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彼得的童年和青年時代
克裏姆林宮內聖母升天大教堂上的巨鍾鐺鐺響起,打破京城清晨的寂靜。隨即莫斯科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幾百口大鍾也響了起來。這一天是1672年 5月30日,歡快的鍾鳴此起彼伏,莊嚴的祈禱聲不絕於耳,--這種傳統方式表明皇室一位太子降生了。這一天是舉國歡騰、普天同慶的大喜之日。
新生兒的父親、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之所以因為皇族又添丁進口而滿心歡喜,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原來沙皇前頭一位後妃瑪麗亞·伊利尼奇娜·米洛斯拉夫斯卡婭雖說子女不少,但令人不解的是,其中女娃兒個個長得結實健壯,男孩卻一個個屠弱多病。五個兒子中三個早夭。長子費多爾1672年滿十歲,可是雙腳浮腫,難以舉步,總得有幾個醫生守護左右,而且在內室和寢官裏還有些醫術蹩腳的女巫醫寸步不離地護理他。當時的醫學家們認為,他得的是"壞血症"。次子伊萬體質也很差,雙眼近視幾近失明,盡管已經快六歲了,但反應遲鈍,口齒不清,智力遠遜於同齡兒。沙皇權當沒有這個孩子一般。
沙皇四十二歲上喪偶,再婚時娶了年輕健美的納塔利婭·基裏洛夫娜·納雷什金娜為後。這位續娶的皇後二十一歲時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彼得。
彼得的教育是按曆來老規矩進行的。五歲以前,他受到眾多女人如接生婆、乳母、保姆,以及其他女仆的監護。據同時代人證實說:"哺育王子或公主,是從各級官吏的妻室中挑選那些性情溫良、端莊正派、乳汁甜美、身體健康的女人來當乳娘。彼得有兩個乳母,所以他很晚才斷奶。"
在彼得還不滿四周歲的時候,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淬然病逝。父王的逝世倒並沒有使幼年王子的生活受到多大影響,但母後的處境卻從此發生了重大變化。1676年費多爾即位,確切說,他是受領主們的擺布,被硬捧上沙皇寶座的。領主們當即對他宣誓效忠。
過去由於一家之主健在,繼母與沙皇前妻那些子女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緩和的;如今,這種關係再也控製不住,很快就表麵化了。在被貶出宮的大臣中,有一些人跟納塔利婭·納雷什金娜皇後過從甚密,尤其是她的師傅阿爾塔蒙·謝爾蓋耶維奇·馬特維耶夫,他是前政府的首席大臣,也是皇後在沙皇歸天以後最親密的顧問。一開始,他體麵地被流放到維爾霍圖裏那市, 隨後便被監禁在普斯托澤爾斯克。受到株連的還有納塔利婭的近親--她的哥哥伊萬·基裏洛維奇,也被逐出了莫斯科。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的人把持了政府裏的要津。
1682年 4月末,多病的費多爾去世,時年二十,沒有留下子息。這樣一來,繼承皇位者要麼是伊萬,要麼是彼得,一俟費多爾駕崩,在兩個未成年的王子背後馬上就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派勢力。以領主伊萬·米哈伊洛維奇·米洛斯拉夫斯基為首的先皇阿列克謝前皇後所有外戚都擁立伊萬王子為王位繼承人。該集團的核心人物索菲婭公主,是個聰穎,好弄權勢,精力異常充沛的女人,她本人正暗中覬覦皇位。站在彼得王子這一邊的全是納雷什金家族的人,這批人當中沒有哪個有權有勢。
從表麵上看,繼承皇位的優勢在伊萬王子一方,因為兩個繼承人中他居長。然而,根據受到某些領主擁戴的大主教的提議,十歲的彼得王子被擁立為沙皇。這樣,依照慣例他的母親納塔利婭皇後理所當然地成了攝政者。據同時代人證實,她是一個"為人熱誠,心地慈祥,持政不勤而又碌碌無為的女流之輩。"上述同時代人就是鮑裏斯·伊萬諾維奇·庫拉金公爵。庫拉金行伍出身,曾在波原塔瓦近郊的大會戰中指揮過謝苗諾夫近衛軍團。後因健康狀況不佳,轉而從事外交工作。
庫拉金基本上讚同彼得的活動,但有若幹保留。這位盛氣淩人的貴族看不慣沙皇彼得的行為舉止,對沙皇的民主傾向--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持批判態度。
政治上不會搞勾心鬥角那一套的納塔利婭皇後以及她那些軟弱無能的親戚,沒有把政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裏,也沒有組織起一個能令行禁止的政府。皇後迫不及待地把領主馬特維耶夫從流放地召回京都,決心依靠他來輔弼朝政。在他從普斯托澤爾斯克趕回京都時,按曆史學家謝·米·索洛維約夫的精確說法,納雷什金家族的對頭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公主已"決定起事"。他們準備在這場奪權之戰中動用射擊軍。需要指出的是,射擊軍跟米洛斯拉夫斯基和納雷什金兩家族的利益毫不相幹,正如敵對雙方跟射擊軍的利益毫不相幹一樣。
1682年 4月30日,即沙皇費多爾薨後三夭,射擊軍進宮請願,要求懲罰那些不得人心的指揮官。納塔利婭皇後未及全麵考慮就接受了這批人的最後通牒,把十六名射擊軍部隊的指揮官撤了職,並處以苔刑。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終於如願以償,把射擊軍忿忿不平之氣引到自己政敵的身上。在射擊軍中流傳著從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婭公主那裏放出的風,說什麼納雷什金家族"幹掉了",也就是說殺死了伊萬王子。射擊軍還得到了一紙名單,上麵載明哪些領主應予處死。
射擊軍在消滅了納雷什金家族的眾多死黨之後提出要求,讓彼得和伊萬弟兄倆一起稱帝。但幾天之後,射擊軍又節外生枝,他們要求:兩個兒皇帝在位期間,把治國大權拱手讓給素菲婭公主。
從此開始了索菲婭公主為期七年的統治。瓦西裏·瓦西裏耶維奇,戈利岑成為政府首腦,他是索菲婭的寵臣,在同時代人裏以博聞強識和精通多種外語而引人矚目。
......這七年的歲月彼得是怎樣度過的呢?他和母後納塔利婭一起在莫斯科郊外的沃羅比耶沃村、科洛緬斯科耶村和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村等處先後住過。在宮廷裏,象伊萬一樣,彼得隻是充當裝磺門麵的角色:他參加宗教儀式,隨宮廷人員去莫斯科市內和郊外的修道院作祈禱,接見外國使節。為這共同稱帝的一雙兄弟特別安放一把雙人寶座,女攝政則躲在背後, 悄悄提示他們在接見外國使節時應該如何舉手投足。瑞典大使館秘書於1683年描寫過一次接見的情景:"在鋪著土耳其地毯的接見廳裏,在聖像下麵的兩把銀交椅上坐著一對沙皇,他們身穿朝服,上麵綴滿閃閃發光的貴重寶石。為兄的帽子低得壓著眉頭,目光低垂,旁若無人,幾乎紋絲不動地坐在那裏。弟弟雙目掃視眾人,他麵容開朗,容貌俊秀,每當臣下稟奏時,他身上便散發出一種青春的活力。"彼得對事事都很關心,加之生性好動,以至經常把循規蹈矩的領主們弄得窘相畢露。十一歲的彼得身材高大,從外貌和發育來看,就象是十六歲的大小夥子。彼得的性格特征是機智靈活、天真無邪而且好學成性。
在間或舉行的乏味而又分外隆重的宗教儀式的空隙,彼得幹些什麼呢?他學習文化知識。他所受的教育,即或算不上貧乏,但也是至為簡單的。
七歲過後,由大貴族羅季翁·馬特維耶維奇·斯特列什涅夫來當他的老師。彼得識字大抵就是從這時開始的。從1683年起,杜馬書記尼基塔·佐托夫和阿方納西·涅斯捷羅夫擔任他的老師。這兩個人都沒有受過正經教育,至於飽學多識,更是談不上。彼得的腦子靈,對各種各樣深奧的科學道理一點就透,而老師本人隻能教他讀書、寫信和背誦祈禱書上的某些譯文,再就是講授一些曆史和地理方麵的零星知識。在彼得受教育的年代,他甚至連十七世紀王子們通常應該學的課程也沒有接觸過。
但到了成年時期,他在曆史學、地理學、炮兵學、築城學和造船學方麵卻達到了高深的造詣。這一切都得力於他本人的天賦、孜孜不倦的求知欲,以及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然而作為一個沙皇,他不可能填補教育上所有的空白;事實上,一直到死他也沒有掌握住正字法,致使他寫過一些錯字,這樣的筆誤連粗通文理的文牘人員都可以避免的。
彼得從小就喜歡擺弄各種匠人工具。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的時候,有人送他一些砌石、粗細木工和打鐵用的家什。到了成年,彼得已經精通了多種手藝,少說也有十二種,尤其是木工活,可以說到了爐火純青、熟能生巧的程度。愛幹體力活,這是彼得與他的先皇列祖的一個顯著區別。
但最能使彼得著迷的還要算軍事。這種興趣是在兒時的嬉戲中養成的。隨著年齒漸長,木大炮換成了軍用大炮,還有真正的馬刀、菱形矛、鉞、火槍和手槍這樣一些兵器。
然而,比起航海業和造船業來,這些在彼得心目中就排不上號了,彼得大帝自己承認,這種興趣是雅科夫·多爾戈魯基公爵給他講的一個故事勾起來的。故事講,從前有"一件寶物,借它可以遠涉到人跡難達之處"。還有一次,一個人指著一條破舊木船對他說,船可以逆風行駛。
當母後決定給彼得舉行大婚的時候,他當時還不滿十七歲。母後的用意是,早婚可望從根本上改變兒子的地位,同時也關係到她自己的處境。按照當時的風俗,少年一俟完婚:即為成年。這樣,彼得就毋需再由姐姐素菲婭監護,他到了該由自己執掌大權的時候了,他應離開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入主克裏姆林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