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飲食禁忌(續)(1 / 3)

第1章 飲食禁忌(續)

慎食容易中毒的果蔬12種

人們在生活中都離不開果蔬,但某些果蔬在一定條件下有毒害作用。若不慎誤食或食用不當,就容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那麼,哪些果蔬要謹慎食用或不宜食用呢?

1. 白果(銀杏)。毒性成分為氫氰酸。它能與人體細胞內的氧化酶結合,使之失去活性,使細胞不能攝取氧氣。一般成人耐受量較大,小兒耐受量小,一次吃30顆即可引起中毒。生吃的危險性更大。通常在吃後一至數小時內產生中毒症狀,先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爾後出現頭暈、煩躁、抽搐、昏迷、嚴重的可導致死亡。

2. 杏仁(甜杏仁和苦杏仁)。經咀嚼與唾液混合後,其所含氰甙會水解產生氫氰酸,人食後則造成中毒。中毒症狀與白果中毒相同。因此,切忌食用未經合理加工的甜杏仁或苦杏仁。

3. 木薯。木薯的根、莖、葉都含氰甙,但經長時間用水浸泡或者煮熟後可解除毒性,因此,不能生吃,也不能作為飼料喂家畜。中毒症狀也類似於白果。

4. 菜豆、四季豆。有毒成分主要是皂甙和胰蛋白酶抑製物。這些有毒物質經冰箱冷凍後其毒性還會顯著提高。如果沒有煮熟、外表尚呈青色時食用,對人體可產生毒性。一般食後1~4小時發病,表現頭暈、惡心嘔吐,間有腹痛和腹瀉。烹調時應先將豆煮熟撈出,再加上調味作料燜煮,可解毒性。

5. 蠶豆。有的人吃蠶豆後會得溶血性黃疸,稱為蠶豆病。其病因是由於人體內的紅細胞缺乏磷酸葡萄糖脫氫酶。此病有遺傳性,多數病人在其家庭中有相同的發病者。因此有家族病史的人應到醫院檢查,並避免吃蠶豆。

6. 秋扁豆及其豆莢。現代研究發現,有的扁豆中,常常含有一種凝血物質--植物血凝素,是一種毒蛋白,它能促使人體血液的凝固。其豆莢,則含有一種"溶血素"。這種有害成分,往往在秋季成熟的"老扁豆"中含量特別高,人們食後,會出現中毒而發生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但這些毒蛋白、溶血素,煮沸較長時間即可被破壞。因此,食用扁豆前,必須經過徹底煮透後再吃。

7. 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它進入人體後經氧化產生毒性物質。幹黃花菜加工時經清水充分浸泡,已將大部分秋水仙堿溶出,所以除非多量進食,一般不會中毒。但鮮黃花菜則容易中毒。中毒症狀發生於食後數小時,大便稀薄,似米泔水,惡心、嘔吐、腹痛等類似急性胃腸炎的症狀。

8. 未成熟的西紅柿。西紅柿中含有一種"番茄堿"的毒素。現代研究發現,當西紅柿成熟並呈紅色時,這種"番茄堿"毒素含量甚微,一般無毒害作用。但是,在那些尚未成熟的西紅柿中,"番茄堿"含量較高。據測定,多的每百克可含58毫克,如果人們一次吃較多的未成熟西紅柿後,就會出現頭昏、惡心嘔吐、流涎等中毒症狀,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9. 無根豆芽。無根豆芽的生產過程,多施用根除草劑,使生長出來的豆芽沒有根。然而,由於除草劑中含有使人致癌、致畸和突變的有害物質,同時無根豆芽在生長過程中又吸收了許多毒素,因此,施用除草劑的無根豆芽不宜食用,以免影響健康。

10. 發芽馬鈴薯。生長時暴露在土外的馬鈴薯或久放發芽者,其嫩芽和變成綠色的皮中龍葵堿含量很高,食用易中毒。中毒症狀為惡心嘔吐、重者可發熱、氣促、抽搐、昏迷。因此,發芽和表皮發綠的馬鈴薯不宜食用。如食用,先用冷水浸泡,深削芽胚和發綠部分,燒熟時加入少許食醋,充分加熱,方可食用。

11. 腐敗的蔬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及部分野菜如薺菜、灰菜等都含有硝酸鹽成分,如腐敗變質或醃後存放過久,在硝酸鹽還原菌的作用下,硝酸鹽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食用後即會引起中毒表現為頭暈、乏力嗜睡、惡心、心悸等。體檢可發現全身紫紺、四肢發冷、指(趾)端呈紫色藍色,醫學上為"腸原性青紫症"。因此蔬菜要隨買隨吃,一時吃不了的也要放在陰涼通風處保存,煮熟後的蔬菜同樣不能存放過久,若腐敗變質則切勿食用。

12. 沒有醃製好的菜和肉。這類食品在沒醃透以前,含有大量的亞硝酸和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很快產生全身青紫、頭痛、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

多味瓜子兒不可多吃

多味瓜子兒在加工製作時加有香料、食鹽、香精等調味品,若食用過多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因為,天然香料如茴香、花椒、桂皮、八角等都含有黃樟素。黃樟素已被證實是具有致癌作用的有毒物質。若攝入過多,首先引起肝髒病變,有的瓜子兒在加工中使用人工合成香料,這是從石油或煤焦油中提煉的,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糖精是毫無營養價值的甜味調味品,人體攝入過多,可誘發膀胱癌。因此,多味瓜子兒不宜多吃,也不宜經常食用。

8種水果的忌口常識

1.柿子,味甘性寒,多食生痰敗胃,因此體弱多病,產後和外感風寒血虛者忌食。

2.荔枝:味甘酸性溫,陰虛火旺者忌食。

3.桔子:味甘酸性溫,陰虛陽亢者忌食。

4.雪梨:味甘性涼,肺寒者忌食。

5.紅棗:味甘性溫,消化不良和胃痛者忌食。

6.橄欖:味甘酸性涼,胃痛返酸者忌食。

7.香蕉:味甘性寒滑,腹瀉和大便溏者忌食。

8.荸薺:味甘性涼,脾胃陰虛及便溏者忌食。

飲桔汁忌過量

桔子汁是桔肉加食糖製成的,味甚甘甜。中醫認為,過量食用甘甜之品能使脾胃滿悶,不思飲食,即"壓食"。同時還能生"濕","濕"在體內蘊存過久能生熱;"濕"積聚生痰,痰多粘膩,治療時比較困難,是久咳不愈的原因之一。因此,喝桔汁要適量,而且應該兌水稀釋後再喝。

喝豆漿5忌

豆漿中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維生素、礦物質等,是營養價值頗高的常用食物。

1.忌用熱水瓶盛豆漿:很多人習慣早晨用熱水瓶盛豆漿,這是很不科學的,因為豆漿中含有一種叫做皂心的物質,可溶解熱水瓶中的水垢。若時間長不喝,細菌繁殖可使豆漿變質。

2.忌豆漿衝蛋花:還有的人習慣用豆漿衝雞蛋花喝,誤以為這樣可以錦上添花,使營養倍增,其實這種做法,適得其反。因為雞蛋中的粘液性蛋白非常容易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產生一種人體根本不能吸收的物質,而失去營養價值。

3.忌豆漿放紅糖:產婦往往習慣用紅糖和豆漿混喝,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因為紅糖中的有機酸能夠與豆漿中的蛋白質結合,產生一種變相沉澱物,破壞了紅糖和豆漿的營養。

4.忌飲未煮透的豆漿:豆漿宜煮熟煮透再喝,否則喝了會產生嘔吐、惡心、腹瀉等症狀。

5.忌過量飲豆漿:豆漿好喝,但不能貪杯無量,過量可引起消化不良、腹滿、腹脹等不適感覺。

飲用牛奶12忌

1. 忌文火煮:用文火煮牛奶,牛奶加熱時間較長,會使牛奶中的維生素受到空氣中氧的破壞。旺火煮牛奶很容易溢出來,開後立即離開火,然後再放火上燒開,幾放幾落,反複三四次,這樣不僅能保持牛奶中的豐富營養成分,而且還能殺死牛奶中的布魯氏杆菌。旺火煮是科學煮牛奶方法。

2. 煮奶時間忌過長:因為奶中呈膠體狀態的蛋白質微粒加熱時能脫水轉變成凝膠狀態,奶中磷酸鈣也不穩定。當加熱時間過長時,牛奶發生複雜的化學變化,不但香味隨之降低,而且還要產生其他物質。乳糖開始焦化轉變成乳酸和甲酸,使營養價值降低。

目前市售正規處理的牛奶經過科學滅菌封閉包裝,可以直接飲用,如願喝熱奶可采取隔熱加溫的方法,將鮮袋奶放進熱水中5分鍾即可,這樣可保留更多的營養素。

3. 忌陽光曬:生活中經常可見送奶、取奶途中,牛奶在陽光下直照射時間較長,這樣太陽光會毫不留情地破壞牛奶中的營養成分,甚至變質。陽光照射2小時,牛奶中的核黃素可損失一半,而核黃素被陽光照射轉化成的熒光黃素還可進一步破壞維生素C,所以牛奶要避光,更不能長時間暴曬。

4. 忌放糖煮奶:不少人在煮牛奶時就把糖加進去,以為這樣能使糖盡快溶化,殊不知加熱時放糖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因為牛奶中含賴氨酸,白糖中含有果糖,這兩種物質在高溫下會形成結合物果糖基賴氨酸。這種物質不但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還破壞了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更糟糕的是對人體還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牛奶加熱時千萬不要加糖。若想喝加糖牛奶,可等牛奶稍放涼後再加糖。

5. 牛奶忌與桔子同食:如果飲奶時同食果酸較高的桔子等水果,奶中蛋白質與果酸、維生素會發生複雜的生化反應而凝固成塊,這樣會影響奶中蛋白質和桔子中維生素C等的消化吸收,而且還會出現腹脹、腹痛及腹瀉等不良反應,所以二者同食是不科學的。

6. 牛奶忌和巧克力同時吃:若牛奶中加入巧克力,牛奶中的鈣與巧克力中的草酸結合,形成不溶的草酸鈣,人不但無法吸收,時間長了還會出現頭發幹枯、腹瀉缺鈣和生長發育慢的現象。因此,喝牛奶和吃巧克力的時間要分開。

7. 忌食用受潮變硬的奶粉:奶粉開罐、拆袋後很容易吸收空氣中水分。一旦奶粉中的乳糖吸收水之後,則會使奶粉中的蛋白質粒子彼此結合而使奶粉形成塊狀。細菌容易繁殖,而使奶粉變質。

8. 忌用塑料容器盛牛奶:經實驗證明,盛於塑料容器內的牛奶,光照24小時,牛奶中的維生素C全部被破壞,維生素B也減少了。這樣,牛奶的營養成分被破壞,營養價值也降低了。用塑料容器盛牛奶,牛奶在塑料容器中會產生異味。因此,不宜用塑料容器盛牛奶。

9. 忌長時間用保溫瓶裝牛奶:牛奶裏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細菌的良好培養基。如果溫度在20~40℃之間,細菌會大量繁殖,一般20分鍾就能繁殖一代。3~4小時之後,瓶中牛奶就會變質,人喝後就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症狀。

10. 鮮牛奶不宜冰凍:日常,尤其是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牛奶變質,有人喜歡牛奶放在冰箱中凍結保存。其實這樣做,既破壞了牛奶的營養價值,又加快了其腐敗變質。這是由牛奶的成分所決定的。牛奶凍結時,遊離水先結凍。牛奶由外向裏凍,裏麵包著幹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鈣等礦物質)。隨著冰冷時間延長,裏麵幹物質含量相應增高(幹物質不易結冰),這時的奶如切開看,外麵顏色淺,裏麵顏色深(黃色),這種狀態導致解凍後奶中蛋白質易沉澱、凝固。

一般牛奶保存在10℃以下即可,能在2~6℃保存更好,太冷則發生上述不良現象。

11. 牛奶忌和豆漿同煮:牛奶和豆漿都是營養價值較高的食物。有人以為,牛奶和豆漿混合煮飲用,可以起到互補作用,提高營養價值。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為,豆漿中含有胰蛋白酶和抑製因子,能刺激胃腸和抑製胰蛋白酶的活性。這種物質,需在100℃的環境中,經數分鍾才能被破壞,否則,未經充分煮沸的豆漿,食後易使人中毒。而牛奶若在持續高溫中煮沸,則會破壞奶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實際上是一種浪費。所以牛奶和豆漿不宜共煮。

12. 忌用牛奶送服藥品:牛奶及其奶製品中,均含有許多鈣、鐵等離子,一般每升鮮牛奶中,含鈣300毫克,鐵0.4毫克。這些離子和某些藥(如四環素類等)能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或難溶性的鹽,使藥物難以被胃腸道吸收,有些藥物甚至被這些離子所破壞。如果用牛奶送服這些藥物,就會大大降低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藥品不宜用牛奶送服。

酸奶忌加熱後食用

酸奶是用新鮮牛奶加入活性乳酸菌經過發酵製成。它保存著牛奶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鈣等一切營養素。酸奶中的蛋白質由於受到乳酸菌的作用,成為微細的凝乳,變得更容易消化吸收。酸奶中的鈣在乳酸的作用下,形成乳酸鈣,也更易為人體吸收。酸奶中的維生素含量比鮮奶高。有人擔心酸奶太涼,冷天吃了怕鬧肚子,想煮後再吃,這是很不科學的。因酸奶經過煮或蒸後,它的物理性狀就會發生變化,使其特有的風味消失,營養價值也下降了,起特殊作用的乳酸菌會全部被殺死。

忌用滾開水衝調營養飲料

營養飲料,一般都是選用蜂蜜、葡萄糖、人參、煉乳、奶粉、蛋粉等優質原料精製而成。

有些人在飲用這一類營養補品時,經常用90℃以上的滾開水衝調,有的人甚至還把這類營養補品放進鍋裏煮沸後才食用。這兩種飲用方法,都是不科學的。因為在這些營養飲料中,所含的糖化酵素和不少營養素,在高溫的條件下,很容易分解變質。實驗證明,這些營養飲料中的某些營養成分,當加熱到60~80℃時,就會發生質變。因此,飲用時千萬不要用滾開水衝調,更不要放在鍋內煮,最好是用40~50℃的溫開水衝開。

忌用生豆油拌餃子餡

有些人包餃子,習慣用生豆油拌餡,這是不科學的。因為,有些榨油廠是采用抽清法製取豆油,豆油中殘留少量的苯等有害物質。因此,拌餃子餡前,一定要把豆油燒開,豆油的溫度高達200℃以上時,有害物質就會揮發掉。

炸食物的油忌反複使用

炸食物的油反複使用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研究表明,當食油溫度達到一定高溫時,就會產生多種形式的有毒聚合體。做動物實驗發現其中的單、二聚體易被肌體吸收,使大鼠出現肝腫大損害以及中毒死亡。一般含亞麻酸多的豆油、芝麻油特別容易形成有毒的環聚體。同時油脂在高溫下氧化過程加快,營養價值降低,氣味刺鼻,還會形成熱氧化聚合物,阻礙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甚至破壞蛋白質中的營養成分氨基酸。因此,炸過食物的油忌反複使用和長期存放,應盡快用完。

忌食有哈喇味的油

食用的植物油和動物脂肪,因保存不當,如著水、汙染、溫度高、空氣暴露以及使用含鐵、銅、錳、鉛等金屬器皿,均能使油脂變質,產生一種哈喇味。食用這種油後,對身體健康有危害,甚至引起中毒。

油脂酸敗後的哈喇味,加熱後煙大、嗆人,其中含分解物環氧丙醛等,食用後易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臍周絞痛,頭痛、關節痛、高熱、脫水、甚至導致休克。油脂如輕度酸敗,營養價值便下降,維生素A、D、E均被破壞。長期食用酸敗油脂,可引起體重減輕,肝髒腫大,脂肪肝,發育障礙。

因此,不要食用變質的食油。貯存食油宜用有色玻璃器具,並密封、避光、防水放在陰涼處,勿用金屬容器存放。

涮羊肉不宜太嫩

人們吃涮羊肉時往往很講究"嫩",認為涮羊肉就是把羊肉到開水裏一涮就可以吃,也有人主張吃"嫩",認為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這種主張不可苟同。因為,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

旋毛蟲病是由旋毛蟲所引起的。旋毛蟲遍布世界各地,常在豬、羊、狗中流行,成蟲寄生在病畜小腸內,幼蟲寄生在膈肌、舌肌、心肌和肌肉中。人吃了含有活幼蟲的病畜肉,幼蟲在人的腸道內約經1周即可發育為成蟲,成蟲互相交配後,經4~6天就可產生大量幼蟲,它們穿腸入血周遊患者全身,最後定居於肌肉,引起一係列症狀,如惡心,嘔吐、腹瀉、高熱、肌肉疼痛,尤其是腿肚子劇痛,運動受限,幼蟲若進入腦和脊髓,還能引起腦膜炎症狀。由此可見,如果吃涮羊肉太嫩將自食苦果。美食時應勿忘防病。隻要涮肉時,1次不下肉太多,等肉變色,血色退盡後再食用,做到不吃未熟的肉片,就可以預防旋毛蟲病的發生。

烹製火腿三不宜

1.不宜使用刺激性較強的調味品。這是因為火腿味厚馨香,鮮美醇正,如果用辣油、咖喱等厚味品調製,會遮蓋火腿的本味,使其風味全失。

2.不宜幹炒。因為幹炒,火腿的鮮味就不易發揮出來。另外,火腿本來含水分就少,如再經過幹炒,質地會變得更加幹硬,使菜肴口感不佳。

3.不宜用醬或加醬油。否則,會改變火腿原有的特殊風味,使其芳香、鮮味皆無,口味愈重,色澤也會愈黝黑難看。

吃臘味5忌

1. 臘味是經過醃製的肉類,內含有一定數量的硝,吃時應注意勿生吃。

2. 不可用高溫油炸。因為油炸後,會產生致癌物亞硝基胺。

3. 不要同吃奶製品,奶品也會促使硝反應成亞硝基胺。

4. 臘味中還含有較多的脂肪酸和膽固醇,故一次不宜吃得過多,短時間內亦不宜接連食用。

5.臘味還含有過高的鹽分,高血壓和腎病患者更不可多吃。

忌食畜肉中的腎上腺

動物的腎上腺俗稱"小腰子",位於兩側腎髒的前方,呈褐色,腎上腺外麵包著一層白色的纖維膜。腎上腺中含有一定量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人體內水鹽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血壓增高,肌肉無力,促進脂肪的分解和重新分布,腎上腺中還含有腎上腺髓質激素,可使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和加強,促使糖元分解,引起血糖升高。誤食腎上腺會出現惡心、嘔吐、手足麻木、血壓和血糖升高等症狀。

忌食畜肉中的淋巴結

動物的淋巴結俗稱"肉棗",正常顏色為灰白色,如果出現充血、出血、腫脹、炎症等說明已發生病變。淋巴結是一種正常的組織器官,以豬為例,其全身約有淋巴結190多個,其功能是協助血液循環,輸送營養和新陳代謝。由於它還對病源微生物起著過濾和吞噬作用,因此,淋巴結中往往聚集有較多的細菌和病毒,食之容易感染疾病,因而不宜食用。

忌吃雞臀尖

我們知道,雞肉味美不膩,營養豐富。但肛門上方雞尾處向上突出的肉質疙瘩,人們俗稱為"雞屁股"是不能吃的。這是因為雞屁股上有個"腔上囊",囊內充滿了數以萬計的淋巴細胞和具有吞噬力很強的巨噬細胞。這種細胞能吞噬進入雞體內的各種致病物質,如細菌、病毒以及致癌物質等。人們如果食用雞屁股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雞屁股忌食用。

忌吃有出血點的肉

有出血點的肉,多係受傳染病侵襲的病畜肉。以豬為例:豬瘟為病毒感染,病豬皮膚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指壓不褪色,內髒也有出血點;豬丹毒為丹毒杆菌感染,皮膚出現稍隆起紅斑,呈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圓疹塊,肉的剖麵多汁,丹毒通過皮膚可傳染給人;豬出血性敗血症,係敗血杆菌感染,四肢皮膚有出血點,紅點密集,內髒亦有出血點。豬瘟與豬出血性敗血症即使不感染人,豬患病後,全身抵抗力低下,其肌肉及髒器往往伴有沙門氏菌屬的繼發感染,如烹調不當,可引起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

忌吃黃、紅膘肉

鮮肉呈現黃色有幾種情況,一是飼料的緣故:有些飼料中的黃色素溶解於動物體脂中,經生化反應後,呈現深淺不同的黃染,這種黃染一般會在鮮肉冷卻12小時後自然褪色,這種肉食之無妨;二是肝膽疾病,膽紅素生成過多或排除障礙,導致血中膽紅素濃度增高,其脂肪,髒器可呈深黃或黃綠色;三是溶血性黃膽如寄生蟲病,磷,砷中毒等,由於紅細胞大量被破壞引起溶血性黃疸,可使肉的皮下脂肪呈桔黃色;四是肝鬱血:營養不良導致肝實質黃疸可使鮮肉呈棕黃色。

紅膘是鮮肉脂肪呈紅色。這有兩種情況,一是肌肉組織瘀血,由於肉屍放血不當或凝血緩慢,液態血瘀積於肌肉毛細血管中,呈現全身性瘀血,特別是凝血機製不全形成的紅膘肉,不能食用;二是病原體感染:如急性敗血型豬丹毒,肉膘呈桃紅色。這種肉也不能吃,稍一不慎,還可引起接觸傳染。

忌吃死後合眼的兔肉

凡宰殺或獵取之兔,因受驚或疼痛其目圓睜。病死或疫死者,由於逐漸衰竭而死亡,其目多合,故不可食合眼兔肉。

忌吃死後不伸足的雞肉

凡宰殺之雞,放血後,由於缺血、缺氧、猛力掙紮,其腿多伸、體溫散盡後變為強直。雞疫死者足不伸,由於病毒侵襲,高燒中神經中毒肌肉攣縮,其肉中多含毒物,食之往往中毒。

忌吃孵雞蛋

孵雞蛋是指經過孵化而沒有變成小雞的雞蛋。這種蛋在孵化過程中,由於氣溫、溫度不良或受沙門氏菌等感染、寄生蟲汙染等,致使雞胚發育停止,不能孵出小雞,常稱這種蛋為死胎蛋。此種蛋裏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無機鹽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都已發生變化,絕大部分營養已被胚胎利用而消耗掉了,即使留有一點營養成分,也不能與鮮蛋相比。

因為孵出的雞蛋是死胎蛋,故很容易汙染病菌。曾經有人進行檢測,在這種死胎蛋裏,幾乎百分之百檢出大腸杆菌,有的還檢出葡萄球菌、傷寒杆菌、變形杆菌等。如果人們吃了這種腐敗而又加熱不透的孵雞蛋時,就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等疾病,故孵雞蛋不宜吃。

忌吃死黃鱔

黃鱔又叫鱔魚,在它的優質蛋白構成中含有大量組氨酸。黃鱔的生命力較強,在無水的情況下可存活一段時間。但若離開了天然的生存環境時間過長,生命力也會逐漸減弱以至處於瀕死狀態。這時身體內的蛋白質結構開始分解,體內外的細菌開始向肌肉深處侵襲繁殖。待死亡之後,其蛋白質分解得更快,細菌也更快地繁殖。其中有些細菌專愛襲擊組氨酸,並取其中的養分為己所用,將組氨酸轉化為組胺。組胺是一種有毒物質,人體內的組胺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發生組胺中毒。一般吃後幾分鍾到幾十分鍾內發病,輕則頭暈、頭痛、心慌、胸悶,重則呼吸緊迫、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有的還出現哮喘、惡心、嘔吐、腹瀉、口舌、四肢發麻和起風疹塊。

組胺是在魚體死後產生的,瀕死狀態為產生組胺準備了條件。而活宰殺或瀕死宰殺的黃鱔體內並沒有組胺,就是死亡時間很短的黃鱔組胺也不會多。但購買已死的黃鱔,很難知道它死了多長時間。所以購買黃鱔要買活的,現殺現烹製為好。

忌直接食用鮮海蜇

因為海蜇係屬腔腸動物門的水母生物。其含水量達96%,此外還含有五羥色胺、組織胺等各種毒胺及毒肽蛋白。人如果直接食用鮮海蜇,會產生嘔吐、腹痛等中毒症狀。因此,鮮海蜇不宜直接食用。必須經鹽、白礬反複浸漬處理,使之脫水和去除毒性粘蛋白後方可食用。

忌吃生魚粥、生魚片

生魚粥、生魚片是廣東、福建一帶人喜食的美味。然而從醫學角度來看,這種吃法對人體是有害的。

首先,從流行病學上講,這種吃法很容易得肝吸蟲病,危害肝髒,導致肝髒纖維化或肝癌。因為在南方的河流中,生存有肝吸蟲,它的幼蟲侵入到魚的體內成為包囊,生魚粥等吃法不能將魚肉徹底煮熟,人吃了帶有活性包囊的魚肉後,肝吸蟲的幼蟲就會在人體的肝、膽管中發育成長,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其次,從營養學角度上看,魚肉內所含的蛋白質,隻有在充分加熱凝固後,才易被人體吸收,半生不熟,不但會失去營養價值,還會對機體內一些有益健康的酶類產生不利影響。

吃螃蟹不要用水煮

用水煮螃蟹,其美味和營養會大量溶於湯內,使鮮味走失,營養成分大減。科學的做法是,將整隻螃蟹腹朝上,擺入蒸屜內蒸熟。蒸比煮的溫度高、熟得快,能縮短烹調時間,可殺滅蟹體內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等。同時,還可以減少蟹體內胃腸等對肌肉的汙染機會,確保肉質潔淨味美。蒸螃蟹還可保持蟹體完整,含水分少,衛生,色澤紅潤明亮。

吃螃蟹4忌

1.忌吃生蟹:河蟹是在江河湖澤的淤泥中生長的,以動物屍體或腐殖質為食,它的體表、鰓及胃腸道中布滿了各種細菌。因此,食用前應洗淨,蒸熟透後再食用。

2.忌吃死蟹:蟹死後的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縮短。蟹體內的細菌會迅速繁殖並擴散到蟹肉中去,在弱酸條件下,細菌會分解蟹體內的氨基酸,產生大量組胺和類組胺物質。組胺會引起過敏性食物中毒;類組胺會使食者嘔吐、腹痛、腹瀉。

3.忌亂嚼:吃蟹時一要清除蟹胃(在背殼內前緣中央似三角形的骨質小包);二要清除蟹腸(由胃到臍的一條黑線);三要清除蟹心(俗稱六角板);四要清除蟹鰓(即腹部如眉毛狀的兩排軟綿綿的東西)。四除後再食可免引起中毒。

4.忌吃得太多:蟹肉性寒,脾胃虛寒者尤應注意,以免引起腹痛、腹瀉。

忌吃半熟鴨蛋

鴨蛋營養豐富,很多人喜歡醃鹹吃,無論是淡吃或鹹吃,都必須煮熟煮透方可食用。因為鴨子容易患沙門氏病,鴨子體內這種病的病菌能夠滲入正在形成中的鴨蛋內,這種病菌隻有經過一定時間的高溫處理才能全部殺死。一般來講,煮沸15分鍾即可。為保險起見,寧肯煮得老一點再食用。

忌飲冷黃酒

黃酒,是以糧食為原料,釀製而成的酒精濃度較低的大眾化酒類。雖然一般黃酒的釀製過程,都嚴格按衛生標準進行,但黃酒中仍含有一定數量的甲醇、醛、醚類物質。如果冷飲黃酒,這些對人體有一定害處的有機化合物,就會全部進入人體。因此,黃酒必須燙熱了再喝。黃酒中這些有害物質的沸點都不高,一般多在25~35℃之間,即使是甲醇也隻有64℃,在燙熱的過程中,這些有害物質就可隨溫度的升高而揮發掉。另外,在加熱過程中,黃酒中的脂類,芳香物質也會隨濁度的升高而蒸騰,從而使酒味更加芬芳濃鬱。

忌用普通搪瓷

製品煎煮食物普通搪瓷製品的外麵塗有一層琺琅,這種琺琅中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琺琅鉛和鉛化物,還有其他一些有害於人體的重金屬離子。如果用搪瓷製品煎煮食物,鉛和其他重金屬離子就會溶解到食物中,從而引起人體慢性中毒,對人體的骨骼和腎髒造成損害。

忌用銅炊具加工蔬菜水果

銅對維生素C有很強的氧化作用,因而用銅炊具加工蔬菜水果,會大量破壞維生素C,所以,炒菜不要用銅鍋、銅鏟。煮燉青菜、水果也要避免使用銅鍋。

忌直接使用生鏽的銅火鍋

銅火鍋在停用一段時間後,火鍋表麵的銅與水和氧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層綠色的銅鏽,這就是醋酸銅或硫酸銅。這兩種化學物質均有毒性。因此,在使用銅火鍋時,一定要用食醋和鹽,把鏽擦幹淨後再使用。

忌用鐵鍋的食品

烹調食品時用鐵鍋很有益處,但有些特殊情況不能使用鐵鍋。在烹煮一些酸性食品如山楂、海棠、楊梅等,使用鐵鍋是有害的。這類水果中含有一種果酸,遇到鐵會發生一種化學反應,生成一種低鐵化合物,人吃後1小時左右即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因此煮這類食品忌用鐵鍋。

三衣物、首飾篇三衣物、首飾篇

(一) 服裝選購與保養辨別各種皮革6竅門

1.豬皮革毛孔粗大,一個毛孔三根毛,呈三角排列,毛眼相距較遠。由於皮層表麵不平整,革麵顯得粗糙,柔軟性差,一般都經修麵後再使用。

2.牛皮革毛孔細小,呈圓形,分布均勻而緊密,革麵豐滿、光亮、皮板柔軟、紋細、結實,手感堅實而富於彈性。

3.水牛皮革由於皮層表麵凹凸不平,革麵粗糙,毛孔較粗大、稀少,一般不用它作麵革而作鞋底。

4.羊皮革分山、綿羊兩種。山羊皮革麵紋路是在半圓弧上排列2個至4個毛孔,周圍有大量絨毛孔。綿羊皮革皮板薄,手感柔軟,毛孔細小,呈扁圓形,由幾個毛孔構成一個組,排成長列,分布很均勻,但不結實。

5.馬皮革毛孔橢圓形,不明顯,比牛皮革孔略大,斜入革內呈山脈形狀,有規律排列,革麵鬆而軟,色澤昏暗,光亮不如牛皮革。

6.仿羊皮革外觀和手感都類似羊皮革,但細看無毛孔,底板非動物皮,是用針織物經人工合成。

皮裝保養6妙法

1.由於牛皮、羊皮、豬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所以都容易受潮、起黴、生蟲。所以,皮革服裝最好經常穿,並常用細絨布揩擦。如果遇到雨淋受潮或發生黴變,可用軟幹布擦去水漬或黴點。但千萬不要用水或汽油塗擦,因為水能使皮革變硬,汽油能使皮革的油分揮發而幹裂。為此,在穿著皮服裝時,要避免接觸油汙、酸性和堿性等物質。

2.皮革服裝起皺,可用電熨鬥熨燙,溫度可掌握在60℃~70℃之間,燙時要有薄棉布作襯燙布,同時要不停地移動熨鬥。

3.皮革服裝失去光澤,可用皮革上光劑上光。

4.皮革服裝如有撕裂或破損時,應及時進行修補。如果是小裂痕,可在裂痕處塗點雞蛋清,裂痕即可粘合。

5.皮革服裝不穿時,最好用衣架掛起來;當然平放也可以,但要放在其他衣物的上麵,免得將其壓癟起皺,影響美觀。

6.皮革服裝在收藏前要晾一下,不能暴曬,掛在陰涼幹燥處通通風即可。為使皮革服裝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色澤美觀,在收藏前可在皮麵上塗一層甘油,這樣就能長期存放而不變色。

皮裝去汙6妙法

1.羊毛皮衣若有灰塵,可先用酒精噴一遍,再用幹麵粉(或炒熱的麥麩)撒在皮毛上,把皮衣展平,輕輕搓揉絨毛,再將麵粉拍淨即可。

2.皮毛衣服髒了,可用新鮮白蘿卜汁擦拭。擦拭的時間要長些,到清除汙物為止。

3.毛皮衣最怕水,水洗後會使皮板走硝,變硬斷裂。洗皮衣時,先將皮衣曬透,拍去灰塵,然後用冷水合小米粉,遍擦皮毛,直至皮毛根部,用手反複搓擦。待汙物沾在小米粉上,用力抖動皮衣,將小米粉抖掉。曬幹後,拍去粉末,即可穿用。

4.洗皮夾克時,先用溫水洗汙垢處,再用刷子蘸肥皂水輕輕擦洗,然後用清水刷洗幹淨,放在陰涼處晾幹,塗少許夾克油即可。注意,皮夾克不宜用汽油洗擦,嚴禁暴曬、火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