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避諱“習俗產生的時間
在中國曆史上,曾流行過一種特殊的習俗。即對待君主或尊長,不能直稱他們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名字相同的字或音同的字,則用改字、空字、缺筆等辦法來回避。這就叫避諱。由於避諱習俗的影響,給中國的文獻留下了點點瑕疵,對人們正確理解這些文獻資料帶來了不少麻煩。而且,這股避諱的弊風,遍於朝野,行之千年,一直延續到辛刻革命前,有很壞的社會影響。正如清初盧一元所說:"君諱一國,親諱一家,當世行之,時異已耳,何流風之頹;不惟諱之口吻,而每諱之諸籍?......有諱字樣者,有諱及聲音者,有不相沿者,有至今相沿不改者。非特諱君,又諱及後;非特諱國,又諱及家;非特諱於一時,又諱及於後世;著之稱謂,記之史乘,後更踵其弊,事愈煩而舛謬滋甚......"(《章山文集·莽譚下》)這種流弊深遠的避諱習俗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一種意見認為,避諱之俗源於周代。宋代學者洪邁說:"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製,然隻避之於本廟中耳。"(《容齋隨筆·三筆》卷十一)《左傳》桓公六年也雲:"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又《禮記·檀弓下》載:"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也。"這就是說,周代時的避諱,隻是諱死者的名字,是"敬鬼神之名",而對"生者不相避名也"(《通典》卷一0四鄭玄語)。當一個人死了以後,名字就要避諱了。在當時的避諱習俗中,最重要的是諱周天子之名。每當一位周王死後,"宰夫"就要手搖木鐸,宣傳"舍故諱新"的命令。這裏的"故"就是批五世祖(高祖之父)之名,"新"是指剛死的尊長之名,即所謂"諱及五世"(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一)。周代還專設"小史"、"太史"職官來負責周王的名諱等事。其它的避諱均以顯示高祖和君主的獨尊地位為原則,要做到"以卑避尊,有事於高祖,則不諱曾祖以下"和"君扭我私諱,大夫之所有公諱"等。(《禮記·曲禮上》)。但當時的避諱是很不嚴格的。如"讀書不諱,臨文不諱","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等。如《詩經·周頌》中的"克昌厥後"、"駿發爾私"二句詩均作於成王時代,但周成王卻沒有為周文王"昌"、周武王"發"避諱。正如孔穎達解釋說:"古人諱者,臨時言語有所避耳,至於製作經典,則直言不諱。"總之,周代見之於史籍的避諱記載是很少的,計有《尚書·金滕》一條,《左傳》桓公六年一條,《國語·晉語》一條,因此,有人認為"從西周至春秋、戰國,則是避諱的濫觴時期。實際上這是一種西周起源說。"
有人指出,避諱之俗源自春秋時期較為合理,西周則缺乏根據。其例證是《左傳》桓公六年的記載:"晉以僖侯(《史記》作"厘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宋人王觀國在《學林》中據此說道:"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範獻子聘於魯,問具、敖二山,魯人對曰:'先君獻、武之所諱也。'而春秋時魯大夫有公孫敖,與魯武公同名,在武公之後,是與國君同名也。然則諱自周始而不酷諱可知也。晉僖侯名司徒,幫廢司空而改為司城。凡此類,雖或諱之,鮮有避者。"這裏,魯獻公、魯武公、晉僖侯、宋武公都生在西周,除宋武公外,其他三人都是在位於西周,但他們的避諱卻發生在春秋。所以,有人認為"西周無避諱,避諱始於春秋。"其理由還有,司徒、司空二官名和具、敖二山名在魯獻公等人以前就已存在了,若是西周已有避諱,那魯獻公等人就不會故意取這樣的名字,讓人去官名和山名的(陳光堅《諱源略說》載《學術論壇》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