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一本書即將付梓之時,該表達的意思已基本都在書裏表達清楚,如果非要搞一個後記的話,也無非是說一些感謝的話。感謝朋友的關懷、支持,感謝師長的褒獎、序、評,感謝編輯的認真負責等等,這些話說也有理,不說也罷,畢竟該記住的早就深銘於心,有情義沒有書,也一樣的心熱血濃。知情的不說也心知肚明,不知情的,說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至於對所收文字本身進行說明的企圖,更是勞而無功之舉。文章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寫了文章又配解釋或者什麼說明,不是自認極其高深沒人能懂,就是擔心文不達意企圖“貂尾續狗”,要不就是想借機做一回深沉“秀”,蒙一蒙不知情的讀者。因此,不願想,也不能做。
其實,出一本書奉獻給讀者,從來是作者一廂情願的想法。你怎麼知道會有人讀?
有人是不看書的,任你是誰的書他也沒有興趣沒有時間去讀,讓人讀自己的書有時是打擾。
有人是不亂看書的,信息時代,茫茫人海,智者高人多如恒河沙數,你有何德何能何名,讓人家對你高看一眼,另加關注?所以有些書送至人手被讀半頁,以後的永世蒙塵也就算不冤屈了。
當然,讀者也一定是有的。親人、朋友、同事、了解你的人、知道你名字的人、對你感興趣的人、愛你的人、恨你的人、以及不小心翻到了你的書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你的讀者。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和你有緣。
然而,緣有深淺,情趣有別,有人會隻讀一點點,有人會讀感興趣的一篇或幾篇。有人會喜歡,有人會不喜歡。有人會欣賞,有人會理解,有人會刻意從中尋找一些想找到的東西,有人會罵,有人會不屑一顧,有人會感到毫無趣味,有人會不耐煩。但能夠從前而後連續著也好,跳躍著也好,一直讀至後記的人畢竟是少數。如果說一本書是作者的一處情感及思想的小屋,那麼“坐”到最後的這部分人就是貴客了,除了作者自身的需求,這本書存的意義就會因為他們而有所擴大。
對貴客當然要有最好的饋贈。可是“我拿什麼來奉獻給你”我的貴客?戲要散場,書要結束,幸好,在這最關鍵的時刻,老友曲有源送我一首詩,詩的題名叫《枝枝向北》。“枝枝向北”是一棵樹,是一棵與別的樹完全不一樣的樹,個性的樹、獨特的樹、有自己的方向和意誌的樹。有源把這首詩送我,當自有苦心和深意,但我不敢獨自把這麼好的東西“黑”掉,便把它放在我書的最後與大家共同解讀、賞析。於是,在許許多多的書裏,我的書也就很“個色”地有了一個如“枝枝向北”一樣獨特而又漂亮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