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把石頭從一毛錢賣到一億

有人把石頭從一毛錢賣到一億,你信嗎?你會說這是神話,然而就有人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把神話變成現實的人叫蘇克非。

比石頭貴的是黃金,比黃金更貴的是人的智慧。正如蘇克非所說,哥賣的不是石頭,是智慧。隻有人的智慧才可以點石成金。

把石頭從一毛錢賣到一億

文/佟才錄

智者的智慧是一種不平常的常識。

——英拉爾夫

有人把石頭從一毛錢賣到一億,你信嗎?你會說這是神話,然而就有人把神話變成了現實。把神話變成現實的人叫蘇克非。

蘇克非出生於湖北省天門市的一個農村家庭。他從小就對製作石頭盆景感興趣。高中畢業那年,他在省城武漢還辦了一次石頭景觀個人展。為了創作出石頭盆景精品,他曾經徒步攀登黃山,遊走長江兩岸,行程近萬裏,采集沿途最美的風景進行創作。功夫不負有心人,1987年,蘇克非憑借一件50米長的超大石頭盆景,摘得了中國首屆花博會的一等獎。

獲獎後,蘇克非便野心勃勃地想把他的“石頭”推向市場。1990年,他和妻子一同來到深圳去賣他的“石頭”。可剛到深圳不久,一個顧客就給他潑了一頭冷水,說他的石頭作品隻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隻值一毛錢,不會有太大市場前景的。果然,他的石頭生意一直都很清淡,甚至連店麵租金也賺不回來。他苦思冥想,怎樣才能叫他的石頭既叫好又賣座呢?

蘇克非是個充滿智慧和懂得創新的人。他想,如果把隻能作為擺設的石頭盆景做成兼具實用功能的盆景加濕器,會不會更受到人們的歡迎呢?說幹就幹。幾個月後,他終於開發研製出了具有加濕功能的盆景加濕器。盆景加濕器研發出來後,他又麵對一個兩難的境地:他一沒資金進行工廠化生產,二沒銷售渠道把它們變成鈔票。正當他為此發愁時,他聽說在德國要舉辦花博會,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不會說一句英語的蘇克非硬是帶著6盆盆景加濕器樣品飛去德國。在展會上,中國盆景的意境,加上加濕功能,一下吸引了眾多外國客商。展會結束,他竟簽回了80萬美金的訂單。回國後,他又“借雞生蛋”,找到一位新加坡商人為他投資辦廠,生產石頭盆景加濕器。幾年之後,他的資產就迅速積累了數千萬元。

可天有不測風雲,正當蘇克非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如火如荼時,2001年,蘇克非在國外的總代理商突然倒閉,欠他的17萬美金也悉數泡湯,而且還造成600多萬盆盆景的積壓。但蘇克非並沒被眼前的挫折打倒,相反,他卻在苦苦思索著出路。在苦思冥想後,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新想法:能否用做盆景的方法為客戶去做山水園林景觀呢?

很快,他的機遇就來了。2004年,投資幾十億元的旅遊項目深圳市東部華僑城的園林綠化和景觀改造對外進行招標,蘇克非找到了該項目負責人葉國嶽,說願意自掏腰包來做,如果不滿意,自己拆走,損失自己承擔……幾個月後,蘇克非巧妙地運用了盆景當中的石頭、水、燈光、樹木等元素,為華僑城設計了一個大門。而且他還抓住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將幾公裏以外的一處已經建好的大瀑布也糅進了他的創作考慮當中。如今這個大門已經成了華僑城的標誌性景點,很多來到這裏的遊客都要在此拍照留念。

蘇克非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接著,他又把目光盯向了華僑城的“天蟬晚會”。在華僑城落成之際,打算舉辦一場“天蟬晚會”,而且總導演周崇山對晚會的節目和舞台設計要求非常苛刻。蘇克非估算要達到周導所說的效果差不多要花費近3000萬元,而華僑城卻隻給270萬元。那段日子,蘇克非每天都在進行思想鬥爭。漸漸地,他堅定了信心,決定破釜沉舟砸3000萬去賭一把。他覺得這是一場水平極高的演出,很可能創造轟動效應,一旦演出成功一炮而紅,自己用盆景理念去建造山水園林的做法,也必將得到社會認可,由此產生的廣告效益會遠遠超出3000萬的價值……

“天禪”晚會首演的那天,隨著大幕徐徐拉開,觀眾眼前突然出現一幅真實的瀑布畫麵,飛流直下,成為整場演出最為震撼的一幕。天禪晚會成功演出了近1500場,很多來深圳旅遊的人,都要來觀看這場演出。“天蟬晚會”成了深圳市的一張名片,連續演出長達5年之久,因為影響巨大,最終華僑城決定不計較合同規定,支付了蘇克非所有費用。

正像蘇克非預想的那樣,天蟬晚會巨大廣告效應逐步開始顯現,很多客戶因為看到這台晚會後主動找上了蘇克非要求合作。廣東梅州的一家五星級酒店找他搭建了一座石頭瀑布。這塊石頭瀑布從左到右長360米,高39米,總投資1.3億元。如今這個建成完工的石頭瀑布成了這家五星級酒店最亮麗的賣點。

如今,蘇克非把石頭賣到了世界各地的主題公園和五星級酒店,每年都給他帶來上億元的利潤。

比石頭貴的是黃金,比黃金更貴的是人的智慧。正如蘇克非所說,哥賣的不是石頭,是智慧。隻有人的智慧才可以點石成金。

載於《山東青年》

智慧是打開創意之門的鑰匙,也是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一個人擁有智慧,比擁有家財萬貫更有力量。

助人助他成了飲料行業巨頭

文/梅若雪

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羅夫·瓦爾多·愛默森

對於他的成功,有人說他得益於頭腦活絡,以及愛好體育運動,尤其善做廣告。其實,他能夠成為世界飲料巨頭,最為關鍵的就是他特別愛讚助。

他最初的創業是艱苦的。創業之前,他先後在聯合利華、德國的Jacobs咖啡公司、Blendax牙膏公司工作過。他一路打拚,做到Blendax的市場總監。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職業經理人的工作就如同“生活在手提箱中”,感到憋悶,令人窒息,他夢想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公司。

那一天,尚在德國Blendax牙膏公司工作的他從歐洲飛到曼穀,接待他的主人請他喝了一種飲料,他頓時感到一路的勞頓不翼而飛,甚至連時差也感覺不到了。他一看,那是當地的一種糖漿,具有敏銳頭腦的他眼前不覺一亮:自己終於找到成功的突破口了!

非常湊巧,Blendax牙膏公司在泰國的代理商許書標就有這樣一家糖漿公司。於是,他幾乎傾其所有買下這款產品的配方與商標權,在奧地利建立了一家飲品公司。喝了這種飲料會讓人渾身是勁,於是,他為公司取名紅牛。

在等待奧地利批準產品銷售的三年時間內,他總在完善飲料的配方。然而,當紅牛飲品進入市場後,卻給他當頭一棒。“人們不信任口味、標識和品牌名稱,”他回憶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打擊!”但他不氣餒,堅信紅牛一定能紅起來,能牛起來。

這時,他的一個朋友找到了他,答應幫他一個忙。朋友的幫助不禁讓他喜出望外。原來,這個朋友是法拉利車隊的F1賽車手。為此,他給了F1一筆讚助。幾天後,朋友在巴西的海灘上一邊慢跑,一邊喝著紅牛的畫麵在電視台播出。廣告播出的第二天,這個昨天尚無人問津的紅牛銷售店裏卻人頭攢動。這是他實行讚助宣傳自己產品的開始。

由此,他一發不可收,先後共在全球讚助過100多個運動項目,讚助的運動員多達456人,領域涵蓋滑雪、越野、沙灘排球、冰球、足球等。他不僅讚助了兩支F1車隊,還讚助了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德國的萊比錫、巴西的聖保羅,以及美國的4個足球俱樂部。紅牛每年在體育運動方麵的讚助費用多達5億美元。

不過,他讚助別人,並不是如有些讚助商簡單地出錢了事,而是還要不怕麻煩地將讚助對象扶上馬,送一程,以確保被讚助者一直能夠紅下去、牛下去。那年,當他讚助F1時,F1簡直就是一個爛攤子,他幫助車隊調整管理層,車隊還重新聘請了設計人員,起用有潛力的新車手。F1不僅很快將形勢扭轉過來了,而且在短短的幾年間就成為一個非常具有實力的車隊。由此,紅牛也跟著聲名鵲起。

他的紅牛飲料最想占領的是美國市場,可美國人就是不看好紅牛。後來他發現,紅牛進不了美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F1在美國並不流行。他想,美國不看好F1,可美國人喜歡足球。2006年初,紅牛對紐約的地鐵明星足球隊又進行了大量讚助。他依然要對這支足球隊扶上馬、送一程。因為在洋基棒球隊、流浪者曲棍球隊、尼克斯籃球隊等隊伍的映襯與排擠下,這支足球隊市場競爭力很有限。

他有的是辦法。經過一番探索,他發明了一項新的理念:快節奏足球。球隊引進了很多年輕隊員,在快攻快防上下功夫。而且球隊的主場也搬到新澤西洲哈得孫河畔的紅牛競技場。他還采取低價策略,讓利於觀眾,球票平均價隻有25美元,比其他體育場的球票至少要少賣20美元。紅牛競技場25000個座位,每場球下來就少收入50萬美元。然而觀眾卻是蜂擁而至,讓紅牛競技場場場爆滿,甚至有許多人擠到草皮上觀看。由此,紅牛在美國聲名大振。

他就是出身於奧地利的紅牛創始人馬特西茨。

馬特西茨喜歡讚助,他卻最反對宣傳自己。他一直都避免成為媒體的焦點。他說,紅牛飲料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至於自己,還是默默無聞的好。他既高調也低調,高調的是紅牛產品,低調的是他個人。

馬特西茨就是憑著愛讚助,使得紅牛在建立起龐大的體育王國時,也讓紅牛以最紅、最牛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麵前。目前,紅牛每年能賣出40億罐功能飲料,營業額達50多億美元。

馬特西茨的成功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助人者自助。從來付出不會沒有回報,有時的付出盡管你不想得到任何好處,可好處就像紅牛的一句廣告詞所說的那樣:“紅牛,給你翅膀。”付出就像你喝了紅牛,它給你帶來的好處如同長了翅膀,會翩翩向你飛來。

載於《山東青年》

助人為樂,其實收貨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源源不斷的信任和資源。給予別人快樂,獲得了信任,再沒有比信任更好的回報了。

“聲音”裏淘金

文/小佟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