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寫作人的靈感往往是忽然獲得的一個絕妙的角度,而不同的角, 度便會有不同的景象,故蘇軾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那個千古名句。由此引申說,一個角度就是一個世界呢。

作家,這些以文字思維的人,這些習慣用心靈說話的人,這些專事個性地洞悉世事人生世態人情的人,一旦麵對那些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圖畫,他們會產生什麼樣的奇思妙想,會說出怎樣超出常人而令人驚歎不已的話來呢?這件事挺吸引我。

這套叢書便是讓我們跟隨作家,進入人類藝術至高無上的殿堂,和他們一起感受那些名畫帶給他們的美的衝擊,以及繽紛的震撼。

從法國巴黎的盧浮宮美術館,到德國的慕尼黑美術館;從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到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等,每一位作家都佇立在一種人性的、情感的、感受的精神望點上,縱觀那些天下皆知的名畫。他們獨有的角度,有別於任何美術史家、曆史學豕和文化學者的角度,是作家提供給人最有價值的東西主觀性和個性化的東西。然而,正是由於這視點的獨特,他們看到了常人不可能看到的深遠而珍貴的東西。

這便是這套書的價值。

走進盧浮宮,好像每幅畫前都立著一扇關閉的門,阻隔著我們。然而,精熟於歐洲曆史和藝術的孟暉,手裏卻有—把萬能的鑰匙,靈巧地把這些門全部打開。我說她靈巧,就在於她有著冼練、優美並富於表情的文字。這位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後又留學巴黎的年輕作家,以一個老到的美術史家的姿態,用一種循循善誘的寫法,讓我們在欣賞她的文字的同時,就不知不覺地徜徉於浩瀚而又燦爛的盧浮宮了。她關於畫中曆史內容的表述,既有美術史家的地道與從容,又有作家的語言才華與情感色彩。我相信,單純的美術史家很難寫出這樣一本關於盧浮宮的書來。

徐小斌以她一貫的敏銳、清澈、暢快的文風來寫關於大都會藏品的書。令我驚訝的是,小斌對繪畫有那麼真切的熱愛。從她的序文中,才知道她與繪畫那一段遙遠、牢固和纏纏繞繞的情節。於是在每篇短短的名畫“配文”中,她總是寫得飽滿豐盈,激情跳蕩,熱烘烘一片宣泄。故此在閱讀中,我們特別要留意小斌那些靈氣十足的句子和出其不意的思考。比如她談到拉斐爾的《聖母子及眾聖徒》時,居然從中發現幾個類似敦煌飛天的形象。敦煌石窟中的飛天,和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有翼天使,以及嘉峪關一帶魏晉墓中的羽人,關於他們的由來,緣起於東方還是西方,到底誰影響著誰,一直以來被中外學者爭執不休。然而,在此處,竟被徐小斌的一個帶著悟性的發現,極有意味地重新被提出來了。

如果說孟暉打開了世界的名畫,而張抗抗卻是被名畫打開了自己。抗抗在寫慕尼黑美術館時,聰明而又俏皮地越過了一般性地評價繪畫的淺顯層麵,而把這些名畫當做一種親切的視覺生活,坦率而真誠地訴說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發現——一種社會的、人生的、生命的乃至自我的發現。在抗抗這本書中,到處鋪展著她感覺到的、體驗到的、發現出來的、以及個人記憶中難以忘懷的美感與理念。這樣,她既揭開了繪畫後邊廣闊的生活及其潛在的思想與哲理,也時不時將她極其個人的心靈天地袒露出來。於是,這本書便成為抗抗的一個獨特的文本。事實上,這些名畫隻是一種由頭,它們給她一種啟迪與震動之後,便打開了她的世界,一下子叫她自由馳騁,汪洋恣肆起來。為此,我更喜歡抗抗在書中那種“遺世而獨立”並信馬由韁的篇章。

趙麗宏則以其慣有的“清麗、宏闊”的散文風格,將我們帶入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其說博物館,不如說將我們帶到一個可以縱情翔舞的自由天地。在這片天地裏,趙麗宏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站在人文主義關懷的高點,洞悉和體察名畫及名畫主人。在那些靈動的,具有交響樂般旋律的字裏行間,洋溢著作家深沉的激情,和對世間真情的詠歎。他坦率而直白,鮮明的個性融入其深邃的思想中,跳躍而閃爍,迸發出恢弘的氣勢,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力量。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找到了一個捷徑,那是跨越時空能與偉大畫家心靈相通的一條道路,因此,我們不難理解他對畫家及其藝術深切的理解和關懷,也不難理解他在文中所透露出的人格魅力。這便是趙麗宏的獨到之處。

這套叢書從美術的意義上說,是一種另類的獨特的美術史話;從文學的意義上說,則是作家們一本另類和獨特的散文與隨筆。如果讀者能從中得到文學與藝術的雙重收獲,那便是編者們感到洋洋得意的事了。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