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中國帝王將相傳說 第41章 東方朔身世考
西漢文學家東方朔,字曼倩,長於言辭,詼諧善辯,能以滑稽調笑供宮庭取樂,被譽為滑稽大師。他的代表作是賦《答客問》、《七諫》,散文《非有先生論》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是托名於他的後人偽作。武帝時被任為太中大夫。他雖是武帝弄臣,但有理想,有正義感,曾勸諫武帝停修豪華的上林苑,麵責武帝慫恿姑母館陶公主的姘頭董偃,批評武帝奢華、淫侈等。東漢班固撰《漢書·東方朔傳》記載他為平原厭次人。清《一統誌》記載:厭次縣自古以來有六次遷徙。西漢平原厭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學術界存有不同的說法。
《漢書·地理誌》中平原郡沒有厭次這個縣名。因此,有人指出東漢始設厭次縣,《漢書》記東方朔籍貫有誤。但是,《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中記有厭次侯爰類,因而也有人說秦時即有厭次。相傳秦始皇東遊厭氣,至碣石,次舍(停留)於此,因名此地為厭次。
東漢明帝時,改富平縣為厭次縣,也屬平原郡。東漢厭次縣在今山東惠民縣東45裏,今名大桑落墅。因此,《山東古代文學家評傳》、《中華大字典》、《辭海》、《魯迅全集·漢文學史綱要》注釋和《中國曆代散文選》在晉代夏侯湛《東方朔畫讚》的注釋中,都說東方朔的籍貫平原厭次是"今山東惠民縣"。因晉及後魏時的厭次在今山東陽信縣境,所以舊版《辭源》又說:"東方朔故裏的厭次縣,漢置,明廢,故城在今陽信縣。"
東漢建安年間,厭次舊地為樂陵郡。西晉時夏侯莊為樂陵郡太守,其子散騎常侍夏侯湛來樂陵郡探親,遊曆東方朔祠廟,"睹先生之縣邑,見先生之遺像,觀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懷",就寫了一篇《東方朔畫讚》。這篇文章收入梁昭明太子《文選》中。唐開元八年,德州刺史韓思複將這篇讚文刻石建碑,在東方朔故裏樹立。唐天寶十二年,顏真卿任平原郡太宇,曾遊東方朔祠,因見原碑殘破湮沒,故又親自書寫了夏侯湛《東文朔畫讚》,自己又撰寫了《碑陰記》,重新刻製了石碑。這塊石碑尚完好地保存至今。1985年,陵縣縣政府還專門修築了顏碑公園,將顏碑豎立於內,供人瞻仰。此碑已列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項目,是考察東方朔故裏和生平的極好依據。
顏真卿的東方朔畫讚《碑陰記》說:"厭次今移屬樂安郡,東去祠廟二百裏。故厭次城,今在平原郡安德縣東北二十二裏,廟西南一裏。"西漢初的厭次屬侯國管轄,可能後來稱厭次縣。這是個大縣,轄區包括今陵縣、樂陵、商河、無棣、陽信、惠民等廣大地區,治所在今陵縣以東。唐代的厭次縣就移至棣州,東去二百裏。現在的陵縣,漢代、唐代為安德縣,隋代為德州,明代始稱陵縣。唐代的平原郡治所即在今陵縣。《山東金石誌》載:"《陵縣誌》載東方先生祠在神頭店,即西漢之厭次縣也。"神頭店在陵縣城東北二十二裏,與顏真卿的記載相符。西漢厭次在今陵縣說,因為《水經注》、《元和郡縣誌》、《通典》、《太平寰宇記》都沒有記載,所以容易發生誤會。欒文通《東方朔故裏考》一文中說:今陵縣神頭店為東方朔故裏。村東南有東方朔墓,墓前石碑題為:"東方朔先生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