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漢末、東漢初說。有的學者認為西漢末年伊存向景盧口授浮屠經隻是佛教思想開始傳入我國的正式記錄,但當時還沒有宗教性活動。到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劉秀之子楚王劉英曾為"浮屠"齋戒祭祀,供養"優婆塞"(又譯伊浦塞,意為"近善男",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和"桑門"(又譯沙門,即和尚)。漢明帝給劉英的詔書裏褒獎他"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漢明帝並將詔書宣示各王,可見朝廷提倡佛教,詳見《後漢書·楚王英傳》。這是封建統治集團正式承認佛教地位的明確記載。根據西漢末伊存向景盧口授浮屠經及東漢初劉英尚浮屠之仁祠等史實,黃心川、載康生在其所著《世界三大宗教》一書中說:"佛教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前後)逐漸傳入中國。"(三聯1979年版,110頁)
五、東漢初說。從西晉以來,在佛教徒中間一直流傳著"明帝求法說"。此說認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為佛教傳入內地之始。此說謂:"孝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理惑論》第二十章)明帝遂派遣蔡忄音、秦景、王遵等十八人支西域,訪求佛道。永平十年蔡忄音等於大月氏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建精舍給他們居住,稱為白馬寺。於是摩騰、法蘭在寺裏譯出《四十二章經》。此說流傳既久且廣,然而現在大多數佛教史家卻懷疑此說。理由有三:首先,關於漢明帝求法年代,說法互不一致。有三年感夢、七年遣使、十年使還說;有四年感夢、七年使還說;有七年感夢遺使、十八年使還說。其次,關於漢明帝所遣使者,說法也互不一致。使者有作張騫、秦景、王遵者;有作張蹇、秦景者:有作蔡忄音、秦景者;有作秦景、王遵者;有作蔡忄音者。最後,關於佛典的傳譯,說法也不一致。一般以《四十二章經》為中土佛教最初的譯著,又以《理惑論》為中土佛家最初的論著。然而《四十二章經》是不是漢代所譯?譯者到底是誰?是譯本還是抄本?《理惑論》是不是漢代所撰?作者是不是牟融?也都在佛教史家聚訟之中,沒有定論。任繼愈提出不同看法:因為"這些記載有互相出入的地方,因而有人......斷定漢明帝時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但是我們從當時整個佛教傳布的形勢,中國和當時西域諸國的交通......可以斷定佛教......開始傳入當在東漢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