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酒的藥用價值(1 / 1)

第一卷 飲酒風俗(續) 第1章 酒的藥用價值

我國曆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酒既是興奮劑,又是較高級的藥物。它是用穀物和曲所釀成的流質,其氣悍,質清,味苦甘辛,性熱,具有散寒滯、開瘀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肌膚的功用。可以直接當"藥",治療關節酸痛、腿腳軟弱、行動不利、肢寒體冷、肚腹冷痛等症。亦可在治病開處方中,把某些藥物用"酒漬",或"以酒為使",來引導諸藥迅速奏效。這就使酒與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完整的藥酒方。

曆代醫家用藥酒治病的案例很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有兩個用藥酒治療內、婦科疾病的病案。一個是濟北王患病,召請淳於意診治,淳於意按了脈後說:"你患的是'風蹶胸滿'病"。於是配製了三石藥酒給他服,病就痊愈了。另一個是川有個王美人"懷子而不乳",淳於意診後,則用莨菪藥一撮,配酒給她飲用,旋即乳生。孫思邈《千金方》中,更有詳細而生動的病案描述:唐相國寺僧允惠患"癲疾失心"病,半年來,遍求名家醫藥,均不見效。其兄求孫思邈診之。孫思邈說:"今夜睡著,明後日便愈。"潘求道"請求開方,報恩不忘。"孫思邈說:"我這裏有很鹹的食物,讓你弟服之,等他渴的時候再來告我。"果然,半夜潘來告曰,其弟甚渴,於是孫思邈來到僧處,讓潘找來溫酒一角(相當現在的杯),調朱砂、酸棗仁、乳香等藥讓僧飲服,須臾,又用酒半角調上藥飲服。這位寺僧服後睡了兩天兩夜,醒來後病症全消。

藥酒不但能治療內科、婦科疾病,而且治療外科疾病也獨具風格。王燾《外台秘要》裏有"治下部痔瘡方",即"掘地作小坑,燒赤,以酒沃之,納吳茱萸在內,坐之,不過三度良。"《使琉球錄》中也有用藥酒治"海水傷裂"的記載:"凡人為海水鹹物所傷,及風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30斤,防風、當歸、羌活、荊芥各二兩,為末,煎湯浴之,一夕即愈。"

藥酒還可以預防疾病,如屠蘇酒,是用酒浸泡大黃、白術、桂枝、桔梗、防風、山椒、烏頭、附子等藥製成。相傳是三國時華佗所創製。每當除夕之夜,男女老少均飲屠蘇酒,目的是預防瘟疫流行病。此酒被唐代揚州名僧鑒真大師東渡傳至日本,為日本人民所推崇。

藥酒在古代民間季節性疾病的預防中應用也很廣泛。據典籍記載,元旦除夕飲屠蘇酒、椒柏酒;端午節飲雄黃酒、艾葉酒;重陽節飲茱萸酒、臘酒、椒酒等。《千金方》曰:"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裏無疫。"可見飲用藥酒預防疾病的重要性。至今,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和台灣人民還沿用這些風俗。不過,現在的藥酒成分已有所改變。如現在的屠蘇酒,是用薄荷、紫蘇等藥物浸糯米酒而釀成的,一般都在正月初七日飲,以辟瘴氣。

利用藥酒延年益壽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這在醫療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實。如壽星酒,功用是補益老人,壯體延年;回春酒,久服陽事雄壯,須發烏黑,顏如童子,目視不花,常服身體輕健;延壽酒,功用是和氣血,壯精神,益腎和胃,輕身延年;壽老固本酒,功用是益壽延年,補虛烏發,美容顏等。

總之,曆代醫家在同疾病作鬥爭中,創造了大量的藥酒方。其中有最簡單的單味藥酒,簡便有效,深受人民群眾歡迎,如艾葉酒、阿膠酒等。也有10味、20味、40味乃至上百味複雜的藥酒方,如茯苓酒、還瞳神明酒、仙傳藥酒等,它們的功效顯著,適應症也多,得到了醫家們的重視。

在各種藥酒的配製方法上,也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如有浸泡法,如牛膝丹參酒;有淋法,如豆淋酒;有煨法,如陸英酒、丹參酒;有釀法,如菊花酒、菖蒲醞酒;還有煮法,如金蟬脫殼酒;有熱投法,如柏子仁酒、鐵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