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不僅是為了紀念
——“走向世界的中國作家”
野莽
尚書房請我主編這套大型文庫,在一切都已商業化的今天,真正的文學不再具有20世紀80年代的神話般的魅力,所有以經濟利益為目標的文化團隊與個體,已經像日光燈下的脫衣舞者表演到了最後,無須讓好看的羽衣霓裳做任何的掩飾,因為再好看的東西也莫過於貨幣的圖案。所謂的文學書籍雖然也仍在零星地出版著,卻多半隻是在文學的旗幟下,以新奇重大的事件冠以驚心動魄的書名,擺在書店的入口處引誘對文學一知半解的人。尚書房的出現讓我驚訝,我懷疑這是一群瘋子,要不就是吃錯藥由聰明人變成了傻瓜,不曾看透今日的文化國情,放著賺錢的生意不做,卻來費力不討好地搭蓋這座聲稱走向世界的文庫。
但是尚書房執意要這麼做,這叫我也沒有辦法,在答應這事之前我必須看清他們的全部麵目,絕無功利之心的傳說我不會相信。最終我算是明白了他們與上述出版人在某些方麵確有不同,私欲固然是有的,譬如發誓要成為不入俗流的出版家,把同行們往往排列第二的追求打破秩序放在首位,嚐試著出版一套既是典藏也是橋梁的書,為此已準備好了經受些許財經的風險。我告訴他們,風險不止於此,出版者還得準備接受來自作者的誤會,這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一些未曾預料的問題。由於主辦方的不同,相同的一件事如果讓政府和作協來做,不知道會容易多少倍。
事實上接受這項工作對我而言,簡單得就好比將多年前已備好的課複誦一遍,依照尚書房的原始設計,一是把新時期以來中國作家被翻譯到國外的,重要和發生影響的長篇以下的小說,以母語的形式再次集中出版,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收藏;二是精選這些作家尚未出境的新作,出版之後推薦給國外的翻譯家和出版家。人選作家的年齡不限,年代不限,在國內文學圈中的排名不限,作品的風格和流派不限,陸續而分期分批地進入文庫,每位作者的每本單集容量為二至三個中篇,或十個左右短篇。就我過去的閱讀積累,我可以閉上眼睛念出一大片在國內外已被認知的作品和它們的作者的名字,以及這些作者還未被翻譯的21世紀的新作。
有了這個文庫,除去為國內的文學讀者提供懷舊、收藏和跟蹤閱讀的機會,也的確還能為世界文學的交流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尤其國外的翻譯出版者,可以省去很多在汪洋大海中盲目打撈的精力和時間。為此我向這個大型文庫的編委會提議,在編輯出版家外增加國內的著名作家、著名翻譯家,以及國外的漢學家、翻譯家和出版家,希望大家共同關心和參與文庫的遴選工作,薈萃各方專家的智慧,盡可能少地遺漏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這方法自然比所謂的慧眼獨具要科學和公正得多。
當然遺漏總會有的,但那或許是因為其他障礙所致,譬如出版社的版權專有,作家的版稅標準,等等。為了實現文庫的預期目的,那些障礙在全書的編輯出版過程中,尚書房會力所能及地逐步解決,在此我對他們的傾情付出表示敬意。
2016年5月7日寫於竹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