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肝病的預防與治療
第一章 消除肝病從預防開始
據統計,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已有1.3億之多,也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一名。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不能不令人"談肝色變"。如何阻斷HBV的傳播途徑,有效預防和治療肝病,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母嬰傳播是主要感染來源
在我國,HBV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母嬰傳播、性接觸傳播、日常密切生活接觸性傳播、經血傳播及醫源性傳播等,其中,"母嬰傳播"的危害性最大。據統計,在全國1.3億慢性肝病患者和HBV攜帶者中約有6000萬位女性,這使得"HBV母嬰
傳播"的危害性增強。
母嬰傳播分為新生兒期的"垂直傳播"及嬰幼兒期的"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又分為"宮內傳播"和"圍產期傳播"。妊娠期間經胎盤滲漏而感染HBV者屬於"宮內傳播";分娩過程中,新生兒通過產道時的產道感染,稱為圍產期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是出生後HBV攜帶者最主要的感染來源。在沒有預防措施的情況下,雙陽性母親(如"大二陽"或者"大三陽"),所生產的嬰兒幾乎100%在6個月或1年內出現HBsAg陽性,並且感染HBV的年齡越小,形成持續性感染的幾率就越大。
HBV的"父嬰傳播"近年來受到醫學界的普遍關注,雖然比"母嬰傳播"幾率低得多,但臨床發現肝硬化患者中,其家族史中多數為父親是"大三陽",而且HBV-DNA陽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其精子中的HBV受孕時進入卵細胞,又隨著胚胎的發育整合進入胎兒肝內。因此,有效阻斷母嬰傳播和父嬰傳播,對降低我國人群的HBV感染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伴侶相互傳播不可忽視
性接觸傳播也是HBV感染的主要方式。HBV可以通過異性伴侶間的接吻、性接觸而傳染對方。配偶中的一方為雙陽性,則另一方被感染的幾率就很大。因此許多西方國家把乙肝稱為性傳播疾病。
應該說,所有的HBV攜帶者都是可以結婚的,如果配偶健康,而HBV感染者是HbsAg陽性,或者為"小三陽"、"小二陽",HBV-DNA陰性並且無任何臨床症狀、肝功能正常、肝脾B超未見異常,說明HBV在體內沒有複製,傳染性極弱,則可以結婚。
如果感染者"兩對半"檢查呈"大三陽"、"大二陽",HBV-DNA陽性,則表明其HBV正在體內活躍複製,他(或她)的血液、唾液、精液等體液中存在著大量的HBV顆粒,傳染性極強,此時,如果對方的"兩對半"顯示有足夠的抗HBs,就說明她(或他)對HBV已具有免疫力,不會被感染,可以結婚。如果對方"兩對半"顯示全部為陰性,則表明她(他)既沒有感染過HBV,也沒有對HBV的免疫力,屬於易感人群,隻有全程進行乙肝疫苗接種,並產生了足夠量的保護性抗體(抗-HBs)後方可結婚。
HBV感染有家族聚集傾向
HBV感染有著明顯的家族聚集傾向。在臨床中,通過對100名"大三陽"患者跟蹤調查發現,80%以上"大三陽"患者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一個甚至數個感染了HBV,這與HBV的日常密切生活接觸傳播相關,也與中國的習俗有關,如,圍餐製:"大三陽"患者與健康人碗筷不分,HBV感染的幾率增加。因此,如果家庭中有"大三陽"患者或攜帶者,就應該實行分餐製。
此外,"大三陽"患者用過的牙刷、口杯、剃須刀,接觸過的玩具、鈔票等用品都可能感染HBV,因此應該及時消毒,杜絕HBV傳播。HBV可以通過感染者血液、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和乳汁等汙染周圍環境,傳染健康人,特別是與其接觸者有皮膚、粘膜破損的情況下,HBV則更容易侵入體內。
注射乙肝疫苗切斷傳播
目前,對"大小三陽"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接種乙肝疫苗是目前最可靠的預防辦法。但接種了疫苗並不等於入了"保險",還須定期做乙肝兩對半的定量檢測,以觀察HBs滴度,了解其免疫力的強弱。
全程注射乙肝疫苗後,隻有當機體產生了足夠的抗-HBs後,才具備對HBV足夠的免疫性保護力,才能有效預防HBV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注射前,抗-HBs尚未產生或者滴度較低時,仍有感染HBV的可能性。另外,乙肝疫苗接種後,抗-HBs隨著時間推移,滴度會逐漸下降,當抗-HBs滴度降至保護閾值以下時,也就不再對HBV有免疫力了。此時要及時補種,使體內經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預防HBV的感染。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法定乙類傳染病,具有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麵廣泛、發病率高等特點;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變成慢性,並可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對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治病毒性肝炎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領導,深入宣傳,發動群眾,搞好愛國衛生運動,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對甲型和戊型肝炎以切斷糞-口途徑為主;對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為主;丙型肝炎則以控製腸道外(如經血)傳播途徑為主。要力爭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報告、早治療、早處理疫點,防止流行,提高療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護,減少發病。
病毒性肝炎的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一)報告和登記 各級醫務人員應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對病毒性肝炎病例作傳染病報告,急性病毒性肝炎應做病原學分型報告和統計。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隻登記一次,一年複發跨兩個年度者不再重複登記。
(二)隔離和消毒 急性甲型肝炎隔離期自發病日起3周。乙型肝炎可不定隔離期,如需住院治療,也不宜以HBsAg陰轉或肝功能完全恢複正常為出院標準,隻要病情穩定,可以出院。對恢複期HBsAg攜帶者應定期隨訪。對丙型和丁型肝炎的處理同乙型肝炎。戊型肝炎隔離期暫同甲型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住院或留家隔離治療。病人隔離後,對其居住和活動場所(家庭、宿舍及托幼機構等)應盡早進行終末消毒。基層衛生防疫機構應對肝炎病例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
(三)有關行業人員肝炎患者的管理 對飲食行業人員和保育員每年作一次健康體檢,發現肝炎病例立即隔離治療。急性肝炎患者痊愈後,半年內無明顯臨床症狀和體征,肝功能持續正常,且肝炎病毒傳染性標誌陰性者,可恢複原工作。慢性肝炎患者應調離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肝炎病例在未確診前,應暫時停止原工作。上述範圍的新增人員在參加工作前,應進行健康體檢,凡肝功能異常和/或肝炎病毒傳染性標誌陽性者,不得錄用。
(四)托幼機構兒童肝炎患者的管理 托幼機構發現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後,除患者隔離治療外,應對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範圍根據調查後確定,一般以患者所在班級為主。觀察期間不辦理入托手續。甲型和戊型肝炎的觀察期限為45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暫定為60天,對符合出院標準的肝炎患者,尚需繼續觀察1個月,並需持醫院出院證明方可回所(園)。
(五)獻血員管理 獻血員應在每次獻血前進行體格檢查,檢測穀丙轉氨酶(ALT)、HBsAg和抗-HCV,凡ALT異常和/或HBsAg、抗-HCV陽性者不得獻血。
(六)乙型肝炎表麵抗原(HBsAg)攜帶者的管理 HBsAg攜帶者是指HBsAg陽性,但無肝炎症狀和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正常,經半年觀察無變化者。對這類攜帶者不應按現症肝炎病人處理,除不能獻血及從事直接接觸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學習,但要加強隨訪;HBsAg攜帶者要注意個人衛生、經期衛生及行業衛生,牙刷、盥洗用具應與健康人分開。
(七)抗-HCV陽性者的管理同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攜帶者。
二、切斷傳播途徑
(一)提高個人衛生水平 利用黑板報、小報、電影、電視、廣播等各種宣傳工具,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各企業單位應創造條件,提供流動水洗手和洗餐具等,養成食前便後洗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飲食、飲水、環境衛生管理 飲食行業(包括個體開業戶)及集體食堂都應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尤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廳應實行分餐製或公筷製。要加強生食水產品的衛生監督,加強對產地水域的衛生防護,防止被糞便和生活汙水汙染。要掌握產地病毒性肝炎流行和水域汙染情況,以及運輸、銷售過程中的衛生問題,一旦發現有汙染可能,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於短時期內供應大量貝殼類水產品時,應留樣以便查考。要加強水源保護,嚴防飲用水被糞便汙染,對甲型和戊型肝炎流行區的井水、缸水、澇壩水,須用漂白粉消毒,餘氯應保持在0.3mg/L以上。中小學校應供應開水,學生自帶水杯。要做好環境衛生及糞便無害化處理。醫療單位中的糞便及汙水須經消毒處理後,方可排入下水道,廢棄物應及時焚毀。
(三)加強托幼機構衛生管理 托幼機構要建立切實可行的衛生製度,嚴格執行對食具及便器的消毒製度,兒童實行一人一巾一杯製,認真執行晨檢或午檢。對托兒所應注意尿布消毒。各班級使用的玩具應嚴格分開。發現肝炎患者,應立即隔離並及時報告有關防疫部門,對所在班進行消毒及醫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