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許小純正在一天天回來。他像個迷了路的小孩,需要一點時間,需要多走幾個彎,才能慢慢找到回家的路。

許小純安靜多了,他依然樂觀,隻是好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取鋼釘那天,許小純的媽媽在隔壁的病床上睡著了。這幾天,她連夜照顧許小純,確實很累。

她醒來的時候,許小純已經不見了,她發了瘋一樣,在醫院裏到處問人。她從樓上跑到樓下,從這棟樓跑到那棟樓。她跑的時候,眼睛一直看著樓頂,看著窗戶,她害怕,她怕許小純又會從那棟樓上跳下來。

當她跑到醫院門口準備掏電話報警的時候,我攙著許小純出現了。她二話沒說,上來就給許小純一巴掌。

許小純笑笑:“媽,還沒吃飯吧?這是我去城北給你買的煲仔飯,就是你最喜歡吃的那家四川店。你看,還熱著呢!”

許小純剛把飯端給他媽,他媽就哭了。

那天剛巧周末,走在路上,我一路感慨。傍晚,我生平第一次下廚,給辛苦工作的爸媽做了一頓飯。

明明很難吃,他們卻一直誇我,還把菜全都吃個精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許小純的媽媽會哭。因為所有的父母都一樣,他們想要的並不多。

許小純的爸媽雖然沒有複婚,沒有在一起,但他們已經同意許小純報美術特長班。他很開心,他跟我說了一句特別深刻的話:“不完美才是人生裏最好的完美。”

我一直覺得這句話是許小純抄襲的,因為那年,我們才剛讀高一。

許小純生日那天,我給他送了親手做的賀卡,上麵我隻寫了一句話:“希望我最好的朋友能像《小孩不哭》裏的成才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其實我一直都想感謝許小純,因為他好像在無意中就給我上了成長裏最寶貴的一課。

選自《語文報》2014年第3期

突然覺得這是個很大的命題,離婚,孩子的興趣等等,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愛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父母就是天使的守護者。可是很多父母最後活生生把天使毀了,這讓人心痛不已。

不完美

文/孫道榮?

有多少美德和缺點是微不足道的。

——沃維納格

偶爾看到一段視頻,是國外一個普通人的葬禮。

追思會上,逝者的妻子上台講話,她的神情顯得肅穆,疲憊。她說:“今天我不打算在這裏讚美我的丈夫,我也不打算說他任何的優點,因為這些大家都已經說了很多,也聽了很多。”

我不能確定這是哪個國家,但我想,在這樣的場合,任何地方的人恐怕都一樣,都會說說逝者的好處和優點,那些讓人們感動的難以忘懷的往事。可是,這位妻子看來有別的話要說。

她接著說:“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讓大家感到比較不自在的事,你們都有碰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不動的狀況嗎?”汽車發動不著?還真碰到過,特別是冬天,隨著鑰匙的轉動,發動機發出“吭——哧——”的怪異聲,就是點不了火,讓人著急、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可是,這與逝者有什麼關係?

她稍稍停頓了下,忽然嘴巴裏發出“吭——哧——”的怪異聲,沒錯,是她在模仿汽車點不著火時的那種聲音。可是,在肅穆的追思會現場,這種怪異的聲音,顯得如此突兀,而又是從一個剛剛喪夫的妻子口中傳出來,就更讓人不可思議了。她說:“他打呼的聲音就像是這樣。”原來她是在模仿丈夫打鼾的聲音,台下傳來吃吃的笑聲,是那種忍俊不禁的笑。

她又模仿了兩聲,“吭——哧——!”聲調更加激昂。這一次,下麵的人都憋不住了,發出嗬嗬的笑聲。很多男人的鼾聲,就是枕邊無休無止的噪音,看得出,大家都心領神會。

“不過,這隻是前奏而已,緊接著,他還會繼續製造出連綿不絕的排氣管音效。”排氣管音效,這個比喻真是太搞笑了,台下發出一陣陣哈哈的大笑聲。

看到這兒,我也笑了,說實話,剛看視頻時,我的心情還是有點凝重的,觀看葬禮嘛,心情哪裏會輕鬆。不過,看到這兒,我臉上差不多已經完全沒有當初的凝重了。

逝者的妻子繼續說:“有時,也因為太大聲,連他自己都從睡夢中驚醒,還問:‘什麼聲音這麼吵啊?’”

真是太有趣了,太逗了,台下的人,都笑得前仰後合。我想象著,一個男人,張著嘴,鼾聲如雷的樣子。枕邊如果有個這樣的“排氣管”,一定苦不堪言,應該是沒有一個夜晚能夠寧靜安謐的了吧?

可是,可是,這不是追思會嗎?大家應該神色哀傷,哭哭啼啼,抽抽搭搭,淚流滿麵才對啊,怎麼成了一場喜劇?

“感覺很好笑吧?”她麵帶笑容地問大家。

不少人已經笑得實在受不了了,捂著嘴巴。

她忽然話鋒一轉,“但是,在他病情惡化之後,這些聲音卻成為我一種安慰,時常提醒著我,他還活著。”說到這兒,她咬緊嘴唇,停頓了一會兒,聲音哽咽著說:“現在,我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再次停頓,她仰起頭,“人生就是這樣,攜手一生,記憶最深的卻是這些點點滴滴不完美的小事情,由此來凝聚成我們心中的完美。”

台下的人,笑容都不見了,每個人都麵色凝重,眼含熱淚。

我的喉嚨也一陣陣發幹,鼻子發酸,淚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轉。

這個短短兩分鍾的視頻,有一分半鍾,我是在笑聲中觀看的。我沒有想到,在最後那一刻,我會被深深地打動。

我複述這個視頻,是想告訴我自己,也告訴我的親人:人都是不完美的,無論是妻子,還是丈夫;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瑕疵、小毛病。有的缺點、瑕疵和小毛病,還會被我們有意無意地放大,以致變得不可忍受。可是,不要忘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不完美的小事情,才凝聚成我們心中的完美。

隻是別等到失去了,才想起珍惜。

選自《讀者·校園版》2014年第13期

是的,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正是因為這些不完美,才使得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寬廣。接納這些不完美,就是接納生命本身。

愛是“藥石”

文/奇清?

不被任何人愛,是巨大無比的痛苦;無法愛任何人,則生猶如死。

——格林貝克

“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這說的大約就是他們夫婦吧!古詩有言:“分定金蘭契,言通藥石規;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朋友似藥石,而藥石般的愛,更能讓人感受到夫妻間的患難情深。

他高大英俊,且性格溫和,含蓄沉著,遇事冷靜。成年後,曾贏得國內外許多姑娘的青睞。他是一位出色的地質學家,因為鍾情事業,將婚姻大事一拖再拖。直到三十四歲,才在別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她。

她是江蘇無錫才女,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英語、法語、音樂皆學得非常好。中學畢業不久,她便隨母來到北京,擔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英語教師。

1923年1月14日,他和她在北京吉祥胡同踏上婚姻的紅地毯,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年她二十三歲。

“病葉常先霣”,“扶衰賴藥石”。一個積貧積弱、病重病危的國家,則需要有人施以猛藥奇石,他就是一心要為國家施藥石去病衰的誌士仁人。然而,顧了國家,卻沒有了精力照顧家庭。結婚之後,他認為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而且自己正當壯年,氣旺力堅,可謂一寸光陰一寸金,每一分鍾他都恨不得當作兩分鍾來用。

人家小夫妻倆休息日誰不是成雙成對上公園、逛商店?他卻成天埋頭於科研項目中。妻子有意見了,她更是擔心丈夫沒日沒夜地做實驗,趕寫科研論文,會累垮身子。

好不容易盼到了又一個星期天,她便約他一起到頤和園去散散心,放鬆放鬆。但他又是那句話:“到了下個星期天一定陪你去。”說著,他拿起一篇要修改的文稿去單位了。

到了下個星期天,他依然食言,當深夜他匆匆趕回家,輕手輕腳走到床邊時,見到的卻是被子下一塊長長的石頭。

原來,妻子見他不是和從野外搬來的石頭待在一起,就是把自己關在屋裏寫文稿,根本沒把她的話當一回事。“醫國妙藥石”,她想,既然你隻關心以藥石來醫國,那你就和石頭一起過日子吧!這天晚飯後,見丈夫仍沒回來,於是她便在床上放了一塊石頭,然後抱著隻有一歲多的女兒回了娘家,她是要以石頭這個藥方來治一治他們家庭出現的“病患”。

被子裏那塊冷冰冰的石頭倒是讓他冷靜下來:是啊,工作不可不做,家庭也要兼顧,身體更是不可忽視。從此,緊張工作之餘,年少時學過小提琴的他也會拉幾首好聽的協奏曲給妻子聽。

“革急而韋緩,隻在揉化間;木桃終報汝,藥石理予顏。”生活其實和拉琴一樣,也要有急有緩,張弛有度,多一些柔情——這也是能護膚養顏調理經脈的“藥石”啊!

如此“醒悟”換來的是妻子對他更加體貼入微。1944的6月,他率領的地質研究所為躲避日寇,匆忙離開桂林向西轉移,天氣炎熱,道路險阻,環境險惡,缺糧缺水,他在路上患了痢疾,身體非常虛弱。

一路上,妻子想方設法盡可能不讓他餓著、渴著。於年底一行人總算輾轉流落到重慶,然而,到了重慶她也病倒了。身體剛剛好了一點的他除了工作,還擔當起照顧妻子、買菜、做飯、洗衣等一幹事情。

這時,地質研究所有好心人提議:由所裏安排一個人幫助他們料理一下家務,以渡過眼下的這個難關,可他婉言謝絕了。當妻子埋怨他不該推辭時,他說:“請人來照顧,很難貼心,還是我多吃點苦吧!”原來他這樣做是怕委屈她啊!“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丈夫的深深情義使得她淚雨滂沱。

由於長期勞累過度,他再次病倒,心髒病發作。“尚懼精神衰,藥石以自扶”,家裏有兩個病人,藥石便成了每天必須要認真對待的大事情。為了避免因工作繁忙而誤了吃藥,夫婦倆采取了“他扶”之策,即他的藥由妻子保管,妻子的藥由他存放。這樣,也就消除了服藥不按時,甚或忘記了服藥的情況。

“素弦一一起秋風,寫柔情,都在春蔥”,愛與柔情能讓人智慧無窮,能使人獨樹一幟。除了按時服藥外,他們還獨創了兩種療法:一是音樂療法,他的小提琴拉得悠揚婉轉,她的鋼琴彈奏得也相當出色。

忙完家務後,妻子會靜下心來,品享丈夫流水般的小提琴旋律;他也會忙裏偷閑,聽妻子清朗美麗的鋼琴曲。每當此時,他們的病痛和煩惱仿佛隨著充滿著愛與柔情的旋律一起逝去。

二是鍾情事業,他認為,去掉雜念也是一種相當不錯的精神療法。如不需要上醫院治病時,他便會拄著拐杖,帶著羅盤外出散步,遇上值得測量、研究的裂隙和地層露頭,他就蹲下去聚精會神地察看、分析。此時,病痛也仿佛悄然遁去,獨特的“藥石”使得他們病情很快有了好轉。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也依然要對那些阻撓人類腳步的“病入膏肓”的人施以“藥石”。1945年,第15屆國際地質學會在倫敦舉行。為參加這次學術盛會,身體不好的他決定偕妻子一道前去。4月初,他們到了倫敦,不曾讓他們料到的是這一去就是四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遠在英國的他們聽到這一消息後,激動得徹夜難眠,決定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他們夫婦克服台灣當局的百般阻撓,曆經千辛萬苦總算回到祖國。

新中國百廢待興,有做不完的事,他總帶病工作。1966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強烈地震,正在病中的他卻有個心願:到災區看看,同時進行地震預報方麵的研究工作。是的,他要給地震這個病魔施以“藥石”。

妻子不安地說:“你的病這麼重,去了恐怕回不來。”他說:“我理解你的心情,但相信你也能理解我。你過去不是經常講要全力支持我的事業嗎?”她怎麼能不支持?鍾情事業是丈夫一直以來為他自己治病的“藥石”啊!

他赴災區考察臨行時,妻子為他準備了一暖壺麵條,他說:“知我者,愛妻也!你一輩子都這樣關心我愛護我,我這一輩子無以為報,隻能下一輩子仍娶你為妻,還你永遠也還不完的債。”

是的,他就是李四光,她是許淑彬。

李四光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隻想著兩件事,一件是地震預報未能攻克,一件是妻子的身體被自己拖垮了,不知是否真的有下輩子去償還她那讓“江水不深山不重”的情義。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二歲。他是她的藥石,他去了她的病也一天天加重,1973年她追隨他而去。

一個人把事業當“藥石”,則擔心下藥不準確,不夠分量,在全力以赴中累壞了身子。相愛的人在相濡以沫中身子骨也會虛弱,兩個人由此相互成了對方的“藥石”,如此相愛的“藥石”,讓一份患難深情永駐人間。

選自《保健醫苑》2014年第7期

恐怕今生隻有一個人可以解救我們自己的愛情,所以不求來世,隻求今生好好愛一場。

低頭的溫柔最可貴

文/季錦?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趙詠華《最浪漫的事》

他和她高中就相戀了,後來因為考上了不同的大學,兩個人就開始了異地戀。距離並沒有讓愛情變淡,雖不能朝朝暮暮卿卿我我,但他們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戀愛方式。每晚至少半個小時的視頻聊天,每周必須的一封通信,一樣讓他們體會著愛情的甜美與珍貴。

後來好不容易熬到兩個人都大學畢了業,她開心不已,以為終於可以與男友朝朝暮暮了。可就在此時,他卻告訴她他想去當兵,他說這是他從小的夢想,如果不去實現,他會抱憾終生。盡管她很不願也很不舍,最終卻還是尊重了他的選擇。

在他當兵期間,她去了北京發展。他複員回來時,她已經在北京站住了腳,有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於是,她就要求他也來北京發展。能回到女友身邊,一直是他夢寐已求的願望,於是,他滿懷熱情地去了北京。

然而,幾個月下來,他並沒有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前途的渺茫讓他動搖了留在北京的打算,正好此時老家的一位朋友希望他回去,兩人合夥做生意,他便動了心。

可當他試圖說服她與自己一同回老家發展時,她卻不假思索地拒絕了,她說她在北京辛辛苦苦打拚了三年,好不容易才穩定了下來,所以她不願意放棄這來之不易的一切。他們都堅持自己的立場,誰也不肯做出讓步,可如若分手,又誰都舍不下這段堅持了6年的戀情。

無奈之下,他們找到了天津衛視的《愛情保衛戰》節目,希望能通過這個節目來說服對方做出讓步。節目組的評論員對他們的矛盾和分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開導。

評論老師告訴他們,愛情需要彼此妥協,倘若一方隻是一味地按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對方做出犧牲,那顯然是自私和不公的,所以希望他們都能為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互相妥協一下,也隻有這樣,他們的愛情才能得以維係。

老師們的一番話讓他們豁然開朗,也終於都肯心甘情願地為對方做出讓步。她說,如果他堅持要回老家,那麼她願意為他放棄現在擁有的一切,跟他一起回去,一切從零開始;他也說,如果她執意要留在北京,他也會放棄回老家的打算,陪她一起在北京打拚創業。

這樣的結局可謂皆大歡喜。是啊,愛情有時是需要彼此妥協的,就像一句話所說的那樣:夫妻間最可貴的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情侶間亦是如此。如果能夠讓愛情繼續,妥協一下又如何?

選自《考試報》2012年第11期

有時候主動妥協,並不是因為錯了,而是因為更在乎彼此的感情,更在乎對方,更在乎在一起的結局。

青春也有難以啟齒的秘密

文/告白?

初戀總是很羞怯的。

——拜倫

1

十六歲的春日,班上開展了一次有趣的活動。為了讓全班男女同學能夠和睦相處,老師特設了下周一為女生節。要全班的男生為女生做一件好事,並且贈送一件有意義的小禮品。

我選了她——葉小花,一個在此時幾乎被全班男同學遺忘的農村女孩。靠窗的角落裏,她安靜地低著頭。當台上的我大聲叫出她的名字的時候,她被猛然地嚇了一跳。全班男同學遂開始前後起哄,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