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學生生理基本知識(1 / 3)

第一卷 中小學生科學飲食 第1章 小學生生理基本知識

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特點

1、身體的發育特點

3~6、7歲的兒童為學齡前期。此期孩子與外界的接觸逐漸增多,是模仿性增強的活躍時期。體重、身高增長速度比幼兒期相對緩慢。在此期一般每年體重增加1.5~2千克左右;身高每年增長5厘米左右。皮下脂肪沉著減少,人較瘦,脊柱前凸消失,腹部不再突出。體型也有所改變,腳弓脂肪墊也消失。腦的形態結構發育已基本完成,但腦功能發育緩步完善,6歲時腦的重量達到1.2千克,達到成年人腦重的90%,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大於抑製狀態。骨骼的骨化過程加強,骨骼的韌性彈性大而硬度較小,不易折斷但受壓易變形。

5~6周歲時兒童乳牙開始脫落,恒牙開始長出。此時體內如缺乏鈣、磷、維生素D等營養素就會使牙齒發育不良、牙質脆弱、容易發生齲齒。胃容積較幼兒時期長大,腸粘膜發育良好,腸液分泌量增加,消化功能增強,有利於營養素的吸收。但此期整個消化道的粘膜仍較薄弱,胃壁各組織發育仍不健全,腸蠕動功能較差,易產生便秘。肝細胞發育差,膽汁分泌少,因此對脂肪的消化功能較差。此期如果飲食不當會影響學齡前兒童整個消化係統的功能。其他器官如心髒雖發育比較迅速,但心髒容積仍較成人容積小,排血量也較少,因而不宜較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呼吸道肺泡發育仍不健全因而易發生呼吸係統疾患。

2、動作語音能力的發育特點

4~6歲兒童腦的發育仍較迅速。6歲時腦重可達1200克,神經纖維分支也增多、加長,神經元之間的聯係業已形成,神經傳遞較準確,條件反射的形成比較穩定而鞏固。所以動作也就較精細。由於神經係統結構的迅速發展,兒童的語言能力提高很快,兒童自己能改進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為。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主要階段,有人認為這一階段的教育至關重要,影響著以後的智力發育。

3、對疾病的抵抗力

此時期小兒的活動和鍛煉增加很多,體格健壯,所以對疾病的抵抗力已加強,有時即使患病,病情也較輕。但對某些疾病的免疫力仍較低,易患傳染病如水痘、乙腦、甲肝及結核性疾病(腹膜炎、淋巴結炎)、寄生蟲病(蛔蟲症、蟯蟲症)和細菌感染引起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腎炎、風濕熱等。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

1.智力發育的特點

5~6歲兒童的腦重量已經達到成人腦重的90%,進行早期教育是有一定解剖生理基礎的。從大腦結構的發育和神經細胞纖維髓鞘化的進展來看,在大腦皮層各個部位神經細胞纖維髓鞘化之前,如果加強大腦和神經纖維的機能活動,就能使神經細胞纖維髓鞘化的過程迅速完成,相反,如果缺乏必要的外界刺激,神經細胞纖維髓鞘化過程也會延遲。

5歲以前是人的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如果把人在17歲時所達到的普通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了50%的智力,5歲到8歲獲得30%的智力,20%的智力則是在9歲到17歲時獲得的。出生後頭4年獲得的智力等於以後13年獲得的智力的的總和。在兒童學習最佳期,智力發展很快,環境對智力發展1年的影響效果超過在智力發展其他時期中8到10年的效果。印度狼孩卡瑪回到人間時已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期,在4年內隻學會了6個單詞,僅能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後才勉強會說幾句話,16歲時其智力隻相當於3~4歲的孩子的智力水平。可見,學齡前教育對兒童的智力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進入想象世界

兒童的想象力是逐步發展的,原先兒童隻能看到眼前的事物,3~4歲以後就開始通過眼前的事物進入到想象的世界。例如,有的孩子會拿根板凳當馬騎,把板凳當馬騎的過程就是一種想象的過程,現實中這種例子有很多。這時期的孩子想象力逐漸發展,他們的想象是無止境的。由於他們分不清想象與現實,孩子們經常把他們的幻想當作現實講給其他人聽,這不是說謊,做家長們的不能加以責備,應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以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3.記憶的直觀性和無意性

這一階段的孩子,凡是與他們生活有直接聯係的,印象鮮明的,能引起興趣的具體形象的事物都容易記得住。大人們說的話經常被兒童不經意的記住了,而大人可能早已忘掉了。但有意識記憶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講故事給孩子聽後讓孩子再講給其他小朋友聽,可增加孩子的記憶力,從而鍛煉孩子有意識記憶的能力,對孩子記憶力的發育有著良好的作用。

4.語言發展

這時期的孩子語言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不但掌握了會話能力,而且語言也較為連貫流暢,詞彙也較豐富,甚至自己還會造出一些詞彙,令家長震驚不已。孩子已能用較複雜的句子進行思想交流,說話增多。在這個時期,家長們要注意給孩子適當地進行一些書麵語言訓練,學些漢語拚音及英語單詞,為進入小學學習做一些準備。

5.抽象思維判斷能力

這時期的兒童能依靠概念,通過判斷和推理來進行比較簡單的邏輯思維。如兒童的分類能力(初級的邏輯思維)就是在5~6歲時發展起來的。例如讓5~6歲的兒童把畫在紙上的車、船、飛機、桌、椅、蘋果、桔子、鳥、雞、貓、狗、馬、魚、青蛙等物分類,他們往往很快就能完成。此外,這時期的孩子開始可以從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推導未知的事物,推理判斷能力逐步發展。

學齡期兒童生理特點

從6、7歲~12歲為學齡期,此期兒童的生長發育比較平穩,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都有所增強,正常男孩的平均身高從7歲時的118厘米增加到12歲時的137厘米,女孩身高從7歲時的114厘米增加到12歲時的138厘米。

男孩的平均體重從7歲時的20.9千克增加到12歲時的29.3千克,女孩體重從7歲時的20.3千克增加到12歲時的30.1千克。大腦繼續發育,腦重由6歲時的1200克增加到12歲時的1400克,幾乎達到成人的腦重(1400克)。視覺器官正處在發育時期,屈光狀況由遠視逐漸趨向近視,此期要注意用眼衛生,以避免造成近視。在此時期,牙齒變化比較突出,乳牙逐漸脫落,恒牙逐漸長出。心血管和呼吸係統進一步發展,心髒容積仍較小,因此不宜作過度的體育活動。此期消化係統發育很快,消化能力較前也提高很多。骨骼發育變化也很大,顱骨完全骨化,管狀骨粗壯,腰椎彎曲已完成,但整個脊柱仍不鞏固,肋骨容易變形。因此要注意培養學齡兒童的正確姿勢。此期在營養素的供應方麵更要加強。

1.腦的形態結構

學齡期兒童(7~12歲)腦的形態結構基本完成,7歲時腦的重量達到1280克左右,接近成人(為1400克)大腦的重量。此期腦細胞總數達140億個左右,數量上已完成腦的發育,細胞分化基本完成。此期腦細胞的數量不再增加,而隻有神經細胞體積增大,神經細胞的突起分枝變得更密,神經纖維不斷增長、增粗,髓鞘化過程完成。6~7歲時大腦皮層的一切傳導通路(神經纖維)幾乎都髓鞘化了,因此身體受到刺激後,可以很快的、準確的由感官沿著神經通路傳遞到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大腦皮層各區間增加了聯係的可能性,條件反射的形成比較穩定而鞏固。大腦繼續發育,到12周歲時腦重可達1400克,幾乎接近成人的腦重。抑製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顯著提高,動作協調性明顯改善,獨立生活能力逐漸加強,行為也變得更加有意識。心理發展達到一個大轉折點,開始形成新的個性,富於想象,有了自尊心。

2.體格形態

此期兒童乳牙脫落,恒牙相繼萌出。6歲時第1個恒磨牙可能萌出叫"六齡牙"。

兒童少年的脊柱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到青春發育期開始才基本定型,在整個發育時期,容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變形,因此在整個兒童少年時期,要注意預防脊柱彎曲變形。

3.智能發育

智能發育進展較快,特別是少年,興奮與抑製性條件反射較易形成而且鞏固,從而使兒童和外界事物建立了更多的聯係,由於語言的進步和第2信號係統活動的發展,通過識字、計算、閱讀等學習活動能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得到逐漸發展。

4.淋巴係統

淋巴係統發展加速,淋巴組織發育達到頂峰,淋巴組織豐富,超過成人。此時扁桃體易發炎,但不要輕易摘除。

學齡期兒童的心理特點

1.情感需要兒童情感發展有三個階段。第1階段(0~3歲)兒童的情感需要是由他的母親來滿足的。第2階段(3~6歲)兒童情感需要的滿足不再限於父母,滿足這種需要的人的範圍擴大了。第3階段(6~12歲)兒童尋求與同齡人接觸,與父母的關係退居到第二位。

在兒童情感發展的最後階段(第3階段)中,兒童往往以各種途徑形成各種群體,喜歡和自己的小夥伴在一起,組成一個小團夥,並將其他同學孤立起來。而且群體對於兒童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因為出於"防禦動機",在群體中,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心靈上與外界築起一道防線,無視其他同學的否定和父母的批評,使父母的地位下降。這時,做父母的應平靜地正視這一合理的交往,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交朋友。

2.注意力

孩子入學後,上課時間一長,屁股就坐不住,左瞧瞧右看看,這是很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注意分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學齡前期的兒童身上無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新奇、好玩很能吸引他們。入學後,上課要求身體坐直,不能亂動,不能說話,要認真聽講和回答老師的提問,這就要求有預定目的並付出一定的努力,這就是"有意注意"。剛入小學的孩子正在從學前兒童向學齡兒童過渡,有個發展過程,逐漸適應。低年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年齡特點仍很明顯,意誌力剛開始發展,在難以控製時,就坐不住了。根據心理學者的研究,一般5~7歲的兒童能聚精會神地注意一個指定事物的時間平均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左右。孩子坐不住時不要指責他,但也不能聽之任之,這時老師和家長應密切配合,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要求,以促進這個階段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