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永遠都在成長

眾人都笑了起來,女孩轉過身,和媽媽擁抱了一下。我站起身和她們告別,在拐彎時我轉過身又看了她們一眼,看到小女孩這時也站了起來。我敢發誓,此時的她看起來比剛才高了許多。我想,也許她今天就成長了一點兒吧。其實,人的一生都在成長。

記憶中看書不花錢的書店

文/林文月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於謙

我幼年時居住在上海閘北的日本租界,小學一年級按學區被分派入第一國民學校。我的家在江灣路,正當虹口公園遊泳池的對麵。每天上學我很少規規矩矩地走,不管是一個人走或有同伴,總是順著那石板跳行。

在這一條北四川路的中心點比較靠近學校的那邊,有一排二層樓洋房。前麵一段是果菜市場和雜貨店一類的店麵,母親有時也到那裏去購物;那後段卻是我喜歡去的地方,因為有一家書店和一家文具店。

小學一年級的功課既少又輕鬆,通常在上午十一點半就放學了。家裏因為要等父親回來午餐,不會太早開飯的,所以我幾乎每天都在歸途上溜進那家書店去看不花錢的書。

那時候的學生好像不作興帶錢,我們家更有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孩子們要等到上了中學才可以領到零用錢,因此我身上當然連一個鋼板也沒有。盡管沒有帶錢,我倒也可以天天在那書店裏消磨上半個鍾頭,入迷地看些帶圖的《伊索寓言》等書。

那家書店有多大呢?我已無法衡量了。當時覺得十分大,四壁上全都是書。記得在進出口處有一櫃台,裏麵總是輪流地坐著一個中年男子和老婦人,大概是母子吧。別人經過那個櫃台,差不多都要付了錢取書走,我卻是永遠不用付錢的小“顧客”。

而他們母子也從來沒有顯出厭嫌的樣子,相反,那中年人還常常替我取下我伸手夠不到的一些書。那老婦人彎著腰坐在櫃台後麵,每回我禮貌地向她一鞠躬時,她就會把眼睛笑成一條縫,叫我明天再來玩。

那是一個夏天中午,放學途中忽然下起傾盆大雨來,我快速地從學校跑到書店,但雨勢實在太大,到達書店時,全身上下都已濕透了。頭頂上的電風扇不停地旋轉著,那涼風吹在濕透的身上,不由得叫人打了好幾個噴嚏。

這時,那個中年的店主人走過來,示意我跟他上後麵二樓的房間。那是兩間窄小的日式住室,裏麵有點幽暗。隨後,那老婦人也上樓來,她提了三壺熱水,替我拭擦頭發、臉孔和身體,又拿來一套很寬大的衣服讓我換穿。一身都幹爽之後,他們又鋪了一個床鋪叫我躺下。大概我是真的受涼感冒,居然睡著了。

不知過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個陌生的房間陌生的床上。那老婦人正俯視著我,雖然她的臉上堆滿慈祥的笑容,但我還是嚇哭了,許是聯想到一些童話寓言中受壞人誘拐的情節吧。

老婦人用枯癟的手撫摩我的短發,哄我、安慰我,又叫她的兒子端了一碗不知什麼熱騰騰的東西來。我像夢遊似的坐起,把那碗東西吃下,肚子裏充實了,身上也就有氣力了。

中年男人問我家的住址和電話號碼,老婦人叫我到隔壁房間去換穿我自己的衣服。原來,她已將我的濕衣烘幹或燙幹了。在換衣服的時候,我聽見那男人在電話中講話,好像是在同我母親說話。我忽然掉下眼淚,不知是因為驚心還是安心。

未幾,母親雇了一輛黃包車來接我回家,雨還沒有停,正在屋簷外淅淅瀝瀝地滴著水珠。我聽到母親同他們母子在寒暄道謝,又看見雙方有禮地一再鞠躬,可是我自己倒像是置身事外,做夢一般,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那家書店叫做什麼名字呢?我現在完全記不得了。那好心的店主人母子姓什麼呢?我也一直不曉得。說實在的,我連他們的模樣也早已經忘掉了。然而有時不免想:我從小喜歡讀書,而在這平凡的生活裏,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與書本有著密切的關聯,我讀書又教書,看書也寫書。

是什麼原因使我變成這樣子呢?我不明白,隻有一點可能:在我幼小好奇的那段日子裏,如果那書店裏的母子不允許我白看他們的書,甚至把我攆出店外,我可能會對書的興趣大減,甚至不喜歡書和書店也未可知。

在我平淡無奇的過去裏,這是我時時想起的往事之一,雖然沒有什麼懸宕的高潮,也沒有什麼動人的結局,我甚至不曉得這整件事情是否可以算是一個故事。但是,每次回憶時,仍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那種溫馨的情緒也始終留存在心底。

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至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一起讀書吧,讀書會為你帶來千般好處。

11歲的小發明家

文/佟才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

7歲開始獲得國家專利,10歲時已經有三項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證書,11歲就已經被一家高科技公司聘為特約工程師,成為全國年紀最小的工程師——他就是惠州市第一中學初一年級學生朱彥臻。朱彥臻小小年紀,為何能取得如此矚目的成績呢?

朱彥臻從小就愛“折騰”,父親的工具箱成了他的最愛,他把工具拿出來當玩具,時間不長,隻有三歲的他就已經學會熟練使用鋸子、電烙鐵、螺絲刀、鉗子等工具。他經常拿著螺絲刀把家裏房門上的螺絲一顆顆擰下來,然後再一顆顆擰上去,樂此不疲。

到6歲時,他開始沉迷玩剪紙模型,一張白紙、一把剪刀經他鼓搗幾分鍾,就會變成生動立體的電視機、打印機、空調等模型。讓他覺得特別好玩的是,他製作的一個打印機模型,把白紙放進去,居然真的打印出了一幅畫。之後,他又在小汽車剪紙模型上添加電機、太陽能板、蓄電池和開關等零件,小汽車模型居然會跑了。

這兩件事的成功,更加激發了朱彥臻搞發明的熱情。家裏的電器能拆的都被他拆了,為此媽媽像防賊一樣防著他,可隻要稍不留神,媽媽新買回來的東西就又被他拆了。在朱彥臻的家裏,電視櫃上、茶幾上到處散落著飛機模型、線路板、電池、開關、馬達等,這都是他折騰的後果。雖然朱彥臻的瞎折騰讓媽媽頗有些hold不住,卻得到了爸爸朱海光的大力支持。

朱海光是惠州一家石化企業的工程師,他經常對兒子的小製作給出一些建議和指導,還專門教兒子如何安全使用萬用表、電器、電路的知識。為了讓兒子的愛好得到更好的發揮,朱海光給兒子買玩具特別舍得花錢。除了熱衷動手製作模型外,朱彥臻平時最喜歡看央視的科教頻道。當別的小孩還在看動畫片時,朱彥臻卻在科教頻道裏看別人如何進行發明創造。

慢慢的,朱彥臻已經不再滿足於臨淵羨魚,他想真刀真槍地搞出一個自己的發明作品。一天晚上,他在台燈下寫作業,突然想起在一次郊遊中,看到農民用太陽能板做屋頂發電,他突發奇想,如果給台燈裝上太陽能板收集光源,用蓄電池儲存起來,就可以給小風扇、手機、MP3等供電,節能又低碳。

說幹就幹,經過半年的反複研製,他終於製作出了一台“台燈能源二次利用”的發明作品。恰好學校裏舉辦科技藝術節比賽,他拿著自己的作品去參賽,一舉獲得了一等獎。後來,在爸爸的幫助下,他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成功申請了專利。那一年,他才7歲。

從此,朱彥臻的發明創造一發不可收。其實,他的每項發明靈感,都來自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有一次,他和幾個同學騎著自行車去郊遊,玩著玩著,兜裏的MP3沒電了,大家都覺得很掃興。

回來的路上,朱彥臻飛快地蹬著自行車,看著飛滾的車輪,他突然想要是把小型發電機安裝在自行車上,發電機的轉子通過連接自行車的傳送帶和轉軸,在踩踏自行車時,轉動的車輪帶動發電機的轉子轉動發電,電能就能為收音機和MP3等供電,這樣就再不用擔心MP3沒電了。就這樣,“兒童娛樂和自發電裝置的自行車”這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便誕生了。

“空調冷凝水加濕器”的誕生過程與其十分相似。那年夏天,朱彥臻家裏空調的出水管被老鼠咬破了,眼看空調的冷凝水一滴滴滲漏出來,隻能用盤子接水。此時,他又突發奇想,為何不把水利用起來呢?他想到,人在屋裏吹空調,總會覺得口幹舌燥。若把空調的冷凝水二次利用起來,給空調添加一項加濕功能,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為了更好地了解加濕功能的工作原理,朱彥臻特地跑到超市研究了一番冷風扇的操作,最後他把冷風扇的原理運用到空調冷凝水的二次利用上。他在管子裏麵裝了紫外線燈管,用來殺毒,然後加入超聲波,把水霧化吹到空氣裏。就這樣,又一項新的實用新型發明在他手裏誕生了。

如今,朱彥臻被惠州市政府選為“百名小發明家培養工程”的重點培養對象,派有專門的科學導師為他講解專業的發明創造方法,幫他聯係企業,把他的發明轉化成生產力。日前,惠州市天煜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將他的“台燈能源二次利用”的發明進行了投產。

談到人生理想,11歲的朱彥臻像個小大人似的侃侃而談:“我長大以後,最想當一名發明家或科學家,能發明出更多的產品,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方便、更美好。”

載於《讀者·校園》

我們總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是我們也經常忽視它。興趣的確是最好的老師,沿著興趣去探索自己,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自己。遺憾的是,好多人到最後都不明白,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兒?

我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文/阿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

李玫和楊桃桃都是我的好朋友,我們仨從小一塊長大。

住一個家屬區,上同一家幼兒園,無論上學還是放學,出生在同年同月的我們總是形影不離。我們穿一模一樣的公主裙,留相同的齊耳短發,身高也差不多,曾有陌生的路人誤以為我們是三胞胎。

我們很喜歡別人這樣的誤會,不解釋,卻樂嗬嗬地擠在一塊笑。無論玩什麼遊戲,隻要三個人都在,總是興致盎然,玩得不亦樂乎。在幼兒園裏,有誰被欺負了,另外兩個肯定不會罷休。第一次聽到別人說我們是“姐妹花”時,我們都樂瘋了。

上小學時,雖然不在一個班,但無論課間,還是放學回家後,我們依舊在一起。在一起玩耍,一起寫作業,一起說心裏的小秘密,一起喜歡很多很多的偶像明星,唱那些我們喜歡的歌謠。我們約定要做永遠的好姐妹,我們都把對方當成自己最最重要的好朋友。

可是上初中後,我感覺她們離我漸漸遠了。雖然我們還是住在一個生活區,上同一所學校,但我發現,她們似乎不那麼喜歡我了。表麵上,我們仨還常常在一起,但我感覺得出來,我們之間突然橫亙起什麼了,讓我們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無話不說,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無憂無慮。

找不到原因,我心裏很難過。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不明白她們為什麼要排斥我。我們一起經曆的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但突然間什麼都改變了。可是,我很在乎她們,我們曾經是“姐妹花”。

楊桃桃性格溫婉,小時候,她對我言聽計從,於是我決定私下找到她,想問問原因。我不喜歡這樣不明不白就被她們排斥出局,說好了三個人要做一輩子的姐妹,怎麼能半路丟下我呢?

剛走到楊桃桃家的樓下,她爸的高音喇叭就響起了,“你整天都在幹啥呢?讀什麼鬼書?考個七八十分回來,丟不丟人?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小萍,你們整天在一起,她成績那麼好,你怎麼就不學學她……”

抬起的腳步又放下,雖然楊桃桃家住三樓,但她爸的聲音響徹整棟樓。仰頭望了望三樓窗戶透出的燈光,我想象得到桃桃此時一定是躲在牆角淚流滿麵。她原本就是個比較愛哭的女生,每次父母一開口罵她,她肯定哭得淚水滂沱。隻是在以前,每一次被父母罵哭後,她都會來找我和李玫傾訴,讓我們安慰她。

我悄悄返回家,等待桃桃打電話訴苦。可是,我等了一夜連條短信都沒有收到。

第二天早上,我去邀她上學時,她一個字也沒提被她父親罵的話。我幾次想張口問她,卻很猶豫,畢竟是大女孩兒了,我覺得問她這事,一定會讓她難為情。我想如往常那樣邀她一起走,卻敏感地注意到桃桃在與我保持距離。

想著她的傷心處,我沒往心裏去,認為過幾天情形就會改變的。

可是幾天過去後,我發覺桃桃仍然在躲避我。

學校裏的競賽很多,這是我最喜歡的活動。參加比賽一來可以檢驗自己的能力,二來準備的過程也是拓寬知識麵的過程,最不可思議的是,每次參賽,我都能獲得不錯的成績。

我有很多的愛好,也喜歡作各種嚐試,可能一開始並沒有抱太多的想法,結果反而出乎意料。

李玫報名參加學校的歌唱比賽時,我最初隻是陪她去報名,在她的慫恿下,也一起報名了。隻是我沒想到,學過幾年唱歌的李玫,居然隻得鼓勵獎,反而我在李玫的輔導下隨便唱了首她幫我選的歌,卻意外地得了第二名。

頒獎時,我很激動地抱住李玫,她卻是沒什麼反應。我熱情地對她說:“玫子,這都是你的功勞,我真開心!”她冷冷地瞥了我一眼,漠然拂去我的手,仿佛我們隻是陌生人。我疑惑地望著她,不明白怎麼回事。

我們曾說過,無論誰得獎,都是我們姐妹共同的榮耀。以前,無論我們中誰獲獎時,我們都會高興地一起分享。她們不曾嫉妒過我,我也不曾嫉妒過她們。我們都是很努力的孩子,我們有相同的夢想。

“怎麼了?玫子,我是不是做錯什麼了?”我問她。

“沒什麼。”玫子淡淡地說,然後背過身不再理睬我。

我愕然地望著李玫的背影,不明白她怎麼了?

別人對我的排斥,我知道。我一直就是個敏感的女孩,那種在一起時是真誠還是敷衍,我能夠感知。我真誠地對身邊的人,卻莫名其妙地被排斥,我想不通,心裏特別壓抑。

班上的同學始終與我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說是“敬而遠之”吧,這是我後來才弄明白的一件事。

雖然我在班上沒有朋友,倒是在校文學社結識了一個學姐。她是學校裏出名的“學霸”,每次考試都獨占鼇頭,而且參加比賽總能得到好名次。可是,她和我一樣孤單,身邊沒什麼朋友。

我們認識後常常在一起,我感覺她是個很好相處的人,既聰明,又善良,隻是不明白,別人為什麼都不喜歡她?

可能由於我們都屬於不受同學歡迎的那類人吧,反而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我把自己的心事說給了學姐聽。她聽後,笑了笑說:“別太難過,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都隻是躺著也中槍的‘別人家的孩子’。”

乍聽到這句話時,我不明白她的意思,但我很快就釋然了。

我終於弄清楚楊桃桃和李玫疏遠我、排斥我的原因,是我的努力,我的上進,我的優秀成為了她們成長中難以逾越的坎。她們的父母把我當成了她們成長的標杆,我愈優秀,她們被罵被打的次數就越多……

小時候,當我們成績差不多時,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別人家的孩子,那是父母教育我們時常對比的目標。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千好萬好的,是我們所憎恨又無可奈何的。

後來,當我努力成為優秀的孩子後,我也就成為了傳說中那個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別人家的孩子”。

載於《讀者·校園版》

有一種孩子叫作“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就像神一樣地生活在我們的童年裏。可是,令人痛心的是,他就是因為學習好,就被好多同齡的孩子視作敵人!

少年讀

文/許冬林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伏爾泰

回眸處,是一段蔥綠蔥綠的時光,潭水一樣寧靜,又如青草一樣蓬勃。那是一段悠長的少年時光,沉湎於閱讀的時光。

唐詩、宋詞、《紅樓夢》、《簡·愛》、席慕容、三毛,是那些美妙的書香將我的少年歲月浸染,浸染得有了與眾不同的意味。每每回憶,內心充滿感激,感激歲月年華,感激文字。

猶記當年讀宋詞,讀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讀得眼前水霧迷蒙,心兒無著無落的,一時間惆悵不已,那個少年人,也化作了一片薄薄的素白的落花,在晚風裏,在流水上,到了遠方。

後來又讀蘇軾,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去看外婆家門前的渾濁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種景致。長江多老啊,那麼多檣櫓灰飛煙滅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繹。從此,我看到的長江,不再隻是空間上的長江,更是承載著厚重曆史的長江,是飄散著酒香墨香的長江。它蒼茫、雄渾、深邃、風雅。

大雪天,讀《紅樓夢》真的是擁爐夜讀啊,記得老師曾偶然說過,中國人不讀《紅樓夢》,都算不得中國人。寒假一開始,我就借了《紅樓夢》回來。晚上,母親準備了一個手爐,是那種紅陶的手爐,裏麵盛了碎碎的炭。手搭在手爐的拎手上,書也擱在上麵,一頁頁地翻閱,連書也添了木炭火的香。就著那一爐溫暖,一個寒假,讀一本傳說中的《紅樓夢》。讀到黛玉焚稿,然後病死,一時悲痛不已,手爐也不要了,隻歪在枕邊無聲大哭,淚濕枕巾。

窗外寒風蕭蕭,是深夜,隻覺得滿世界蒼涼空曠孤獨,再也讀不下去了。一部《紅樓夢》,寫到黛玉之死,就可以收尾了,再不必寫了,那時這樣以為。換夜再繼續讀,又讀到寶玉出家,茫茫的大雪,雪影裏一個人,在船頭躬身拜別父親。這一回,倒沒落淚,可是心上卻是悶悶沉痛好久。此時是歲末,窗外也是大雪,月光下,一白到天際。回頭體味文字裏彌漫的那種遼闊無涯的哀傷和空寂,仿佛沒懂,又似乎懂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