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德國:我要複仇,複仇,複仇(1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隻有老美一夜之間成為暴發戶。

老美利用自己在地理上遠離歐洲戰火的優勢,瘋狂的向同盟國和協約國兜售武器和食品,還瘋狂的貸款給協約國,就這樣不計其數的財富如滾滾洪流湧向美國,使他大發橫財。

戰後,老美很快就成為了世界金融中心,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40%,是20多個國家的債主,債務總額約100億美元。同時,美國的工業品產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也顯著增加,汽車產量占全世界的85%,石油產量占66%。1922年美國的國民財富為3208億美元,已超過歐洲各國的總和。

現在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一戰——

在巴黎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1919年6月28日,交戰雙方簽署了《凡爾賽合約》,一戰結束,但是《凡爾賽合約》墨跡未幹,一場“複仇之戰”蓄勢待發。

這顆仇恨的種子就埋在《凡爾賽合約》上。

《凡爾賽合約》極大的不公平性讓德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羞辱。

1918年11月5日,德國在簽訂停第一次世界大戰協議時,前提是以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著名的“14點方案”,這個方案允諾參戰各方“體麵的和平”,特別指出戰勝國不會向戰敗國索賠,隻要求德國交還在普法戰爭後搶去的法國領土亞爾薩斯-洛林,以及在一戰中侵占的一切土地。

德國統帥認為這個要求可以接受,所以將其作為投降的基礎。

但他們想的太天真了!

停火已經數月後,協約國像個賴皮,就是按兵不動,死死的封鎖著德國。不僅是軍事封鎖,還是經濟封鎖。在這個連隻蒼蠅也飛不出飛不進的鐵籠子裏,德國“酷熱難耐”、“坐立不安”。

很快,維也納爆發了饑荒,這裏沒有水,沒有食物,連樹皮都被饑餓的人們扒光了,越來越多的人民餓死……

德國像頭任人宰割的豬,孤立無援,老美隻管看笑話,“14點”隻是顯示我美國作為大國的氣度和公平,也就是個建議,隻做參考,我巴不得你們繼續鷸蚌相爭,讓我漁翁得利呢!

德國感覺受欺騙了,他們怒火中燒,但這火誰也燒不著隻能燒著他們自己。

烈焰中,他們再也無力嚎叫,除了跪地求饒,就寄希望於有個好心人能施舍他一碗粥。協約國似乎深諳中國的《孫子兵法》,讓這頭頑強的德國狼也乖乖的拜倒在“梅花鹿”的秀腿下。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德國這批野狼被折磨地無力反抗了,28日這一天,他流著淚,帶著說不清是怒火還是仇恨,把亞爾薩斯-洛林雙手奉還給了法國,還忍痛把歐本、馬爾梅迪、莫雷斯納、北斯勒斯威格、特羅保、西普魯士、波森、西裏西亞等這些“心頭肉”分別割讓給了比利時、丹麥、捷克斯洛伐克、波蘭這群強盜。

這一割,就割掉了德國2萬8千平方英裏的本土和居住於其上的6百萬人民,以及總計達一百萬平方英裏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德國人向來深沉、內向,做起事來很死板,尤其習慣遵守規定,不管是口頭的還是書麵的,據說,在半夜12點開車,見到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就隻有德國。所以,德國最痛恨那些不遵守規定辦事的行為,這次戰爭的失利、屈辱和欺騙,更激發了他們的仇恨之心。

德國人民此時的心中隻有兩個字:複仇——複仇——複仇!

強烈的複仇情緒一直彌漫在德國的空氣中,數年不絕。

德國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需要一個領導人民奮進的政府。

終於——

一個“東方不敗”式的人物——阿道夫.希特勒誕生了,1933年,他迅速躋身為帝國的總理,很快幹掉自己的盟友,取締了除納粹以外的一切政黨,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名為總理實為總統,1938年希特勒進一步獨攬陸、海、空三軍指揮權,成為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這個撒旦一樣的人物,仿佛是天意的化身,在日耳曼民族長期內政混亂,經濟危機,大批失業人員撼動著國家的政權的信任的時候,他卻輕而易舉的通過各種就業政策和擴軍計劃使德國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裏,失業率從10%下降到1.2%,gdp增長到102%,國民收入增加一倍,沒有通貨膨脹,萊因區被收回,德奧合並,特羅保回歸德意誌。

於是,無比狂熱的自豪感和複仇感推動德國人民對國家社會主義的崇拜,對希特勒的崇拜。

複仇的時候到了。

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一場複仇戰和間諜戰也開始上演了。

本章人物提示

阿道夫·希特勒——德國納粹總統

圖哈切夫斯基——蘇軍元帥

海德裏希——帶有神秘色彩的德國情報頭子

掃除障礙

戰爭狂人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台,加速了戰爭機器的運轉。他要打破《凡爾賽合約》對德國的束縛,重新開始日耳曼帝國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