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死”了五萬次的人
失去了聽力的我已永遠無法聽清美妙的歌聲了,但是,我卻能感受得到歌詞的昂揚,那是一位從軟弱中走出來的殘疾勇士吹響的向命運宣戰的號角,召喚著每一位有誌氣的殘疾人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牡丹的拒絕
文/張抗抗
歐陽修曾有詩雲:“洛陽地脈花最重,牡丹尤為天下奇。”
傳說中的牡丹,是被武則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貶去洛陽的。卻不料洛陽的水土最適合牡丹的生長。於是洛陽人種牡丹蔚然成風,漸盛於唐,極盛於宋。每年陽曆4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園林千株萬株牡丹競放,花團錦簇香雲繚繞——好一座五彩繽紛的牡丹城。
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陽去看的。沒有看過洛陽的牡丹就不算看過牡丹。況且洛陽牡丹還有那麼點來曆,它因被貶而增值而聲名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們的好奇也未可知。
這一年已是洛陽的第九屆牡丹花會,這一年的春卻來得遲遲。
連日濃雲陰雨,4月的洛陽城冷風颼颼。
街上擠滿了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來的看花人,看花人踩著年年應準的花期。
明明是梧桐發葉,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紅,海棠更已落英繽紛——可洛陽人說春尚不曾到來;看花人說,牡丹城好安靜。
一個又冷又靜的洛陽,讓你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你悄悄閉上眼睛不忍尋覓。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後的僥幸,姍姍步入王城公園。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歡熱鬧,你知道牡丹不像幽蘭習慣寂寞,你甚至懷著自私的企圖,願牡丹接受這提前的參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葉茂的滿園綠色,卻僅有零零落落的幾處淺紅、幾點粉白。一叢叢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頭萬頭碩大飽滿的牡丹花苞,個個形同仙桃,卻是朱唇緊閉,皓齒輕咬,薄薄的花瓣層層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絕無開花的意思。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
一絲蒼白的陽光伸出手竭力撫弄著它,它卻木然呆立,無動於衷。
驚愕伴隨著失望和疑慮——你不知道牡丹為什麼要拒絕,拒絕本該屬於它的榮譽和讚頌?
於是,看花人說這個洛陽牡丹真是徒有虛名;於是洛陽人搖頭說其實洛陽牡丹從未如今年這樣失約,這個春實在太冷,寒流接著寒流怎麼能怪牡丹?當年武則天皇帝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明朝遊玩上苑,百花懾於皇威紛紛開放,唯獨牡丹不從,寧可發配洛陽。如今怎麼就能讓牡丹輕易改了性子?
於是你麵對綠色的牡丹園,隻能竭盡你想象的空間。像它在春暉裏的輝煌與燦爛——牡丹開花時猶如解凍的大江,一夜間千朵萬朵縱情怒放。它積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氣,都在這短短幾天中轟轟烈烈地迸發出來。它不開則已,一開則傾其所有揮灑淨盡,終要開得一個傾國傾球,國色天香。
你也許在夢中曾親吻過那些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花瓣,想象花開時節洛陽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雲;想象洛陽城延續了一千多年的“花開花落二十日,滿城人人皆若狂”之盛況。想象給予你失望的紀念,給予你來年的安慰與希望。牡丹為自己營造了神秘與完美——恰恰在沒有牡丹的日子裏,你探訪了窺視了牡丹的個性。
其實你在很久以前並不喜歡牡丹。因為它總被人作為富貴膜拜。後來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感動:那花瓣落地時依然鮮豔奪目,如同一隻奉上祭壇的大鳥脫落的羽毛,低吟著壯烈的悲歌離去。
牡丹沒有花謝花敗之時,要麼爍於枝頭,要麼歸於泥土,它跨越萎頓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麗而消遁。它雖美卻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別也要留給人最後一次驚心動魄的體味。
所以在這陰冷的4月裏,奇跡不會發生。任憑遊人掃興和詛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它有權利為自己選擇每年一度的盛大節日。它為什麼不拒絕寒冷?!
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絡繹不絕地湧入洛陽城。人們不會因牡丹的拒絕而拒絕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貶謫十次,也許它就會繁衍出十個洛陽牡丹城。
於是你在無言的遺憾中感悟到富貴與高貴隻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樣,花兒也是有靈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這東西為氣為魂為筋骨為神韻隻可意會。你歎服牡丹卓爾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麼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視的美。
胡振宇:“90後”開火箭公司
文/陳世冰
夢想,是堅信自己的信念,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棄的堅持,是每個擁有她的人最偉大的財富。
——任初七
胡振宇,翎客航天創始人兼CEO,他1993年出生,在科技精英雲集的航天係統中,無疑是一個傳奇式人物。從中學時候起私自研究炸藥,到大學期間逃課研發火箭,再到剛畢業就創辦中國第一家民營火箭公司,在被國企壟斷的火箭市場分得一塊蛋糕……他的經曆堪稱一部青春勵誌大片。
走鋼絲的“壞孩子”
胡振宇和炸藥結緣十分偶然,在他剛記事的時候,一次看到一家商場開業放煙花,衝天而起的禮花絢爛至極。爸爸告訴他,煙花之所以能衝向天空燃放出炫目的禮花,是因為一種叫炸藥的東西產生爆炸的力量。從此每每看到燃放的煙花,胡振宇總是看得如醉如癡,對爸爸說的那個炸藥產生了種種神秘的幻想。
上了初中,他參加了學校的化學興趣小組。每次上完實驗課,胡振宇總是偷偷拿些沒有用完的氯酸鉀、硫黃、鋁粉、鎂粉等實驗品回家。晚上,家人睡覺後,他就拿出來對照書上教的配方進行研究。往往是完成一組數據配方,夜已經深了。
在一個冬天的深夜,他按最新的配方把200克的炸藥調配完畢,插上引線後,陣陣睡意襲來,就在他晃動鋁罐的一刹那,炸藥突然燃燒起來,胡振宇還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裝炸藥的鋁罐瞬間就熔化了,滾燙的液體噴灑在他的手上。
熟睡中的父母驚醒了,他們把胡振宇送進醫院,將他房間裏所有的實驗品統統扔進了垃圾池,並責令他以後再也不準做這樣危險的事情,每天上學放學都要檢查他的書包,也不給零花錢了,切斷了所有他們認為可能購買配藥的渠道。胡振宇卻上了癮,不在家裏做,周末就去同學家,配好後再拿回家裏,藏在衣櫃、床底下的某個角落。
胡振宇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迪生的故事就像是一粒種子種在了我心裏,發了芽,生了根。任何教育,隻要是不讓我做我自己喜歡的事情,我都當成耳邊風。”
到了高中,作業負擔一下子重了起來,因為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化學上,其他高考科目都亮起了紅燈,但這並沒有遏製胡振宇的興趣和探索。他和喜歡化學的同學每星期湊出一點零花錢,組建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公共實驗室用來調配炸藥。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周末都會把方案、流程寫好,計算好公式,看似枯燥的實驗,他和小夥伴們卻樂此不疲。一天晚自習後,胡振宇來到了操場,他帶來了約莫1克重量的炸藥,他要進行一次撞擊實驗,通過敲擊使它分解。胡振宇心裏有些緊張,他知道這炸藥雖是1克,但這是有機炸藥,性能要高很多,對於結果他一無所知。他覺得今晚是他長這麼大以來最安靜的一個夜晚。“轟”的一聲巨響,整個校園,包括校外麵公路上的行人都聽到了。胡振宇什麼也聽不見了,他隻看見路燈下跑來的人群。此時,最大的聲響來自他的心底,就像一麵支撐夢想的牆倒下了,一種莫名的恐懼隨著爆炸的煙塵騰空升起。
班主任、校長和他的父母趕到公安局的時候,胡振宇已做完了筆錄。市公安局的爆破隊長連夜把從他家裏搜出來的近5公斤的炸藥送到山裏進行銷毀。
第二天,公安局領導和校長還有班主任都極力主張開除胡振宇,但他的化學老師說:“你們如果把他開除,讓他流入社會,他會變得更加危險,同時你們有可能扼殺了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的未來。”就這樣,胡振宇又幸運地留在了學校。
黑暗中的舞者
2010年9月,胡振宇以網球特長生的身份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有一天,胡振宇無意間闖入了一個叫科創論壇的網絡社群裏。這是個火箭愛好者的論壇,裏麵有不少民間科技達人。但是他們一直有個短板,火箭升空需要一種燃料作為推力,這種燃料就是炸藥,市場上買不到。一直對炸藥有研究的胡振宇立即向論壇版主發出申請說,自己可以為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進入論壇後,他如魚得水,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這個論壇裏。但他很快發現這裏的每個人都是各自為戰:有的專門搞設計,有的擅長搞製造,有的隻能搞組裝。胡振宇想,如果把這些人組成一個團隊,那麼火箭從設計到加工、製造、組裝,整個流程全部做出來就會事半功倍。
2011年9月,廣州在校大學生獨立研究探空火箭的項目團隊成立了,組長是胡振宇。那時,胡振宇的想法很簡單,“就想做很牛很炫的產品,能升上天就可以了。”
2011年11月,團隊要進行第一次仿真實驗。在兩個月的時間裏,胡振宇和他的團隊從來沒有在淩晨3點前睡過覺。他們買不起發動機來采集推力和壓力數據,就拆了實驗室的抽屜做了一個測試台,然後到處借錢買來傳感器、滑台、鋼板、模板,火箭的箭體就用市場上買來的PVC管。測試的頭一天晚上幹到了快天亮,睡了半個小時。為安全起見,淩晨6點他們借了輛自行車把這30多公斤的設備,拉到了大學城的外環。四周靜極了,胡振宇仿佛聽到了夥伴們怦怦的心跳。胡振宇極力讓自己顫抖的手安靜下來,按下點火開關,一瞬間,兩個多月所有的努力、心血和設備頓時炸為了烏有。
第二次,火箭還沒有起飛就在發射架上炸開了。
第三次,火箭就像是一塊石頭,穩穩地立在那兒。
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他們彈盡糧絕,要將項目擱置了。
柳暗花明,一個成功的校友看到了胡振宇和他的團隊的報道,他聯係胡振宇,提供了10萬元錢的無償資助,希望他們將夢想繼續下去。學校這時候也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實驗器械,請導師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
2013年7月,胡振宇和他的團隊要進行一次終極仿真實驗。烈日當空,20多人扛著鐵鍬,抬著發射架在還沒修好的高速公路上走了3公裏。大家齊心協力把這50多公斤的火箭組裝、安頓在發射架中。為了安全起見,他們拿著鐵鍬挖了幾百公斤的沙子,裝在沙袋裏麵,一個個壘起來做成掩體。7月28日下午兩點,這個火箭承載著胡振宇和團隊的夢想呼嘯著直射蒼穹。
夥伴們歡呼著擁抱在一起,胡振宇背轉身,雙手捂住臉,淚水湧出。他想,成功是最讓人畏懼的一個詞彙,它或遠或近,蘊藏著看不破、悟不透的玄機。
吃螃蟹的第一人
2014年1月,還是大四學生的胡振宇,在深圳注冊翎客航天,成為國內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主營探空火箭。
在國內市場,探空火箭的開發應用一直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壟斷,但胡振宇偏偏要從中分一杯羹。他說,因為體製的原因,國企提供的探空火箭服務,每次發射報價高達300萬元,而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戶是科研經費相對緊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對於300萬元一次的報價,他們有些力不從心,因此研發低成本的探空火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對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而言,探空火箭價格低廉,遠不如發射衛星賺錢,因此也沒有太大的投入意願,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往往滯後,這正是翎客航天打破國企壟斷的發展契機。
胡振宇說:“翎客航天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性價比。”2014年9月底,翎客航天研發出一種體形更小的探空火箭,長度3米,箭體直徑300毫米,有效載荷40公斤。它的作用是將搭載的儀器送到幾十至幾百公裏的高空,進行幾分鍾的科學觀測,發射一次的成本僅為150萬元。胡振宇說:“我們能做到低成本的研發,來源於對每一條渠道供應鏈的壓縮,我們的火箭燃料、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核心的組件一定是從最基礎的工業原材料開始獨立生產,采購的東西隻占20%。最為關鍵的是,一枚探空火箭價值上百萬元,但上麵的載荷可能價值上千萬元,之前基本上用一次就廢了,我們現在可以做到載荷回收,甚至讓火箭原路返回。”
價廉物美的探空火箭引來了眾多高校和相關的科研院所的關注,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研究院也聞風而來。2014年10月的上半月,翎客航天就接到了十份訂單,價值1600萬元。
對於未來,這位“90後”的公司負責人充滿了信心:“到2014年年底,公司將完成融資一個億。三年後將最大飛行高度200公裏以上、載荷50公斤以上的探空火箭推向市場。五年後,推出直徑達3.35米的小型衛星運載火箭。”
是的,胡振宇成功了。他回首少年時代,指著辦公室牆上那幅中國象棋盤的攝影作品,語氣有些沉重地對記者說,這是我從小就喜歡的一幅作品,棋子都是活靈活現的卡通圖案,表情各異。每個棋子都有自己固定的行走路線,它不能有任何的改變。這些棋子就像我們現在的孩子,他們一上學,就會沿著一條固定的線路前進。我那時讀書,搗鼓炸藥,研發火箭,完全是離經叛道,無異於是在走鋼絲。我在看不見未來的黑暗中東闖西撞,就像一件瓷器,不經過烈火就不會有脫去泥胎的質地。夢想就像是一隻疼痛的火把,召引著我一直向前去。
載於《讀者》
高爾基說,暫時的是現實,永生的是夢想。那些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時刻,都是軀體與靈魂的高度對話,從而一次次遇見更好的自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死”了五萬次的人
文/湯小小
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
——比阿斯
15歲時,他初涉影視圈,很幸運地得到了一次出演的機會,飾演一個被武士一刀劈死的壞蛋,隻有幾秒鍾的鏡頭。
為了這幾秒鍾的鏡頭,他把劇本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雖然自己飾演的角色隻被編劇一筆帶過,但他還是根據劇情,琢磨出這個人物的性格,和武士打鬥時的心態,根據這些,再推理出被殺死時的表情和動作。
因為準備充分,這個鏡頭一次就拍攝成功,這給了他極大的鼓勵。也因為這次的成功,讓導演記住了他,以後再有這樣的角色,就會第一個找到他。
這樣,他又得到了幾次出演的機會,雖然每一次呈現給觀眾的,都是被殺死時的幾秒鍾,但他每一次都不敢有絲毫馬虎,劇情不同,人物不同,死時的狀態當然也應該不同,每一次,他都認真看劇本,根據當時的情景,設計出不同的死亡方式,有時是翻白眼,有時是慢慢跪下,有時是狂喊大叫,有時是吐血而亡。
他自創的神態各異的死法,吸引了很多導演和演員的注意,慢慢的,找他拍戲的人越來越多,每一次,都是扮演被殺的角色。
隨著“死亡”次數的增加,他慢慢有了一些知名度,很多人勸他,不能光演那種無足輕重的角色了,應該嚐試轉型,要求導演加戲,爭取多露會兒臉,從幾秒鍾到幾分鍾,再到重要的配角,最後做主角。
他卻搖搖頭,人人都去做主角,壞蛋誰來演呢?演好壞蛋也是一門學問啊,演得好,就能襯托主角的英勇,提升整部戲的品質。
別的演員有接不到戲的時候,他卻平均每天都要跑三個劇組,這麼忙碌,又演得輕車熟路了,按說,他隻要往鏡頭前一站,隨便做個死亡的動作,幾秒鍾,就能拿到勞務費走人了,可是,他卻對每一個角色都不肯馬虎,總是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死法。
除了那些傳統的死法,他發明了蝦米式死法,把身體彎成一隻蝦,一伸一縮,不停地抽搐,還發明了搞笑怪誕式死法,在倒下的瞬間,做一些搞笑怪誕的表情和動作。
這樣的角色,他一演就是50年,算起來,他在屏幕上總共“死”了五萬多次。而這五萬次的“死亡”,把他鍛造成一個頂級的特技演員,得到觀眾的喜愛,得到同事的尊重,得到導演的稱讚。
他的名字叫福本生三,在光怪陸離的娛樂圈,因飾演被殺的角色而成為知名演員,以最無足輕重的角色而贏得尊重,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跡。
而創造這個奇跡的,就是五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的職業操守。無論多麼微小的事情,隻要認真堅持去做,就會創造奇跡。
載於《意林》
追夢路上,坎坷叢生。會有很多的迷茫,未來遙遙無期,不知道該去往哪裏。既然不知道去往哪裏,那我們不如就過好每一天。其實,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更好的路,你選擇的那一條,隻要堅持走,就是最好的路。好多年以後迷茫的人依舊迷茫,可你已經脫胎換骨。所以,你隻要做好自己,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
在“岔路”上找回自信
文/嵇振頡
不要失去信心,隻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
——錢學森
2008年高考,他以660多分,青海省理科第五名的成績,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
入學前,他覺得生命科學是交叉學科,未來的職業前景一定不錯。可是,一切似乎朝著他設想之外的方向運行。專業課枯燥乏味,讓他感到很不適應。他不想成為隻會搞理論的學究,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想換個專業,由於績點不夠隻能作罷。於是,他開始放縱自己,在網絡遊戲中醉生夢死。通宵“練級”“做任務”,他生了一場大病,不得不暫時休學回家靜養。身體稍微好一點,他又決定利用這段空閑時間,到社會上“闖蕩”一下。他當過電話接線員、做過流水線工人,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又不擅長交際,隻能幹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休學期滿,他辭去工作,再次回到寧靜的校園,希望重新找回自信。
可是,現實再次潑了他一盆冷水,他對未來越來越迷茫。就在此時,朋友邀請他參觀就讀的北京工業技師學院。課堂上,學習內容不隻是枯燥的理論。來自生產第一線的老師傅,手把手地傳授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一個念頭在心裏萌發:從北大退學,到這所技師學院繼續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