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你能應對的事情文|龐啟帆編譯
人每違背一次理智,就會受到理智的一次懲罰——托.霍布斯
喬丹先生家的樹莓是附近一帶最好的,而且他們家的樹莓樹總是碩果累累。一個星期五晚上,一個夥伴突然說:“我們去喬丹家摘樹莓吧。”這主意聽起來非常不錯。
於是,我們悄悄潛入了喬丹家的後院,在樹莓樹下小心地藏起來,然後開始享用那些清甜而多汁的樹莓。
但是我們還沒吃過癮,喬丹家後院的燈突然亮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喬丹先生衝了出來。
“你們這幫小鬼在幹什麼?”他大吼一聲。夥伴們頓時嚇得四處逃竄,手上還沒吃完的樹莓被扔得到處都是。幾秒鍾的功夫,夥伴們就消失在了夜色中。
所有的人都跑了,除了一個。這個人就是我。
喬丹先生揪著我向我家走去,一路上不停地訓斥我。回到家,我的母親問清楚事情的緣由後,勃然大怒。自然,我承受了一番狂風暴雨般的責罵。
接下來的幾天,這件事成了夥伴們的笑料。我不禁抱怨命運的不公:為什麼大家都偷了樹莓,我要付出代價,而他們卻無需承擔任何後果?
大約一個星期後,我向父親抱怨這件不公平的事。
“我覺得沒什麼不公平,”父親說,“你沒有問過喬丹先生就偷摘他家的樹莓,接受懲罰完全是應該的。”
“那其他幾個人呢?他們一點兒也沒受到懲罰!”我詰問道。
“那不是我要考慮的,也不應該是你要考慮的事情,”父親說,“你無法控製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你隻能應對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情。那天晚上你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為此你受到了懲罰。在我看來,這是十分公平的。”
當時,我對父親的話非常惱火。但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已經認識到,父親說的很對。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並沒有誰向我們保證生活會公平對待我們。生活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不能拿自己的各種人生遭遇與別人的生活相比較而讓自己陷入憂鬱與怨憤當中。就像父親所說的,那不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
我們真正能應對的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無論這些事情公平,還是不公平。
載於《閱讀.素材》
每個人都會遭受公平或者不公平的任何對待,這是我們無法把控的事。唯一可以把控的,就是管好自己。
不幸,不是現在也不是將來文|(美)鮑勃·帕克斯龐啟帆編譯
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 —— 諾貝爾
我的朋友貝基即將離開她的工作崗位。三年前,我寫了一個有關她的故事,她非常喜歡。在她離職前,她打電話給我,請求我送一個有我簽名的那個故事的副本給她。她打算把它裝幀起來。
我認為這是送給她的一個很好的禮物。為了使這個故事更具吸引力,我決定請人配上顏色和插圖。然後再把它裝幀好,在她離崗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送給她。
我聯係了一個藝術家朋友。她建議我先給她一個預先的副本,等她的設計得到我的認可後再最終完成它。“沒有這個必要”,我告訴他,“我相信沒有人比你更能勝任這個設計。”
幾天後,我收到了她發過來的一個電子郵件的附件,這個附件就是她根據貝基的故事設計的插圖。打開附件,我感到非常失望。
我坐在那裏看著圖畫,不停地自言自語:“我相信沒有誰更能勝任這個設計。”
“我必須接受這個。”我對自己說。
然後,我又喃喃自語:“怎麼辦?下周我就需要它,寄送到我手也需要時間。我不能刪除它。”
我關掉附件,準備用一些虛假的、客套的話語回複這封郵件。這時,我才注意到郵件裏還有一封信。通過這封信,我的藝術家朋友向我解釋了她是如何得出這個藝術構思的。
“啊,上帝!”我低呼道。我再次打開了那幅圖畫。之前似乎太過簡單的圖畫突然變得完美了。
在設計這個插圖的過程中,我的藝術家朋友向我詳細了解了貝基的情況。
貝基的人生很不幸。她結了三次婚,前兩個丈夫死亡,其中一個在睡覺時就在她的身邊自殺身亡。第三次婚姻是因為離婚而結束。她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吸毒。
現在,她將麵臨失業,生活無疑雪上加霜。
故事中有好多細節描寫,這些細節增加了這個故事的深度,而我的藝術家朋友隻是簡單地加上了一道彩虹。一道破裂的彩虹——拱形處處理成小碎塊狀。
我十分不喜歡這個設計,直到我通過設計者的眼睛來審視它。
我的藝術家朋友寫道:一道彩虹似乎過於簡單化,但這個概念適合貝基的真實的故事。我們的彩虹往往有些部分是破裂的,但它的美麗並不會因此而少一點。
她說得沒錯。當我把貝基的故事告訴她時,我隻著重悲慘的情節。我的藝術家朋友卻看到了悲劇空間的那些東西。
在那些悲劇的空間中的確充滿著小快樂、特別的愛的時刻和許多的朋友。
當我把這份禮物贈送給貝基的時候,我首先解釋了那幅圖畫。雖然她的人生經曆了許多不幸,但誰能說她過去的人生沒有幸福和快樂呢?那些不幸已經過去了,不幸不是她現在的狀況,更不會是將來的狀況。
我們都落淚了。
從此,在審視一個人的人生的時候,我學會了看全貌,因為多麼不幸的人也會有快樂和希望,就像那道彩虹,就算有一部分是破裂的,但它仍然美麗。同時,我也學會了以一個設計者的視角看待人生,就算人生多麼艱難,生命的天空也會有彩虹。
載於《哲思》
生活的根本意義在於,完成“好好活著”這個偉大的使命,那純潔的藍色高雅又略帶哀傷,在生命的旅途上,它象征著困難與挫折,盡管如此,他們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筆財富,能使人清醒,教人搏擊,催人奮進。
不要嘲笑有夢想的人文|冠豸
夢想無論怎樣模糊,總潛伏在我們心底,使我們的心境永遠得不到寧靜,直到這些夢想成為事實。——林語堂
楊安民是我的初中同學。平凡、本分、成績墊底的他在班上默默無聞,就像“隱形人”一樣,明明在眼前,也會讓人孰若無睹。同學兩年,我都沒有和他說過幾句話。
臨近畢業的最後半年,我們同桌了三個月時間。我不喜歡他,也看不起他,覺得他笨。那時麵對呼嘯而來的中考,大家都爭分奪秒,根本無暇顧及其他。
在最後兵荒馬亂的衝刺階段,老師為了增強大家的自信心,也為了讓大家更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召開了最後一次主題班會:我的理想。
畢竟要初中畢業了,大家說到理想時,都有些難為情,再不會像小學時那樣天真,一開口就是要當科學家、文學家、畫家,講一些遙不可及的宏大夢想。
我們先是謙虛,然後閃爍其詞,麵對未知的人生,都不很明確自己真正的理想,但因為成績還不錯,比較有底氣,說出的理想都比較讓人欽慕。
大家輪番而上,掌聲陣陣。
輪到楊安民時,他才站起來,竊竊私語的教室裏突然就傳來一陣喧鬧的哄笑聲。我明白那些笑聲的內容:楊安民成績那麼差,能混到張初中畢業證書就不錯了,他還能有什麼理想呢?讓他講理想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楊安民應該是聽懂了那些嘲笑聲吧,他的臉倏地漲得通紅。但他猶豫了一下,還是堅定地走上了講台。心裏緊張,他的聲音有些哆嗦,他說:“我以後,以後要開一家,一家屬於我自己的汽車維修店。”他把“汽車維修店”幾個字講得鏗鏘有力。
“呃,看不出來,楊安民同學理想蠻遠大的,想當大老板呀?”
“楊老板,那以後我們找你修車,有沒有打折呀?”
各種嬉笑聲伴著此起彼伏的調侃很快就將楊安民淹沒了,根本沒有人相信,默默無聞的“隱形人”楊安民以後能當老板,會開起一家屬於他自己的汽車維修店。
“我說的是真的,我喜歡修車。”楊安民在大家的嘲笑聲中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沒有人理睬他,誰都當他在做“白日夢”。一個成績墊底的學生還想當汽修店老板?他以為當老板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嗎?
主題班會結束後不久,中考也接踵而來,我們在嘲笑楊安民的時光裏結束了初中歲月。
中考後,我聽同學說,楊安民考得很差,隻能讀技校。意料之中的事,我沒有一點驚訝。
我考上了重點高中,三年後參加高考,成績不大理想,隻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四年後大學畢業,考研不中後就開始馬不停蹄地找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與以前的老同學漸行漸遠。
在日漸煩瑣的生活中,我們早已遺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每天都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其實在青春年少時,我們都曾有過自己的夢想,隻是未來那麼遙遠,我們沒有勇氣說出口,害怕被人嘲笑。
沒有想到多年以後,我會在楊安民的汽車修理店裏與他相遇。看見他時,我們彼此都愣住了,過了一陣才相認。他熱情地與我相擁,然後招呼我到他的會客廳說話。
我們聊起了青春年少時的歲月,聊起了曾經的夢想。他說,他初中畢業後去技校學汽車修理,後來就先在別人的汽修店裏打工,並且一直在籌備資金、積累經驗。
“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並且在付諸行動,三年前,我終於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汽修店。”楊安民平靜地說,他的目光卻堅毅而充滿自信。
眼前的楊安民讓我疑惑,他就是以前班上那個平凡、本分、成績墊底的“隱形人”嗎?
如今,楊安民已經開了三家汽車修理連鎖店,經營得風生水起,生意紅火。他說他的第四家店也在籌備中了。在他說話時,我的思緒卻開始遊移,久遠的往事又浮現在眼前。
那時我們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覺得他是在做“白日夢”。然而,在流逝的歲月裏,經過多年的努力打拚,當年的同學中唯有他一個人實現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有夢想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而能夠一步步腳踏實地去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更值得尊敬。看著眼前的楊安民,我想到了自己,意識到自己是該重拾夢想的時候了。
載於《知識窗》
夢想是什麼?最簡單的應證的方法是:你有很多個夜裏,因為夢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激動不已,有時候甚至有你已經成功了的錯覺。你有這樣的夜晚吧,那就去實現吧,因為時間不會等你!
?我長大反正不買寶馬文|張素燕
成功,是內心的造就。?—— 拉爾夫.M.福特
一位青少年心理專家應邀來給我們學校師生做講座。在談到理想這個話題時,專家說,每個人都要有理想。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就像你們現在就要樹立考清華,北大的理想一樣。如果你連想都不敢想,那你這一輩子肯定與清華、北大無緣。如果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沒有自己長大了要買寶馬的理想,那他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你首先得敢想。有了理想之後,就朝著既定的目標去奮鬥、去拚搏、去爭取,即使最後沒有達到目標,也無怨無悔,總比沒有理想,平平庸庸,碌碌無為地過一生要強上百倍。
突然想到我9歲的兒子前兩天曾問過我一個問題。“媽,你為什麼而讀書?”我知道兒子是想拿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考我,我故意說:“我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用知識豐富頭腦,讓我更加充實地,有意義地度過每一天。”“哼,胸無大誌!”兒子嗤之以鼻地說。我趁機反問他:“那你為什麼而讀書?”“我為了振興中國而讀書,讓中國走到世界前列,看誰還敢看不起中國!”兒子氣宇軒昂地說。我順勢問道:“那你怎麼樣才能振興中國呢?”“我有遠大的理想!”兒子自豪地說。“那你的理想是什麼呢?”“嗯,多了。想當地理學家,曆史學家,歌唱家和作家。噢,對了,還有考古學家。嗯,考古學家、地理學家還有曆史學家是一回事吧,媽?”兒子充滿憧憬地認真地說。沒想到兒子竟一連串說出這麼多理想。我不以為然地淡然一笑,“行,那你就朝著你的夢相努力學習吧!”
現在想想兒子的遠大理想也不是那麼憑空一說,信口胡謅,虛無縹緲的。兒子很喜歡地理和曆史,超乎一般的喜歡。他閑暇時間經常抱著大大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認真研究。有時還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向我報告,“媽,你知道嗎?……”隨便問他一個國外的什麼地方,他都能說出大體位置來,對於世界各國的位置及首都更是對答如流。兒子對曆史的癡迷程度更是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光曆史書籍都看了好幾本。每天中午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更是潛心觀看。他對曆史事件了如指掌,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曆史他都知道。為此我還得向他請教。一些曆史人物,何朝人也;什麼年代,發生了什麼曆史事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以及跟這個人物有關係的其他人物等等,他都娓娓道來,講得津津有味。這不得不讓我汗顏,同時也佩服他小小的腦瓜裏竟然裝了那麼多的知識。兒子的記憶力真好,很久以前,我無心說過的話,他都記憶猶新。
至於兒子說歌唱家,我隻能說是他喜歡聽歌和唱歌罷了,他並沒有這方麵的天賦。兒子說當作家,我想是因為他對自己寫的作文比較滿意吧。兒子讀的課外書多,每次作文都得滿分,而且還有好幾篇被刊登到了報紙上,這對他是很大的鼓勵。到現在兒子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背一篇國學經典文章。但我深知,文學這條路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小小的兒子還不能體會其中的艱辛。
聽完講座回到家,我認真地問兒子:“你的理想是什麼?”“我不是告訴過你嗎?地理學家,曆史學家,歌唱家和作家。”天呐,一點兒都沒變,還是上次的口氣。我又問了一句:“那要從中選一個呢?”“那就曆史學家吧!”
“你長大了要買什麼車?”我想用專家的問題考考兒子。“嗯,我想買一種非常環保,又非常省電,又不費油的車。車上裝有平板電腦、電視、多功能鍵盤、可視電話、遙控手機還有自動導航係統。”兒子閃爍著透黑的大眼睛,嘰裏咕嚕說了一大堆。“你不想買寶馬嗎?”“寶馬算什麼?像寶馬呀,法拉利呀,奔馳呀,都太汙染環境了,又費油。”“那你說的車是什麼牌子啊?”“不知道,以後肯定有。要是沒有我就發明唄!”兒子天真地笑著說。
中國夢,我們的夢,孩子的夢。
原來兒子的理想是這樣子的。我長舒了一口氣。
載於《莫愁.家教與成才》
當下的這個時代,似乎都習慣把一些物質來作為衡量是否成功的標準。認為隻有有了錢,有了豪車,有了好房子,這樣才算是成功的。但這都是片麵的。真正的成功是什麼的,是做你理想中的自己,真正的成功是,內心世界高度自由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