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3)

序言

同學們,青少年朋友們,有一支歌叫《當兵的曆史》,不知你會唱嗎?那是一首每一個跨進軍營大門的解放軍戰士都愛唱的歌!這首歌,戰士們唱起它,更覺肩上的責任重,也更感到腳下步伐堅定!還有,唱起它,渾身都透著自豪和歡樂。

你聽,這歌聲正從軍營裏飛出來了:

十八歲,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閃光的領花映著我開花的年歲,/雖然沒戴上大學校徽,/我為我的選擇高呼萬歲。/生命裏有了當兵的曆史,/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

十九歲,十九歲,/我渾身都是兵味,/訓練場上刺殺格鬥考核奪魁,/新兵麵前我是老同誌,/連長不再把我叫小鬼。/生命裏有了當兵的曆史,/一輩子都會感到無比快慰。

同學們,不必問唱歌人是否是隻鷹在藍天上翱翔,也不要問他是不是浪裏蛟龍在大海裏遨遊,或是一個邊防線上的哨兵日夜守衛著國門?隻要旋律奔騰而來,我們便能從這歌聲的音符裏聽到他的一腔忠誠;並從這歌聲裏還會使你感受到稻穀的醇香和泥沙的樸實。

18歲,這如花似玉的年華,他也有,你也有。可是,你在這個年齡,不是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聽課,就是走上了對你充滿誘惑力的工作崗位。同樣都是18歲,“綠色的18歲”卻更加威武,瞧,穿一身嶄新的軍裝,背上閃亮的鋼槍,唱起《我是一個兵》,多神氣!我是一個兵,不管是18歲還是50歲,肩上就壓上了山一樣的重量,那是父母的囑托,那是人民的期望。士兵,祖國四化的保衛者,母親安寧的守護神,有一位邊防軍人這樣寫道:槍刺上挑著祖國的祥和,瞳仁裏聚集著十億人民的目光,我夜夜為祖國站崗。

18歲,這是絢麗的花季;18歲,也是結果的芳齡。在人民解放軍的隊裏,18歲、20歲上下的士兵,有多少人已經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啊。

董存瑞,18歲,托起炸藥包,摧毀了敵碉堡,與敵人同歸於盡,用年輕的生命開辟了勝利的道路。

黃繼光,22歲,在戰鬥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以自己的胸脯堵住了噴射著罪惡火焰的槍口,英勇獻身。

郭俊卿,16歲,女扮男裝去當兵,軍營生活整5年,行軍、打仗、送信,經曆了多少艱難和痛苦,同誌們竟沒有發現她是女性,成為新時代的花木蘭。

劉吉堯,20歲,偵察參謀,帶領7名戰士攀石崖、越天險,解放了西嶽華山,創造了名震中外的“智取頑敵”的動人故事。

羅盛教,21歲,他跳進冰窟窿裏救出了落水的朝鮮少年崔瑩,不幸犧牲,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一級國旗勳章及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在二萬五千裏長征途中,行進著一個紅軍衛生學校,這些學生大多是十四五歲的女戰士,她們不僅要在敵人的追擊下艱難地行軍,還要學文化、學醫術,那是一所在戰場上流動的學校啊!這些女孩子的一雙小腳板,硬是一步一步地走完了二萬五千裏。

更早一點,那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陝甘黃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少年武裝——紅軍少年先鋒隊,他們全是窮娃娃組成的,大都十三四歲,最小的才11歲,他們跟隨紅軍打土豪,分糧食,發動群眾,消滅白匪。有一回,白狗子抓到了12個少年先鋒隊員,他們寧死也不說紅軍的情況,敵人把他們活活地埋進坑裏。

不必再往下介紹了,正如那首兒歌裏唱道:“別看天上的星星多呀,也比不上解放軍的英雄多。”

是啊,叔叔阿姨、父輩們都把這支威武雄壯的隊伍稱做鋼鐵長城,她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塊“長城磚”,他們都是從18歲、19歲,甚至更年輕一點兒,開始了他們的戎馬生涯,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唱著戰歌走入軍營的。開始唱“當兵就要當紅軍,紅軍為的是咱窮苦人”,後來唱“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接下來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再後來唱“我為誰人扛起槍,為誰扛起槍”,下來便唱那“十八歲,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

他們唱著戰歌出征,唱著戰歌戰鬥,唱著戰歌凱旋。有軍營,歌聲就是衝鋒號。

那麼,你一定會問了:我們是怎樣才有了這一支英雄的軍隊的,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創建的?

這就不能不提到“八一”建軍節了,那是65年前的事兒,發生在你們上上一代人身上。

“八一”這兩個字,對軍人,乃至對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格外親切和重要。因為65年前這一天發生的一切,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的命運,推進了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

那一天,發生了南昌起義。

當時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首次實行政治合作,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曾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然而,在1927年的4月12日和7月15日,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公開背叛孫中山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而中國共產黨當時還比較薄弱,又處在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下,致使這次大革命在強大的突然襲擊下遭到慘重失敗。

1927年的中國,到處淌著革命者的鮮血,到處是殺人劊子手的狂笑!

必須挽救革命!1927年7月12日,新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於下旬決定組織自己掌握和影響下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在南昌舉行起義。8月1日淩晨2時,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在南昌及其附近地區的國民革命軍共2萬餘人,舉行武裝起義。經過激烈戰鬥,殲滅反動軍隊3000餘人,控製了南昌城。起義勝利後,中共前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由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構,劉伯承兼參謀團參謀長。起義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2方麵軍番號,賀龍兼代總指揮,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

“八月一日”,這個日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勞苦大眾咀嚼失敗的痛苦以後,從血的教訓中換來的盛大節日。從這一天起,人民軍隊正式誕生,共產黨掌握了槍杆子。鋼鐵長城的第一塊基石就是這一天砌在神州大地上的。

中國本該屬於和平,人民本該安定幸福。可是,沒有軍隊,反動派隻能把中國推向深淵。這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千百萬中國人民以慘痛的教訓中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