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船棺懸葬之謎(1 / 2)

第一章 船棺懸葬之謎

在我國的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的一些山岩懸崖上,有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山洞,山洞中存放著一隻隻船狀的棺木,這就是有名的懸棺。有時也可看到懸崖上插著一個個粗大的橫木,橫木上架著棺柩。懸棺葬的風俗不僅中國有,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居民中也盛行。

這種船棺懸葬的習俗曆史非常悠久。武夷山蓮花峰白崖的絕壁岩洞中的懸棺,1978年9月我國學者對它進行了年代測定,用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棺木的曆史有3445±150年,這相當於殷商時代。其實,在更早的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就發現當時已經使用了獨木舟式的船棺。這至少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船棺懸葬的萌芽。懸棺葬延續的時間也很長,福建、江西、廣西、的懸棺葬盛行於戰國前後,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懸棺葬在我國古代有很豐富的記載。三國時代沈瑩的《臨海水土異物誌》、《隋書·地理誌》、唐朝的《通典》以及《馬可波羅遊記》,都記載了這種風俗。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1616年4月7日寫的《遊武夷山日記》中寫道:"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數孔,亂插木板如機杼,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號曰'架壑舟'"。徐霞客筆下的"架壑舟"就是葬於山崖岩洞中的懸棺。在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中,作者寫了這樣一件事:"武夷山有削壁千仞,人每於下拾沉香玉塊焉。太守聞之,督數百人作雲梯,將造頂以覘其異,三年始成,太守登之。將及巔,見大手伸下,一拇指粗於搗衣杵,大聲曰:'不下,將墜矣',大驚,疾下,才至地,則架木朽析,崩墜無遺。"蒲鬆齡給懸棺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船棺是什麼呢?古代有人認為是神仙遺物。有人說,懸棺上是懸崖,下臨深溪,溪通銀河,神仙們從銀河泛舟人間,輕舟馳過九州八極,後來神仙們禦風飛天,留下了船棺,因此,船棺是"仙人船"。也有的認為懸棺是武鄉侯諸葛亮的兵書藏放之所。例如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裏寫道,廣西全州,每"見山凹有匣,非石非木,頗類棺狀......相傳武侯藏兵書處"。明代的張於壘認為是古時候擱淺在石洞裏的船隻。宋朝的朱熹則認燭古代留下的"棺柩"。

1978年,我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一具離地51米的船棺進行了研究。這隻"船"長4.89米,寬0.55米,高0.77米,下部是船底,上部是蓋,看上去儼然是一隻堅固、優美的小船。小船用整根圓木雕鑿而成,使用的工具也許是細石器。去掉船蓋,在船的中間顯出一個長2.27米,深0.44米的棺柩,棺內是一具老年男屍,身著由大麻、苧麻、絲絹、棉花做成的衣服,屍身上下用竹席襯裹。隨葬的還有一隻龜形木盤及一些魚,因為棺內有許多魚骨。很可能作者生前以打漁為生。

那麼,為什麼要用船作棺柩呢?據有的學者研究,喪葬方式實際上是活人的生活方式的重演。古代中國東南地區有一個叫百越的部落,這裏川流縱橫,江河遍地,人們從江河中捕獲各種魚蝦,人們又用船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船成了人們生存的重要工具。因此,人們聯想到,人死後也需要用船在另一世界生存。船是用來給死者的靈魂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