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開先罷官(1 / 1)

第1章 李開先罷官

明代著名文學家李開先是山東章丘人,為嘉靖八才子之一。嘉靖八年(1529年)中進士,接著即步入仕途,先後任戶部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太常寺少卿等。於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被罷官回故鄉。13年的官場坎坷生涯,使他感慨萬千,回到家鄉就病倒了。故鄉人的歡迎和安慰,使他從鬱病中解脫出來,立即投入了文學創作。他的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有《寶劍記》、《詞謔》、《閑居集》等。仕途的不幸,卻使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開先是個清正有為、善於職守的朝官,在戶部時"持法無撓",在吏部時"謝絕請托"。他被罷官的原因,有其複雜的政治背景和人事糾葛。研究者見仁見智各有不同。

李開先罷官的直接相關事件是"九廟災"。《明實錄·世宗實錄》記載:宗廟發生大火,火從仁廟延燒,仁廟及太廟、群廟一時俱燼。皇帝以為天降災異是由於朝中出了奸佞,因而,令四品以上京官各自呈上一份辭職書,然後聽由言官指實奏劾。李開先正好是個四品官,這時照例呈了"自陳"。結果,與吏部尚書許讚、右侍郎歐陽鐸等12人一同被免職。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說他是"不滿朝政,自請罷官"就是據此而說的。不少論著都持這一說法。

李開先對自己的罷官則有不同的說法:他在《中憲大夫保定府知府右川康君墓誌銘》中說"奉職無狀",即沒有政績而被免職。在誥《封宜人亡妻張氏墓誌銘》中說:自己為人清高,性情好強,因而遭到排擠。

明、清人的記載也是莫衷一是。明人焦纂輯《國朝獻征錄》中說,李開先以詩酒誤事而招致罷官。明人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說:李開先不能諛附權貴而被罷官。明人殷士儋為李開先寫的暮誌銘中說:有人對他不滿而"媒蘖之","柄臣"曾遣人搜羅他的"陰事"而無所得,以"他事"罷歸。"他事"是什麼,沒有說明。清初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中說:李開先性情耿介,得罪新貴而罷官。

有人指出:李開先在京為官時,雖也憎恨權奸,但在嘉靖八才子中,還是比較謹慎的一個。他不像有些文章說的那樣上書抨擊朝政。他在京任職期間,未見有上疏議政之舉,甚至在座師霍韜逝世後,因怕得罪夏言,竟不敢為其寫墓誌。隻是罷官以後,才變得激烈起來,對居官時的懦弱也頗為懺悔。他在《寓言》詩中寫道:"予昔居京太拘泥,怕參宰輔與達官。"

但是,有的研究者卻把李開先的罷官歸之於"彈劾夏言",似乎有點溢美之嫌。中華書局出版的《李開先集》在出版說明中說,李開先自寧夏餉邊回京後,看到朝政腐敗,夏言內閣貪汙無能......非常憤慨。憑著他的滿腔正義,和他的朋友王慎中、趙時春一同參加了當時的政治鬥爭,彈劾夏言。結果鬥爭失敗,被削職為民。路工《李開先的生平及其著作》、寧茂昌《李開先及其文學主張》也說,當時宮中大興土木,夏言、嚴嵩一味迎合皇上旨意推波助瀾。李開先眼看正是大旱之年,災民流徙無所歸,衣食無著,便抨擊了夏言內閣,結果被罷官。

李開先文選司郎中時,不聽夏言擺布,夏就調他為閑職;再不聽,就借機罷免之。李開先與夏言之間是有矛盾的,罷免李開先,內閣首輔夏言是起了決定作用的。李開先自己也說:"雖出於內批,孰不知為權貴人所為?"這個"權貴人"指的就是夏言。在罷免李開先問題上,當時的內閣中也是有鬥爭的。李開先的同鄉、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翟鑾,即曾為他苦爭,終因夏言勢大,最後"力不能奪",隻好"垂淚從之"。

卜鍵在《關於李開先生平幾個史實的考辨》一文中指出:李開先、夏言的矛盾不是忠奸之爭,而是派係鬥爭。即便以傳統的忠奸概念去衡量夏言其人,也不能簡單地把夏言斥為奸佞。夏言自正德十二年中進士起,長期擔任監察禦史,頗能指斥時弊,彈謐勳貴,匡正冤案。在與郭勳、嚴嵩的鬥爭中,極為剛毅,甚具識見。在對待皇帝的態度上,也並非一味奉承。對世宗皇帝賞賜嚴嵩等水香冠一事,他曾上疏諷勸,幾乎獲罪聖上。在派係鬥爭中,最後他自己也終被吞噬,以67歲高齡被論斬棄市,結局非常悲慘。夏言與李開先的矛盾,是其與閣僚矛盾的正常外延。李開先的罷官,是統治階級集團內部許次多權力再分配中的一次。李開先並非處處抗直拒上,他與朝中重臣多有交往,有的而且過從甚密。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傾軋,象一個巨大的渦流,把李開先卷入權力的中心,又極快地拋向水底。李開先的罷官,"九廟災"是借口。所謂"他事"也是借口,唯有那不便明言的派係鬥爭或許才是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