勢力首領人物之間的矛盾。楊韋事件前楊石之間的鬥爭,楊韋事件後洪石之間的鬥爭,就是屬於這一類型的矛盾。"洪秀全、楊秀清與石達開為首的地主反滿勢力之間的鬥爭,實際上就是階級鬥爭,是兩條路線的鬥爭。""石與韋合謀誅殺楊秀清以及石達開的分裂革命的行動,都是屬於對抗性的敵我矛盾。""屬於對抗性的敵我矛盾,這就是農民領袖、人民同隱藏在革命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勢力之間的矛盾。""這一派政治勢力就是農民的階級異己分子,其代表人物是韋昌輝。韋在楊韋事件以前同楊之間的鬥爭以及在楊韋事件之後同洪秀全之間的鬥爭,都是隱藏在農民革命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勢力同革命農民之間的鬥爭。這個鬥爭實際上就是當時中國社會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之間的你死我活的鬥爭在革命隊伍中的反映。""楊韋事件及其間的鬥爭,是這兩類社會矛盾在太平天國隊伍中的總彙合,是是兩類社會矛盾在太平天國隊伍中發展的最高峰"。以上對天京事變性質的研討意見,還有待從當時的具體社會條件出發,結合事變本身作深入的研究。
(羅爾綱:《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訌考》,《太平天國史事考》,三聯書店1955年3月版;孫捷:《韋昌輝與天京事件》,《遼寧大學學報》1980年第5期;李侃:《農民戰爭的高峰和天京的悲劇》,《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1期;羅景光:《試論"天京事件"的性質》,《青海師院學報》1979年第2期;縱瑞華:《漫談"天京事變"及其他》,《青海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苑書義:《試談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分裂》,《曆史教學》1957年第2期;蔡少卿:《關於評價楊秀清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77年第4期;吳廷楨:《天京反革命屠殺的幾個問題》,《甘肅師大學報》1979年第1期;郭毅生:《如何評價楊秀清》,《曆史研究》1978年第6期;胡思庸:《關於楊韋事變的一個問題》,《新史學通訊》1956年8月號;徐力:《試論楊秀清》,《史學月刊》1957年第10期;劉耀:《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兩類矛盾的鬥爭》,《吉林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60年第1期)(程翌康 郭新嗣)
3. 逼封萬歲問題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是否稱"萬歲"和"逼封萬歲",這是關係"天京事變"起因和評價楊秀清功過的一個重要問題。史載互異,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主要有三種意見。一、有逼封事說。羅爾綱據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知非子:《金陵續記》,參證:《李秀成自傳原稿》,認為確有逼封事。"內訌的起因,確是由於楊秀清逼洪秀全讓位而起"。徐徹認為:"楊秀清逼洪秀全讓位而起"。徐徹認為:"楊秀清要挾天王,威逼他加封自己為萬歲,應視為篡位之舉。"孫克複、關捷從羅爾綱所舉史料外,還據外國人布列治門、麥高文在《華北先驅周報》上發表的通訊等資料認為:"楊秀清'逼封'問題,是千真萬確,無可懷疑的。""楊秀清強令洪秀全封自己為萬歲,這種做法本身就是篡權。""楊秀清'逼封萬歲'給太平天國革命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首先,"破壞了太平天國領導核心的團結"。其次,"是整個'天京事變'的導火線"。方青認為:"楊秀清的'萬歲'是逼封的,而不是洪秀全自動加封的。""楊秀清'逼封萬歲'篡權的思想和行動,隻能看作是他和洪秀全的權力之爭。"李宏生認為:"從現存的資料來看,楊逼封萬歲的史載恐難推翻,洪秀全'主動加封'楊秀清萬歲的斷語恐難足信。"林慶元認為:"楊秀清為了想奪取洪秀全的最高權位,曾圖謀對洪行刺並逼洪封其萬歲,這一史實是無法否認的。"祁龍威、周自生、方之光等均認為有逼封事。二、無逼封事說。郭毅生認為:"所謂'逼封',亦即居功邀封。楊是農民小生產者/他'性情高傲',居功不謙,講求封賞。他認為開國之初已封為'九千歲',多年功勳,加封一千歲亦不悖太平體製,有何不可"?"楊'要逼天王封其萬歲',也就是要天王對他'常加恩典,以獎有加'的具體表現。在楊看來,他早就是五主之一,又是'上帝'代言人之一,父子兄弟並稱萬歲,是合乎太平天國政體和拜上帝會教義的,所以他要求加封為萬歲。""楊秀清僅是稱萬歲而已,並非篡位。""如上所考,按太平天國體製,'主'與'萬歲'皆不止一位,楊秀清稱萬歲是洪秀全加封的,既非篡位,也不排斥洪秀全為'天王'。"莊福銘對《李秀成自述》、《洪仁玕自述》、《金陵省難紀略》等史料考證後認為:"所謂楊秀清稱'萬歲'和'逼封萬歲'說法,都是缺乏曆史事實根據的。從天王詔旨和天國現存的文獻記載看,楊秀清爵職雖續有增封,唯獨'九千歲'之稱照舊。參證清方和私家著述的記載,雖真偽間雜,互有歧異,但關於東王楊秀清及其子東嗣君稱'九千歲'和天國詔旨、文獻記載是完全一致的。""楊'逼封'不是事實,而是韋昌輝策動'天京事變'誅楊偽造的口實。"史式認為:"洪秀全和韋昌輝發動突然襲擊殺害東王楊秀清時,總得找個借口,於是在楊秀清死後立即出現了'逼封萬歲'的謠言。""根據'謠言對誰有利'的線索,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謠言都來自天王府,來自洪秀全。"駱承烈也認可為是謠傳。奚椿年認為:"楊秀清代天父傳言,一般都是把內容筆錄下來,並作為文件一直保存。""而這一次'逼封萬歲'的傳言","偏偏沒有一字記錄,連洪本人也未提及。""我最近又特意查閱了王慶成同誌新近在英國發現的全部《天父天兄聖旨》,其中仍無此事的記載。"其中1856年8月9日天父下凡詔書,"明白無誤地記的是天父指責'朝內諸臣不得力,未齊敬拜帝真神'。而所謂'封其萬歲',天父既未主動提出,楊也無'逼封'之舉。這就再次證明了,《金陵續記》、《金陵省難紀略》以及《李秀成自述》所記均是與事實不合的"。三、主動加封說。方詩銘認為:"洪秀全和楊秀清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洪秀全早露殺機。""1856年,太平天國大破清軍江南大營,天京相對穩定。洪、韋認為時機已到,再露殺機,對楊秀清施加毒手。這次內訌也是洪秀全挑起的。如果加楊秀清'萬歲'稱號,屬於'逼封',是由楊秀清挑起的話,那末,他必然會提高警惕,盡管洪、韋發動突然襲擊,也不能如此輕而易舉地將他殺死。新本《石達開自述》揭出了曆史真相,加封'萬歲'是洪主動的,一方麵可以麻痹楊秀清,一方麵又可以激怒韋昌輝,借韋之手殺死楊,然後再除掉韋昌輝。《李秀成自述》所敘述,是事後按照洪秀全意圖偽造的曆史。"這個問題與有無密詔誅楊均是較難解決的問題,有待於新史料的發掘與全麵係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