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的思辨(1 / 2)

詩性的思辨

——《說服命運》序

朱晶

幾年前,在吉林省作協的《文壇風景線》上見過任林舉的名字。後聽到張順富一些介紹,加深了對他的印象。讀他幾篇詩評,感覺不俗,尤其是評論曲有源、韓作榮的,顯示了很好的潛質。我由衷地為文壇又出現這樣有才氣的詩評新人而高興。所以,願為林舉新的散文隨筆集《說服命運》寫幾句話。

“滿天都是七星瓢蟲。秋天裏最後的狂歡,最後的飛翔。天漸漸地黑了下來,我獨自麵對自己無影的影子。這世界也許並不存在著所謂的夥伴,我們大家隻不過都曾懷著美好的願望苦苦尋求過。但淚水還是在黑暗中一點點流淌下來,我的心,再一次痛苦而清晰地感到,我依然愛著。”

(《思念》)

——這或許不是林舉散文最精采的段落,但肯定是令他動心的一種典型的氛圍與情愫:秋天的暗夜,孤獨而失意,愛卻依然在心頭。

《說服命運》並非是那種輕靈、飄逸的華采之章,它不缺乏青春的激情與躁動,然而又獨有一份冷峻和沉重,是詩性的,也是思辨的。

《空洞的歲月及美麗的雲》所展示的城市與“我”的隔膜冷酷而逼真:“我不知道,城市的天空為什麼曠日蒙塵,城市的人們為什麼你掏出了心連一滴眼淚也換不來,不知道他(她)到底想幹什麼要什麼,城市的快樂隱藏在哪個角落,城市的欲望有多大是什麼顏色,真誠在城市的確切含義是什麼。”在巨如磐石的城市麵前,“我們”隻不過是“穿鑿其間”的無奈的“鼴鼠”。而《跨越生死的一段路程》則由夢而悟出人生的悲劇性:“生命與生活,不過是跨越生死的一段路程。在這期間,你不能不試圖去扮演一個角色,但所有的角色最終都會被塗抹上悲劇色彩,你的全部任務隻是感受一個過程”。“其實這世上什麼也不是你的,你來世上一遭隻是一個過客……你注定要空手而來,空手而歸的”。於是《詩與時裝》中作者提出,人類被種種“文化催眠”所左右,“存在”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進而又在《生活是一件舊衣裳》裏強調生活的不可選擇性,“就像你無法拒絕歲月的流逝一樣,你根本就無法拒絕生活強加給你的許多東西。”

我驚異於林舉對世相體察的透辟,在破除種種浪漫的人生幻想後,他似乎忽略了人的自主選擇在把握或改變命運上的作用,然而其洞徹的清醒畢竟遠遠高於那些執迷不悟和渾渾噩噩。

對愛的熾烈傾訴構成了《說服命運》動人的旋律。經曆愛的風風雨雨與能夠感受它、珍惜它、回味它,是情感生話不同的境界。作者顯然懂得沒有心靈的歡悅與創傷便沒有真愛,人難得友情、愛情、親情的完美和諧,愛正是在錯位、失落與更新中得以成熟。對此,《說服命運》、《今夜為愛祝福》、《一意孤行》等篇皆有纏綿悱惻的抒寫。《重返深秋》兩個人的相約來世,看似荒誕,卻是有情人痛徹肺腑的依戀,是愛的堅守的至境。

《我的女兒叫婷婷》,稱得上是全書的壓卷之作。盡管主人公解剖還不算透徹,但時時站立在“我”麵前的婷婷,以她的柔弱與純真征服了讀者的心。文章的敘述平實而真摯,小婷婷降生後父女的對視,父母離異時婷婷的痛苦,以及後來對孤獨的爸爸的體貼等段落,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