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於《蘭亭序》帖的真偽爭論(1 / 2)

第八章 關於《蘭亭序》帖的真偽爭論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了,他博采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創造出妍美流變的新體,為曆代學書者所崇尚,被尊為"書聖"。相傳,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豐碑的《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那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事,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當時名流四十一人,在山陰(浙江紹興)蘭亭修禊,作詩行樂,王羲之揮毫作序,用的是蠶繭紙、鼠須筆,其帖為草稿,用行書寫成,書法遒逸勁健,是王書中最得意之作。後來,這一珍品為唐太宗所得,並斷定為王羲之的"真跡",曾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人摹寫副本,賜給太子、諸王、近臣。以後臨摹者麵目各別,又再三臨摹,所以種類很多。流行於世的有開皇本、定武本、張金界奴本、神龍半印本、褚摹本等不下數百種,形體各異,真偽莫辨。而據史載,原件則被殉葬於昭陵唐太宗墓,這就更加造成了《蘭亭序》的神秘氣氛,加上曆代帝王重臣的竭力推崇與封建士大夫的大肆宣揚,它更成了不可侵犯的"神物"。

然而,唐代何延之、劉饣束二人對《蘭亭序》流傳途徑記載的不同,引起了南宋薑夔的注意,提出了"然考梁武收右軍帖二百七十餘軸,當時惟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薑夔是對《蘭亭》提出疑問較早的人,但他隻是從梁武帝收藏的王書這一角度進行考證而產生了疑惑,對於《蘭亭序》是否出於王羲之之手的問題,還持肯定態度。後來,又有人從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中不見《蘭亭序》,以及從文字學角度對流傳的摹本和刻本提出了懷疑,也隻是"蜻蜓點水"而已。到清末時,李文田在跋《汪中本定武蘭亭》的同時幹脆否定了《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首先他認為《蘭亭序》的文章就是偽作的,理由是《世說新語》中劉孝標注引王羲之此文不叫《蘭亭序》而稱作《臨河序》,且定武本《蘭亭序》比《臨河序》在"夫人之相與"以下"多無數字,是隋唐間人知晉人喜述老莊而妄增之"。李還從文字字體上論述《蘭亭序帖》是後人偽造:"......故世無右軍之書則已,苟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後可。以東晉前書,與漢魏隸書相似。時代為之,不得作梁陳以後體也。然則《定武》雖佳,蓋足以與昭陵諸碑伯仲而已,隋唐間之佳書,不必右軍筆也。"李文田便成為公開否定《蘭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