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家庭用藥
處方製度
處方是指為病人治療和預防疾病時由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進行用藥而開具的書麵文件。
處方是調配、發藥的書麵依據,也是藥品消耗數量及經濟金額等的原始資料;發生醫療事故或經濟問題時,又是追查醫療責任、法律責任的依據。因此處方具有法律、技術和經濟多方麵的責任。為了避免病情變化,處方原則上在當日有效。
可用中文或外文名來表示處方中的藥名,目前提倡使用國際非專利名(1NN,IntemationalNonproprieraryNames)。劑量一律以公製表示,如克(g)、毫克(mg)、毫升(ml)等。
服用藥物時間
由於個體差異性、用藥目的不同、劑型不同等等,服藥的時間和方法也會改變,下邊所列的僅代表一般情況。
1、空腹(清晨)。①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驅蟲藥如四氯乙烯;②使藥迅速入腸,發揮作用,鹽類瀉藥如硫酸鈉、硫酸鎂等;③食物會減少其吸收,抗結核藥如利福平等。
2、睡前(一般指睡前15-30分鍾)。①服後8-12小時見效,故可在睡前服,第二日上午排便,瀉藥如大黃、酚酞等;②使適時入睡,催眠藥(入睡快的,如水合氯醛,可在臨睡時服;入睡較慢的,如巴比妥,服後半小時至一小時起作用)。
3、飯前(飯前30-60分鍾)。①可增加食欲和胃液分泌,苦味藥如大黃、龍膽等製劑;②使藥較快通過胃入小腸,遇堿性腸液分解,起止瀉作用,收斂藥如鞣酸蛋白;③使藥充分作用於胃壁,胃壁保護藥如氫氧化鋁、三矽酸鎂、次碳酸鉍等;④胃內食物少,便於發揮吸附胃腸道有害物質及氣體的作用,吸附藥如藥用炭;⑤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發揮作用快,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止吐藥胃複安,內服局麻藥苯佐卡因等;⑥使藥物通過胃時不致過分稀釋,利膽藥如硫酸鎂,膽鹽等;⑦使較快通過冒入腸,不為食物所阻,腸道抗感染藥如磺胺類;⑧使吸收較快,腸用丸劑;⑨人參製劑,鹿茸等以及其他一些對胃無刺激的滋補性藥物。
4、飯時。使及時發揮作用,油類食物有助於它的吸收,消化藥鹽酸如胃蛋白酶、澱粉癬等(飯前片刻服亦可);.灰黃黴素等。
5、飯後(飯後15-30分鍾)。大部分藥物可在飯後服,隨食物緩慢進入小腸,以利吸收。特別是:①避免對胃產生刺激,刺激性藥物如乙酰水楊酸、水楊酸鈉、保泰鬆、吲哚美辛、鹽酸奎寧、硫酸亞鐵、氯化銨、碘化鉀、強力黴素、黃連素等;②減少副作用,且通過胃較快,如維生素B,等。
服藥後不宜服藥後立即臥床,要稍活動再臥床休息,同時服藥時宜取站位,多用水送下,以避免引起藥物性食管潰瘍。
煎服中藥
1、煎煮中藥的盛器要以砂鍋、搪瓷器皿為宜,忌用鋁製器或鐵鍋。
2、煎藥時要根據藥方上規定不同的中藥那種先煎那種在後,將中藥混合後放入鍋內,加冷水超過藥麵五分左右,稍加攪拌,讓水將藥物浸泡片刻再煎煮。為避免揮發性的藥味散失,盡量減少開鍋蓋。
3、煎煮滋補藥時間宜長,以小火慢煎1-2小時,要多加水,煎成濃原汁約200毫升;
各種風寒解表藥煎煮的時間要短,急火快煎,藥量宜重,約10分鍾左右即可,以便聚存藥氣,趁熱服用。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等為了使其藥物發揮藥效,宜打碎先煎,然後再下它藥。一些有毒藥物應先煎數小時,減低其毒性如生半夏、生附子等。不宜久煎的芳香藥物如薄荷、佩蘭、藿香等,應後下。青黛、旋覆花、車前子等藥,為避免藥湯混濁,應用紗布包煎。
4、中藥的服法,一般來講湯劑,每日一貼,頭劑貳劑分兩次服用,相隔5~6小時。對於小兒或服藥有困難者,可將藥液濃縮,可以量少多次分服。安神藥宜臨睡前服用。在服用人參時,要忌吃蘿卜和飲濃茶。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
處方藥是指凡調配、購買和使用的藥品時,必須具有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所開的處方;非處方藥是指消費者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而不需要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處方。
《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自2000年1月1日正式施行,同時國家衛生部也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非處方藥(西藥,中成藥)目錄,共收入西藥165個品種,中成藥160個品種,每個品種含有不同劑型。
對藥品實行分類管理的目的是嚴格有效地規範對處方藥的監管,防止消費者因自我行為不當導致藥物濫用和危及健康,同時通過規範並加強對使用非處方藥的指導,引導消費者科學,合理地進行自我保健。
藥品的貯存和保管
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是藥品的三個質量特性,是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保障。如何對藥品貯存和保管,以保證三性不變?
1、藥品的穩定性。
藥品的種類繁多,劑型不一,性質複雜,易受外界影響,在儲存過程中均有可能發生某些變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
(1)物理變化:主要指藥品物理性狀的改變,如吸濕、潮解、風化、揮發、蒸發、凝固、結塊、熔化、變形、分層等,而使藥品質量降低或不能使用。
(2)化學變化:藥品由於化學變化如水解、氧化、光化分解、聚合等化學反應引起的藥物成分不穩定。藥物與藥物之間,藥物與溶劑之間以及藥物與附加劑、賦形劑、容器、外界物質(空氣、光、水分)、雜質之間,都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而導致藥品的變質分解。
(3)生物學變化:主要指藥品發黴、腐敗或分解,是由於微生物的滋生引起。大多數藥物本身的化學結構決定了藥品穩定性,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藥品穩定性發生改變,常常表現在物理性狀方麵的改變。因此,必須根據藥品性質和影響它們的各種因素,做好藥品的貯藏和保管。
2、影響藥品質量的外界因素。
(1)空氣:氧和二氧化碳空氣中的主要成分,對藥品質量有較大影響。
·氧:遇空氣中的氧會緩慢氧化的藥物,如維生素A、維生素D、吩噻嗪類、吡唑酮類等;一些含有硫酸亞鐵的藥物氧化後變質生成硫酸鐵,變成黃色;氯化亞汞氧化成氯化汞毒性增加。藥品被氧化後,可以發生變色、發異臭、分解、變質、失效,甚至產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