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傳世名篇(續)第一章 關於《水滸傳》(1 / 2)

第一卷 傳世名篇(續)

第一章 關於《水滸傳》作者的爭議

水滸108將,演繹了一段耐人回味的曆史,一曲回腸蕩氣的英雄故事。

當年宋江起義後,廣交各地豪傑,占山為王,與官為敵。因此在民間,宋江等36條好漢聚義的故事,南宋時即廣為流傳,有的說書先生將其逐漸演繹成評話。宋末元初,有一本叫《大宋宣和遺事》的書,其中記載了宋江故事的輪廓。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將長期流傳於民間的故事、話本加以藝術加工和創造,完成了百回本《水滸傳》。學者胡應麟就認為:"《水滸傳》係施耐庵所作。"

但是,有的學者提出來,元末明初決不會出現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水滸傳》最原始的範本應是郭勳的百回本《忠義水滸傳》,該書由本、筆記、詩詞、元雜劇等。而明初以前無人提及《水滸》,可考的早期述及《水滸》的文獻已在明代嘉靖以後。所以《水滸傳》成書當在1531~1532年。不過,嘉靖時還沒有公開署真名於小說卷端之例。所以施耐庵並非真實姓名,而是《水滸傳》原作者為逃避文網而偽托的一個姓名。

也有學者認為,施耐庵確有其人,並非偽托之名。比如《興化縣續誌》中就記載了"施耐庵墓誌",說他原籍蘇州,後遷居淮安。元朝至順年中進士,卒於明洪武初年。現在興化縣施家橋村尚有施氏墓地。根據新發現的《施氏長門譜》和《施廷佐墓誌銘》,也可以說明江蘇省大豐縣白駒鎮是施氏故居和宗族所在地。

從《施氏長門譜》這件文物史料上看,元末明初年間,興化白駒的確有過一位名叫施彥端的人。《施氏長門譜》也這樣記載:"第一世始祖施彥端",旁注"字耐庵"三字。

那麼,施彥端是不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呢?學者們看法不一,各執一詞。一場爭論拉開了帷幕。

《施氏長門譜》中這樣記載:自明迄清所傳族譜已銷亡,此譜係後人"記諸耆老、考諸各家實錄"修輯而成。根據此譜體例,各代姓字均書寫在正文行內,獨"字耐庵"三字寫於行側。有人經仔細辨認,認為"字耐庵"三字筆跡墨色與他字有異,可能是抄錄後增添的。鹹豐譜中記"先公耐庵,元至順辛未進士,高尚不仕。國初,征書下至,堅辭不出,隱居著《水滸》自遣",這段至關重要的話卻不見於乾隆譜。據考,施耐庵著《水滸》的說法很可能是清朝末年施氏後裔在建立施氏宗祠時人為地添加進去的。

而且關於施氏的曆史記載不僅零零星星,且多有自相矛盾之處。施氏家譜出自清鹹豐年,不足為據。再據版本分析,施耐庵不可能是元末明初人。另一些學者認為,施彥端就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論斷實在難以成立。

根據流傳下來的史料進一步考究,又有學者提出,《施氏長門譜》中有關"施彥端字耐庵"的記載不能輕易否定。因為有證據表明:施彥端就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施廷佐墓誌銘》不僅有關於始祖施彥端的記載,所列幾代譜係與《施氏長門譜》也大體相合。與此同時,興化、大豐一帶不斷發表有關施耐庵的文物史料,加上民間又流傳許多關於施耐庵的傳說,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