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時間不是老人(1 / 3)

第一輯 時間不是老人

你怎麼看待生活,或者別人怎麼看待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把握時間,度過這手指縫裏流逝的每一天。

時間不是老人文|孫道榮

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 —— 梁實秋

一直以為,時間真是個老人。

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時間有多老。時間比我們的紀元更老,以耶穌誕生之日作為公元紀年的開始,迄今人類的紀元才區區2013年,時間顯然比它老多了;時間比三黃五帝更老,比開天地的盤古更老,比古希臘的時間之神克羅諾斯更老。我們能夠追溯的人類曆史,據考古專家們的觀點,大約400多萬年前,時間就存在了。時間比我們已知的任何一個人更老,比我們已知的任何一個神仙更老,也比我們已知的任何一件事物更老。

因為無法確切地知道時間到底有多大年齡,人們於是相信,時間是個老人。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寧願相信時間是個老人。

因為,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就會步履蹣跚,我們的腳步就可以追趕上他;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就會慈悲為懷,慷慨地給予我們更多一點時間;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的手就會綿軟無力,經常像沙子一樣遺漏一點時間給我們;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的耳朵背了,聽不到我們試圖竊取他的時光的計謀;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就會眼神不濟,看不到我們大把大把地荒度時光,而因此懲戒我們;如果時間是個老人,他的神誌也許就不再那麼清醒,我們可以乘機糊弄他老人家,肆意地耗費他給予我們的時光……沒錯,如果時間是個老人,我們就可以輕鬆地向他預借一點,騙取一點,偷拿一點,甚至是巧取豪奪一點時間;或者可以沒節度、無羞愧、不自責地耗費一點、虛擲一點、浪費一點、透支一點屬於我們或根本就不屬於我們的時間。

時間真是個老人的話,那一切就太美好了,我們可以遠離他的視線,擺脫他的掌控,掙開他的束縛,逃避他的懲戒,甚或可以縱橫馳騁,為所欲為,天地之間,唯我為大。還有什麼比掙脫時間的枷鎖,更讓人開心的嗎?人生苦短,從此成為笑談。

可惜,時間不是老人。它精明、敏銳、睿智、明察秋毫、大公無私、神力無邊。任何企圖逾越、淩駕時間之上的行為,都注定要被時間擊潰。在時間麵前的任何投機取巧,都不堪一擊。

把時間比喻成老人,可以說是人類最蹩腳的一個比喻。

時間像個調皮的頑童,他和你玩耍、嬉鬧、遊戲,卻在不知不覺中,把給你的時間,都悄悄地藏起來了;時間又像個害羞的少女,含情脈脈,令人癡迷、銷魂,你以為可以和她進行一場曠世的愛戀,她卻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你的時間,銷蝕殆盡;時間還像個威武的壯士,守護著自己的陣地,任何對時間的企圖,都將被他一拳砸爛;時間也像個主婦,如果你精打細算、勤儉有為,她就會用擀麵杖,將你的時間,碾壓得又細又長,讓你受用終生。

有時候,時間更像個吝嗇鬼,惜土如金,永遠別指望從它手上,多拿一秒鍾;時間又可能就是個魔鬼,手持魔罩,時刻準備剝奪本屬於你的時間;時間也可能像個天使,給予珍惜它的人更多回饋。當然,正如人們習慣比喻的那樣,時間也可能真的就是個老人,這位老人,德高望重,洞悉一切,令人敬畏,不容冒犯。

其實,在我看來,時間更像是一麵鏡子,它豎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你以怎樣的麵目出現,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時間,時間就還你一個最真實的你。在時間麵前,從無例外。

載於《閱讀經典》

你怎麼看待生活,或者別人怎麼看待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把握時間,度過這手指縫裏流逝的每一天。

別忘了你的初衷文|顧曉蕊

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比阿斯

上大學時,我結交了兩位好朋友,她們是阿曼和茉莉。畢業後,阿曼選擇到上海工作,想趁著大好年華,拚出一個美好的未來。茉莉回到了小城,她說小城雖小,卻處處透著清幽與雅靜,給人以閑適恬淡之感。

那些年裏,我們在不同的城市各自忙碌,各自奔波,見麵的機會很少。然而,思念如藤,偶爾會沿著電話線攀援生長,為生活添一抹綠意。

十餘年的光陰,倏忽而過。有一天我到上海出差,提前辦完公事,想順便拜訪下舊友。我滿心歡喜地撥通了阿曼的電話,她顯得有些意外,簡單寒暄幾句後,約定晚上在一家咖啡屋見麵。

晚上七點,我如約而至,可左等右等,不見她的身影。等了一個多小時,我正要離開的時候,見阿曼慌慌張張地跑來。她坐下後,歉意地說:“剛才加班,讓你久等了。”

她身穿淺紫色的套裙,挎著一個時尚的坤包,看上去精明、幹練。外表俏麗華美的她,眉眼卻難掩倦容,我心疼地勸道:“你不要太辛苦了,要學會自我減壓,適當地給自己放個假。”

“你也知道,我是個好強的人,凡事喜歡追求完美,什麼都想做到最好。”她說,“這幾年一直忙於工作,很久沒回家看父母,想想也覺得挺慚愧的……”正聊著,手機響了,接完電話後,她有些尷尬地說:“唉!客戶對文案不是太滿意,隻能晚上加班重做了。”

見她眉頭緊蹙,神情落莫,我隻好寬慰道:“你有事,就先忙去吧。”次日清晨,我便離開了那裏。這次短暫的會麵,就像一杯苦咖啡,讓人覺得心裏苦苦的,澀澀的。

又過了兩個月,為了參加一個文學筆會,我來到茉莉所在的小城。筆會結束後,我找到茉莉的電話,略猶豫了一下,最終還是給她打了個電話。

“你能來這裏,我太高興了。”電話那邊傳來茉莉的歡呼聲,“過來吧,我去車站接你。”她把如何坐車、哪個路口下車等詳細地說了一遍,說罷仍有些不放心,又給我發了條短信。

剛站定,就聽到有人喊我的名字。轉過身,看到一張笑意盈盈的臉,正是茉莉。她一襲白衣長裙,不施粉黛,宛若當年那個素心若雪的女子。

那是一個無比美妙的夜晚。小院裏搭有架子,種了絲瓜,青的藤,黃的花。這一切是那麼清新自然,又帶著點點詩意。我們在絲瓜架下吃飯,除了可口的飯菜,還有她烘焙的椰蓉麵包。

更令我驚奇的是,飯後還品嚐了她親手磨製的咖啡。古色古香的意式咖啡機,網上購到的咖啡豆,加入一點耐心,一點愛心,調製出一杯杯香濃醇厚的咖啡。

我端起杯子,輕抿一口,唇頰生香,“喝起來棒極了,不過做這個挺費時間的。”

“有些時間,是用來奔忙的;而有些時間,就是用來浪費的。”她笑著說,“附近有一大片荷塘,明天正好周末,咱們一起去看花。”

我有些遲疑地說:“哦……不麻煩你了,我還是回去吧。”

“能有什麼事,比看花更重要?”她說,“錯過了花開,也是一種遺憾。”麵對如此盛情而真誠的邀請,我點頭應允,心裏浮起一陣溫暖的感動。

我第一次看到,那麼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塘。那一朵朵荷花,映在荷葉間,猶如淩波仙子,簡直是美不勝收。我忽然明白了,她為什麼要帶我來看花,隻為采擷一個個美麗的瞬間,讓美靜靜地綻放在心間。

回到家以後,我仍然會經常想起她們。阿曼終日奔波忙碌,在世俗的裹挾下,被生活綁架,以致身心俱疲。而茉莉卻始終保持一份淡然,一份清醒,讓尋常日子融入溫情和詩意。

我們都行走在追夢的路上,可在這個過程中,別忘了你的初衷——努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不經意間,忽略了身邊最美好的風景。相對於物質上的滿足而言,心靈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樂。

載於《語文教學與研究》

每個人都有一個美麗的初衷,美麗的夢,比如努力學習,鍛煉身體等等,但是守住初衷的人卻很少。你還記得你的初衷嗎?

你與別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文|張豔君

記住,你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卡耐基

一個人的信念決定其心態,其心態又往往決定一個人的事業與人生的成功。

1974年,他已14歲,父親覺得他太過於寂寞了,於是給他買了一架鋼琴。好久沒有摸過鋼琴的父親這天興致很高,隨即演奏了肖邦的E小調第四號前奏曲。過後,父親到自己的房間去準備一些事情去了,他要教兒子有關鋼琴演奏最基礎的知識。

突然,屋子裏傳出了自己剛才演奏的那首曲子的樂曲聲,是那樣的悅耳動聽。父親以為是哪個鋼琴手因欣賞這架新鋼琴而情不自禁地在彈奏,他要看看這個人是誰。當一個身影落入他的視線時,他簡直不敢相信,伏在鋼琴前演奏的竟然是自己的兒子!父親驚奇地問:“孩子,有誰教過你彈鋼琴?你曾學習過這支曲子嗎?”“在此之前我並沒有接觸過鋼琴嗬!”兒子說。

驚喜不已的父親立即調整了對兒子的培訓計劃,開始教他一些較深奧的東西。經過不到8個星期的訓練,他便能夠出神入化地演奏巴赫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這可是一般的人花上三五年都不能熟練掌握的高難度作品。10個月後,他就被巴西最著名的指揮家邀請參加聖保羅交響音樂節的演出,並一舉獲得了極大成功。

隨著他聲名的鵲起,人們在欣賞他音樂才華的同時,對他的演奏習慣也開始津津樂道。人們皆說他是一個“頗為古怪的精靈”,因為每次在演奏時,他總會要求燈光師在鍵盤上打上強光,同時樂隊上方的燈也必須以特定的角度安置避免形成陰影。沒有人不按他所說的去做,也沒有人去思考他為什麼會讓人這麼去做。

隻到前不久,人們才知道了這個被他以及他的家人隱藏了近半個世紀的秘密。原來在2004年之前,他一直是一個盲人。而這個時候,他已曾5次奪得國際大獎、現場演出1000多場,他的音樂唱片集《第六組》被《留聲機》雜誌評為“曆史上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唱片集之一”。

他就是巴西古典鋼琴家馬賽洛·布拉特克。

布拉特克1960年出生於巴西聖保羅。他的到來給人丁本來一直不太興旺的家庭無疑帶來了歡快與樂趣。可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發現,兒子並沒有用他的眼睛去打量這個陌生的世界,而隻是在傾聽。父母發現了兒子的異樣,將兒子帶到醫院去檢查。檢查結果不禁讓他們大吃一驚!原來兒子雙眼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同時伴有斜視。

因家庭貧困,父母沒有及時讓他去醫院接受治療。斜視的加重使得眼睛更加變得弱視,布拉特克在五六歲時右眼就完全喪失了視力,其左眼也僅能在強光下勉強看得見近處物體的大概形狀。

1982年,布拉特克為了更為係統地學習有關音樂理論和鋼琴演奏技巧,他前往美國紐約朱麗亞德音樂學院深造。由於學習任務繁重,他的白內障進一步惡化,不斷侵蝕著他那僅有的極其微弱的視力。“我根本看不到黑板上的字。”布拉特克曾回憶說。在紐約艱難學習與生活一年後,他不得不退學,之後旅居意大利、法國,1991年定居英國。

隨著人們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演奏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必須得不斷地學習新曲目,可那些高深莫測而又遠離時代的古典樂曲對布拉特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他全憑耳朵諦聽來熟悉掌握陌生曲目,這樣他就不得不耗費比正常人要多得多的時間,可他依然能一次又一次將最精湛的節目奉獻給觀眾。

2004年,布拉特克冒著完全喪失視力的風險接受了手術。老天爺似乎被他的精神感動了,這一次更是格外眷顧他,術後他的右眼視力有了較大的恢複。

術後,有記者采訪布拉特克,問他曾身為一個盲人為什麼能在音樂上會有著如此大的成就。他說,這得感謝他的父母。在布拉特克稍為懂事知道自己患有嚴重眼疾後,父母對他說:“你與別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父母後來不是將小布拉特克送到特殊學校卻是普通學校。他學習很用功,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在父親給他買了鋼琴那天即興彈奏一支曲子時,他便認真地聽,在學校練出來的特殊諦聽本領使得他能“過聽不忘”。

“你與別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此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高度信任,更是孩子對自身勇氣與毅力的一種激越和提升。當一個人對自己充滿信心時,他也就能激發出巨大的潛力。即便眼盲也不是自己人生的障礙,隻要不心盲,自己能對自己“刮目相看”,也就會獲取不凡的成績。那麼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的同時,也更會對充滿愛心及智慧的父母刮目相看,敬之仰之。

載於《山東青年》

我們在各自的疆域生活。像花朵盛開在陰麵或陽麵的山穀,盛開在海邊或者草叢之中,但都是在自己的本性裏盛開。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體性。它是平等的,開放的。(安妮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