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讓慈悲的溫暖驅散寒意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那麼怕去幫助一個人了,那麼害怕去跟陌生的人有交際了,那麼害怕惹禍上身了,真的特別想知道,誰是第一個玩壞美德的人,是誰把大家的愛心肆意玩弄,結果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莫言”之智文|納蘭澤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誰有生活理想和實現它的計劃,誰便善於沉默,誰沒有這些,誰便隻好誇誇其談——埃爾文.斯特裏
2012年10月,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這項代表最高文學成就的殊榮,長期以來都是全體中國人心中的一樁憾事,縱然是魯迅、老舍、巴金、沈從文、林語堂這些頂級文學大師都與之擦肩而過。
獲得文學諾貝爾,該是何等之幸!然而,作為首位獲得此項頂級殊榮的中國作家莫言,卻在獲獎之後淡定得令人意外——他隻是謙虛地寥寥數句:“拿到獎感到驚訝,因為覺得自己資曆非常淺,現在有很多優秀作家,我排得相對靠後。我覺得沒什麼可慶祝的,我是山東人,喜歡吃餃子,會與家人包頓餃子。”
莫言獲獎之後,有關他的評論很多,好評有,惡評也不少,但莫言的反應卻是寥寥數語,不卑不亢,正對應了他的筆名“莫言”——話說多了惹麻煩。
莫言原名管謨業,後來走上寫作道路就改筆名為“莫言”。之所以以“莫言”為筆名,是他曾經屢次因自己的多言而給父母惹下麻煩,從此他告誡自己多做實事,少說虛話。
莫言的童年是與牛為伴的孤獨童年,他的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處於三縣交界地方,窮困閉塞。莫言小學未讀完即輟學,他每天要到村外的大窪地裏放牛,那片一望無際的窪地裏,野草野花繁茂。在廣袤的草場上,小小的莫言隻能與幾頭牛相伴。
他仰麵躺在草地上,望著天上的白雲悠悠流轉,小鳥啁啾而過,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同他說話,寂寞的長日裏,他的心裏積鬱著奔湧的情感,他隻好自己跟自己說話,而且這樣的自言自語往往出口成章,合轍押韻。
後來長大一些,在集體勞動時,他放牛時養成的喜歡說話的毛病常常讓他一不小心就得罪人惹麻煩,母親痛苦地勸告他:“孩子,你能不能不說話?”後來他開始作家生涯,就改筆名為“莫言”警示自己少說話,多做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話也越來越少。
他絕不主動去罵別人,對於別人把自己當箭靶子罵的時候也是不慍不惱,由著他去。他覺得這樣很好,減少了許多無謂的紛爭與口舌,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投入創作之中。對於他的小說被改編為著名電影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他的反應也是淡淡的,別人問他為何如此淡定,他說小說像是他的女兒,而電影就是女兒的女兒,是外孫女,他管不了那麼寬了。劇本改得好與差,那是改編者的本事,與他已無關。
這不禁令人想起一個故事,一位禪師在路上遇到一個無賴,那無賴一路對禪師極盡謾罵之能事,禪師一路雙目微閉,麵對微笑,無賴罵至力氣盡失,所罵的每句話如同打在軟綿綿的棉花包上。他忍不住問禪師:“我罵你你怎麼還笑?”禪師這才慢悠悠地說:
“如果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你拒絕收下,那麼這個禮物最後還是歸誰呢?”
“當然還是歸送禮的人啊。”
“我拒絕收下你的禮物,你自己好好享用吧。”
真正的反擊力量並不來自於目眥欲裂的劍拔弩張,而是來自於內心深處對自身精神的錘煉和對對手內心的反擊。正如寒山與拾得二位高僧的對答:
寒山: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在那黃鍾毀棄,瓦釜雷鳴的文革時期,真正的大勇大智、懷稟良知者往往是那些沉默者。在被脅迫歪曲曆史、對某些正直的知識分子進行攻擊的時候,大儒梁漱溟“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毅然頂住難以承受的壓力選擇了沉默;曆史學家陳寅恪,在強權威逼下,不願去參加黑白顛倒的大批判,情願沉默地埋頭考證《再生緣》。
“凡不可言說者,必保持沉默。”這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這裏的“凡不可言說者”,當指有悖人心,有悖良知的東西,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選擇沉默。
無獨有偶,作家賈平凹也曾說一位高僧傳授給他八個大字的成功秘訣,那就是:心係一處,守口如瓶。
賈平凹因為不會說普通話,一口濃重的陝西口音,外人很難懂,所以在很多人稠的場合,他基本都是靜靜地聽,靜靜地點頭、微笑,他曾經為此自卑過、喪氣過,但自從聽了高僧的點撥之後,他豁然開朗,出門能不講話則不講話,甚至他出門經常拎一個印有“聾啞學校”字樣的提包,他感覺心境非常平和,非常自在。
他說,流言憑嘴,留言靠筆,他不會去流言,但是流言襲來時,他保持沉默,以靜製動,無往不利。
魯迅也曾經說過,於無聲處聽驚雷。
也許,適時的無聲,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世說新語》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這種“辭寡”並不代表精神貧乏,而是一種臨水而思的靜觀默察,是來自於內心深處的黃鍾大呂,於無聲處聽驚雷。
載於《瘋狂閱讀》
沉默是種智慧,更是處世哲學。言多必失的道理誰都懂,可是管住自己嘴巴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如讓我們適時的沉默,做一個有深度的人吧!
拒絕臉譜收購的年輕人文|倪西贇
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蕭伯納
他是90後,生活在一個優越的家庭,父母都是有名的律師。他富裕的生活養成了他放蕩不羈的性格。有時他會去做誌願者,有時像紈絝子弟一樣常毫無節製花錢,他的信用卡常常被刷爆。17歲那年,他的揮霍達到了頂點。父親購買了一套425萬美元的房子,他在自己的房間裏購買了一套大號白皮雙人床,配了最頂尖的電腦,兩張設計考究的椅子,以及一套定製的櫃子、書架。他還在地下室裏設計了一個家庭影院,裏麵安裝有8英尺的巨大屏幕,可以直接從他的臥室遠程控製。他要求父親把那輛不夠拉風的舊凱迪拉克凱雷德換成一輛豪華寶馬車,他要求父親每月給他1992美元來養車、吃飯、娛樂和購置衣物,甚至強烈還要求父親每月給他2000美元的“應急基金”。這些“另類”的要求讓父親大為惱火,拒絕支付。他為此和父親吵架。此時,他父母婚姻破裂。他見父親不肯滿足他,他又打起了母親的注意,母親無奈之下給他租了一輛他喜歡的豪華寶馬。
原以為他就這樣叛逆地走下去,揮霍青春,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紈絝子弟。然而,他的學業成績非常棒,非常受老師的喜歡,一路走來,他最終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在斯坦福大學這片濃厚的創業沃土上,他幡然醒悟:再也不要浪費青春,無度揮霍,他要自己創業。
除了玩車,鍾情於Bose耳機等電子產品外,他對科技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斯科特·庫克是“Intuit”公司的創始人,庫克非常喜歡這位經常有新鮮思維的小夥子,就給他找了一份和他一起的工作。於是,他與庫克等人共同啟動了一個名叫“txtweb”的項目,這個項目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然後通過短信發送給無法接入寬帶網絡的人。之後,他和校友墨菲又共同創辦了一個叫“Future Freshman.com”的網站。
一天,他一不小心把自己的一張照片用微信發給了好友布朗,他發現後後悔不已,因為照片上的自己有黑眼圈,有青春痘,一副頹廢的樣子。
“這正是最真實的你,是最真實的瞬間,讓我一同分享,這是件多麼棒的事情。”布朗卻非常喜歡他這種不加修飾的率真狀態。“你說得很對,但是這張照片發給我不認識的人將會是多尷尬的事情。”他對布朗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強調個人隱私,發出去的東西都不想被人收藏,如果能開發一個稍縱即逝的交流工具肯定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布朗對他說。布朗的一番話讓他大受啟發。
是的,雖然Facebook讓社交網絡升級到了“雲端”,現在的人們分享自己的一切,但是背負著這種管理數字版自我的沉重負擔,這使社交失去了所有的樂趣。如果能開發一款年輕人喜歡的、有趣好玩的,強調私密、短暫、即時的“閱後即焚”交流工具是個不錯的選擇。他把想法也告訴了墨菲並得到了他的認可和支持,他和墨菲開始晝夜不停地編寫代碼。
幾個月後,他們推出了第一版的“Snapchat ”,一款可以讓用戶發送並瀏覽後,幾秒鍾自動刪除其照片、視頻、文本的交流工具,“Snapchat”把“撒潑”的樂趣帶回數字世界。這款名叫“閱後即焚”的照片分享應用一經推出,Android用戶在12個小時就下載了100萬次。如今,用戶每天通過Snapchat上傳1.5億張照片,每天的信息發送量達到4億條,成為全球億萬青少年的新寵。
2013年6月23日,Snapchat完成B輪融資,募集資金6000萬美元,估值達到8億美元。這是個可怕的創意,讓貴為社交網絡霸主的Facebook也心存焦慮。Facebook提出了3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交易,卻遭到他的拒絕。更為瘋狂的是,穀歌也提出了40億美元收購Snapchat的方案,同樣遭拒。
拒絕,彰顯了他的自信;拒絕,讓他被人記住。
他,就是現年24歲的Snapchat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一個敢於對從天而降30億、40億美元說“不”的幸運小子,一個敢於揮霍青春,青春卻沒有被年輕浪費的小子。
載於《知識窗》
我們逐漸背負了各種包袱,虛榮,美醜,善惡。不敢以本來麵目示人,然後就有了欺騙,偽裝,各種隱藏和虛假世界。做真實的自己,不好嗎?
與書相伴的青春 文|阿杜
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別林斯基
從小我的性格就比較安靜,我做不到像鄰居家的小女孩一樣,整天風風火火跟在一群男孩後麵狂奔亂跑,上樹抓鳥,下河撈魚,把自己整個兒弄得假小子般髒兮兮像泥猴。
我是巷子裏最淑女最乖巧的女孩兒,是所有家長教育自己孩子時唯一的典範。父母們會希望他們的孩子,特別是女孩都能夠像我一樣安靜、懂事,主動幫父母做家務,照顧年幼的小弟弟和年邁的太婆,閑暇時看書,然後編成故事講給“不聽管教”的二弟聽,唯有此,他才會乖乖呆在家,聽我的派遣。
父母很忙,為了生計整日守在街邊的水果攤。媽媽說:“早起鳥兒有蟲吃。”她每天總是第一個上街擺攤,最後一個收攤。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他們依然如故。生活的艱難,父母的艱辛我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
記得有一次,媽媽很晚才收攤。累了一天的她臉色很不好,我還注意到她的眼睛紅腫,麵頰上留有斑斑淚痕。在爸爸勸說媽媽想開些時,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原來是媽媽在傍晚時,因為人多,也因為天色昏暗,對錢很敏感的她居然收進了一張假幣。雖然隻有50元錢,但那已經是我們家好幾天的生活開支了,怪不得媽媽如此傷心自責。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我是有深刻感受的,看著含辛茹苦的父母,看著清貧的家,在很小的時候起,我就知道要和父母一起撐起這個家,畢竟我是大姐,是父母唯一的幫手。兩個弟弟年紀小,而太婆身體又不好。如果我不幫父母,誰幫呢?
父母對我最大的獎勵就是給我辦了一本圖書館的借書證。圖書館就在街道的盡頭拐彎處,離家不遠。我讀幼兒園時,爸爸曾多次帶我去過那裏。爸爸隻有初中畢業,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喜歡看書。媽媽也支持喜歡看書的爸爸,媽媽曾說,喜歡看書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因為她隻上過幾年小學,所以對喜歡看書的人很尊重。
我喜歡看書,可能是受爸爸影響;也可能是為了多看書才能講出好故事,順便管住喜歡聽我講故事的弟弟,我很享受弟弟們崇拜的眼神和一個勁追問故事結局的表情;還有可能是因為媽媽喜歡愛看書的人,她的欣賞我很受用。當然,可能也有性格和身體的原因吧,喜歡安靜獨處的我,沉浸在書中的故事裏,跟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隨著故事情節的進展而把心懸著,擔心著,那種因為他人的磨難而傷心難過,因為他人的快樂而雀躍的心情起起伏伏,我成了一個情感豐沛、善解人意的女孩。
經過父母多年的打拚,我們家搬進了新房子,父母擁有了三家自己的水果超市。那些清貧的日子一去不複返,已經長大的我卻依舊喜歡看書。可以說我的整個青春期都是和書相伴的,我喜歡那樣的閑暇時光,喜歡沉浸在書中獨自快樂、憂傷,喜歡在書裏憧憬美好的未來,在書中了解到許許多多未知的人與事,神遊到遙遠的國度,看巴黎的聖母院,埃及的金字塔,普羅旺斯的熏衣草。
我不知道我的人生如果沒有書相伴該有多寂寞,我該如何度過那麼多閑暇的時光。因為小兒麻痹症,我自出生後身體就不好,行動不方便,但很幸運,爸爸教會了我認字,教會了我查字典,而字典又成了我閱讀時的拐杖。在閱讀中,我學會了堅強和勇敢,學會了寬容和自立,學會了付出學會了分享學會了如何去愛和接受愛。
書是我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夥伴,通過閱讀,我開闊了視野。讀的書很雜,卻也豐富了我原本狹窄單一的人生閱曆。
黯淡的青春期,我沒有美麗的花衣裳,沒有可以傾心相談的閨蜜,沒有貼心溫暖的小男友,沒有追逐打鬧的歡悅,但我擁有許許多多完全不同的書籍,天文,地理,曆史,故事,旅遊,不同的書籍教給我不同的知識,讓我見識到世界的遼闊和人類的偉大。
那麼多美麗紛繁的故事,那麼多遙遠而神秘的旅程,那麼多令人敬仰的平凡人,那麼多身殘誌堅的前輩……是它們陪伴我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載於《遼寧青年·A》
一縷書的清香,一次心靈的旅程。真的很難想象,人生的路上如果沒有書,那我們的世界將變成多麼不堪的模樣。
野馬情緣文|(美)琳達·奧德曼龐啟帆編譯
人間如果沒有愛,太陽也會滅。—— 雨果
弗吉尼亞的冬天真是太冷了,阿薩提格島上空的雲朵仿佛都已冰凍了。我和祖父咒罵著從車上跳下來。
“野馬在哪裏?”我哆嗦著問。
“會見到的,孩子。”祖父邊說邊把他的消防斧頭遞給我。祖父是辛科提格誌願消防隊的隊長。
“拿斧頭來幹什麼?”我問祖父。
“在池塘的冰麵上劈個洞出來,給馬飲水。馬得喝淡水。”祖父一邊回答我,一邊從卡車上拖了兩個裝滿幹草的飼料袋子下來。
我點點頭,跟著祖父越過燈芯草地以及已經結冰的沼澤地。整個島都靜悄悄的,偶爾一股風吹來,夾雜著海水的味道。
“看這兒。”突然,祖父脫下手套,指著一棵老樹的樹皮說,“這是一棵有擦痕的樹。”我撫摸那擦痕,想象著強壯的野馬靠著樹木搔癢的情景。
“你認為我會有足夠的錢在拍賣會上買到一匹野馬嗎?”我問。祖父笑了。
“你有六個月的時間來攢錢。”他眨著眼睛說。我們繼續往前走,經過了一大片野葡萄藤和鐵線草。突然,一個噴鼻聲打破了阿薩提格島的寧靜。我嚇了一大跳。
“野馬。”我低聲道。祖父點點頭。我們在冰凍的池塘麵上止住腳步。“劈開冰麵。”祖父對我說。我使勁地掄起了斧頭,不一會兒,水冒了出來。這時,再次傳來了一個噴鼻聲,然後是一聲馬嘶聲,最後是幾聲馬嘶聲,整個島似乎都震動了。八匹野馬疾跑而來,身姿是那麼優美。我屏住呼吸,呆呆看著它們。
祖父急忙打開一袋幹草,倒在池塘邊的地麵上。“過來吃吧,馬兒。”他輕輕地呼喚道。
為了不影響野馬過來吃幹草,我們繼續往前走。幾分鍾後,我們的臉和鼻子已經被凍得麻木了。經過幾棵樹時,我們猛然止住了腳步。“這是什麼?”我注視著地麵問。
“凍僵的野馬。”祖父說,悲傷的表情浮上了他的臉。一匹高大的野馬僵硬地臥在地上,絲一般的鬃毛垂下來蓋著緊閉的眼睛。祖父慢慢彎下腰。“一匹母馬。”他輕輕地說。
“它死了嗎?”我顫抖著低聲問。
祖父點點頭,我的淚水霎時湧了上來。“可憐的馬兒!”我哽咽著說,伸手去撫摸它頭部火紅的鬃毛。馬的鼻孔突然發出一點聲息。我的心急速跳動起來。
“它還活著!”我驚呼道。
“奄奄一息了。”祖父說。我看見他的手在顫抖。他打開第二袋幹草,倒在地上,然後把袋子塞進他的褲兜。“把斧頭留下,”他說,“我們把馬抬到車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