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上的運河(1 / 1)

第一卷 郵政·交通·運輸 第一章 曆史上的運河

運河是指人工開挖的水道,用以溝通不同河流、水係和海洋,連結重要城鎮和工礦區,發展水上運輸。

中國最早的運河是公元前6世紀初楚國和吳國所開的溝渠,後來吳王夫差要做中原的盟主,在山東、河南之間接通了泗水和濟水的航運,以後開鑿運河的技術,在南方得到推廣。曆史上著名的運河有許多條,最長最重要的是隋代大運河。大運河在唐以前稱為溝渠、漕渠、漕河、運渠,宋代始有運河之稱,元明以來漸成通稱。

隋朝統一以前,經過了魏、晉、南北朝長期開發,江淮及江南一帶,已被南移之民開發成為國內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如何加強對南方富庶地區的控製,便成為建立在中原的統一政權的大問題;同時因為國防的關係,在國境東北部涿郡(今北京)需要建立一個軍事上的大據點。如何把全國的軍需物資送到這個大據點,又是當時統治者的另一個大問題。中國的河流,都是由西往東,隋煬帝開運河,便是要將橫貫諸水聯係起來,成國貫通南北的河流,目的就是要解決上麵這兩個問題,也就是要在政治上經濟上迅速溝通南北。

隋代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四段:永濟渠,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洛陽東板渚(今河北滎陽東北);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山陽(今淮安);邗溝,北起山陽南到江都;江南河,北起鎮江南到杭州。此外洛陽西麵,有從長安到潼關的廣通渠。這條大運河溝通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元明清時期經過疏浚整修,截彎取直,大運河河道改變以洛陽為中心的格局,隨著中國政治經濟中心東移而成為中國東部的南北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