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代女皇的千秋功過(1 / 2)

第十二章 一代女皇的千秋功過

從古城西安往西北方向行80公裏,即到乾縣梁山,唐乾陵就在這座山上。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乾陵墓道沿梁山逐級下降,兩旁有真人大小的石雕群像。唐高宗墓碑與武則天墓碑並排而立,高6米。唐高宗墓碑由武則天撰文,洋洋灑灑八千餘字,歌頌高宗文治武功,稱"述聖碑",而武則天墓碑則不著一字,冷漠而又偉岸,稱"無字碑"。

乾陵由武則天親自過問修建,她給自己立一塊"無字碑",用意究竟何在呢?一千多年來,文人墨客到此,無不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武則天623年生於利州(今四川廣元),14歲入宮。

也許是緣份吧,在她孤寂與世隔絕的宮廷生活中,偶然相識了皇太子李治,也就是以後的高宗皇帝,並且和他有了一段至今不為人知的暖昧關係。

26歲時,唐太宗去世,按照規矩,她到感業寺中當了尼姑。高宗懷戀舊情,將她接了出來,從此,她便卷入了漫長的宮廷政治鬥爭。這是一場生死存亡的鬥爭。

高宗有正妻王皇後,也有寵愛的蕭淑妃,武則天為了戰勝這兩個對手,使出了渾身解數。她利用王、蕭之間的矛盾,先對王皇後恭順有加,很順利地被冊封為"昭儀",排擠了蕭淑妃,接著便把主攻目標轉向了王皇後。

武則天生了個女兒,皇後前來探望,皇後一走,她便親手扼死了女兒。待皇帝來看嬰兒的時候,她裝著大驚小怪的樣子,悲痛萬分。皇帝追查有誰來過,自然懷疑是王皇後所為。公元655年,高宗廢掉了王皇後和蕭淑妃。不久,武則天派人把皇後和蕭妃手腳砍掉,丟在酒裏浸泡,讓她們痛苦而死。

盡管她曾是先皇的才人,盡管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聯名反對,她仍然以她的才幹、機敏和陰毒,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後之位,她絕不寬恕自己的對手。褚遂良被貶愛州(今越南清化),老死於此;長孫無忌被誣企圖謀反,先貶黜州,繼而又賜死。

高宗多病,不大管事。660年開始,武後就幫著批閱奏章,674年,正式參預政事。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684年,武後廢李顯為廬陵王,立李旦為睿宗。690年9月,她宣布改唐為周,自稱聖神皇帝。自此,她達到了權力的巔峰,她正式在位13年,主持朝政則達40年之久。

武則天是極富心計而又有幾分霸氣的女人,她在總結她一生功過的墓碑上為什麼不著一字呢?

或者是她傲氣十足,認為她統治的幾十年裏,功德大得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或者於垂暮之年,深感自己罪孽太深,無法下筆,也無顏為自己樹碑立傳?或者她聰明絕頂,深知她的一生功過相雜,會引起後人議論,幹脆留下一無字墓碑,功過由人評說?

從乾陵再往東南行3公裏,就可看見幾座陪葬墓,其中兩座便是章懷太子李賢和永泰公主主李仙蕙的。

李賢是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在他哥哥李弘死後,被武則天立為太子,稱章懷太子。武則天有個寵臣稱明崇儼,經常在武則天麵前說:"太子不能承擔國家大任。"而且就在這一段時間內,宮闈之中義有小道消息傳得沸沸揚揚,說太子賢不是武後的兒子。而是武後之姊韓國夫人所生。武則天疑心甚重,而且做事不擇手段,因此李賢心裏也惴惴不安,他還寫過一首寓意深微的《黃台瓜辭》:

種瓜黃台下,

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

再摘令瓜稀,

三摘尤尚可,

四稿抱蔓歸。

他是在暗示武後,不要把自己的兒子都殺光。因為他哥哥李弘傳說是武則天毒死的。

時隔不久,明崇儼被暗殺,武則天就懷疑是李賢派人幹的,就借機把李賢廢為庶人,流放巴州。681年,武則天又派丘神勣去巴州將李賢殺害。

可是,大史學家郭沫若卻反對武後殺子,還賦詩說:"乾陵陪葬思殊渥,母愛深淺莫漫猜。"他認為李賢死後陪葬乾陵是莫大恩典,而不可能是武則天下令殺害李賢,他還認為,武則天派丘神勣去巴州,實則是請李賢回京,而李賢之死,則是死於中書令裴炎的篡位陰謀。

李賢到底被誰殺死?如果是武則天,她為什麼殺害李賢?至今沒有準確的答案。這也許是武則天立"無字碑"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