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經濟巨著《管子》作者爭議
《管子》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經濟學巨著。該書共計86篇,現在保存下來的有76篇。其中涉及經濟問題的約10萬字,占全書2/3的篇幅。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稀世的明珠,也是人類古代文化史上的奇異瑰寶。2000多年來,研究者代不乏人,碩果累累。但是,該書的作者到底是誰?成書於何時?卻一直是個謎。在這所古代文化的謎宮外麵,雖曾留下過不少探索者的足跡,但是誰也沒有找到啟開謎宮的鑰匙。
《辭海·經濟分冊·管仲》條裏,隻是籠統地寫道:"托名於管仲的《管子》,是戰國到西漢的文集。"至於具體成書的年代,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大致有西漢和戰國中期兩種說法。持西漢說的有王國維、羅根澤、郭沫若和當代的葉世昌等人。戰國說的支持者則有容肇祖、胡寄窗、巫寶三等人。另外,還有的同誌認為該書的《輕重》等16篇乃是從西漢到王莽時期的作品。從戰國中期到王莽時代,前後相距三四個世紀,社會發展和政治經濟形勢也大為改觀。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逐鹿問鼎。而西漢、王莽則是全國大一統局麵。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因而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包括經濟學說。可是,前述各家主張都能從《管子》書中找到自己的立論根據,以堅持己說。但又無法提出否定對方的有力論據,於是各持己見,卻都無法正麵交鋒。
歸納起來,持西漢說的理由是:
一、《管子·侈靡》中有"婦人為政"的話,是指呂後當權。又有"鐵之重返於金"的話,說明鐵器作用超過了青銅器,也是西漢時代的情況。(見郭沫若《奴隸製時代》)。
二、同一篇中有"萬世之國",顯然是秦統一以後的用語。(見葉世昌《中國經濟思想簡史》中冊)
三、《國蓄》中不說"盈虛",而偏偏說"滿虛",乃是避漢惠帝劉盈的諱,可見該篇成於西漢。(見郭沫若《管子集校》上冊)
四、《輕重》篇分甲、乙、丙、......,以十幹紀數乃是漢人所習慣的用法(見郭沫若所著前書,下冊)。
另外,筆者也可以補充一點理由:《侈靡》中有這樣的話:"富者靡之,貧者為之。"反映作者主張擴大消費的思想。《乘馬數》中也主張在"凶旱水氵失"的荒年,要大興土木"修宮室台榭",以工代賑。這些言論都反映了商品經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富人可以用貨幣形式購買貧民所生產的消費品或勞務,滿足自己的享受欲望。這種思想顯然不適用於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奴隸製、封建農奴製的經濟條件。因此,隻有西漢晚期商品貨幣關係發達以後,才會產生《侈靡》的理論。
持戰國時期說的根據是:
一、書中許多地方涉及戰國時代齊國的具體史實。如《輕重甲》"齊有渠展之鹽",可以"南輸梁、趙、宋、衛......"。還有同誌認為《經言》是反映齊威王進行封建化改革的史實。
二、書中多次提到刀布代表貨幣。但是秦漢時代已不複用刀布,而代之以銖錢,這倒是西漢說者所無法解釋的。
三、《史記》完成於公元前93年,作者司馬遷在《管晏列傳》裏寫道:"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在《鹽鐵論》中,作者桓寬曾多次引用《管子》書中的言論(見本議、力耕、錯幣等篇);辯論的一方還以"太公桓管之術"的繼承者自居。可見《管子》一書在西漢已廣為流傳了,則西漢、王莽說又難以成立。
此外,反映不同社會經濟特色,而又互相矛盾的思想並見於《管子》書中,也使人們對西漢與戰國兩說感到無所適從。如《八觀》中說:"時貨不遂,金玉雖多,謂之貧國","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而貧富之國可知也"。這反映的是自然經濟的財富觀。可是在《輕重》篇中,卻表露了不同的財富觀。"使吾得居楚之黃金,吾能令農毋耕而食,毋織而衣"(輕重甲),"故先王善高下中幣,製上下之用,而天下足矣"(輕重乙)。顯然,這裏反映了金重於粟的商品經濟財富觀,至於金栗並重的思想則屢有所見(輕重乙、揆度、國蓄等篇)。這都是商品貨幣關係比較發達的經濟條件之反映。
如果說,《管子》的成書年代,迄無定論,那麼,《管子》的作者是誰?那就更撲朔迷離了。據郭老的研究結論,《侈靡》一篇是荀卿學派的後起之秀、李斯的門人或門下客所作。郭老並進一步推論,作者姓周名容字子夏。巫寶三同誌則推測《輕重》諸篇是出自韓非門徒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