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墨子誕生地尋蹤(1 / 1)

第一章 墨子誕生地尋蹤

墨翟,又稱墨子,是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本人創立的墨家學說,曾被韓非子稱為顯學,曆史上常以"儒墨"並稱,可見影響之廣。而墨子本人,據說是一位麵目黧黑刻苦自勵的傳奇式人物。他目睹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狀,奮力提倡"兼愛"、"非攻"的學說,表現出他的積極救世精神。《墨子》和其他曆史典籍中記載墨子阻止大國侵犯小國的事例是不少的。例如楚國使公輸般造好了攻城的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便從魯國出發,走了10天10夜,趕到楚國都城郢去見公輸般,墨子解下衣帶圍作城池以小木板作器械,與公輸般展開演習,雙方較量攻守之術,公輸般多次使出各種攻城方法,墨子也隨機應變設法守禦,終於戰勝了公輸般並說服了他,使楚國不再去攻打宋國。

墨子與其弟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平時過著極清苦的生活,其刻苦節儉之程度,幾乎近於宗教徒的苦行。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所謂"摩頂放踵",清代陳澧的解釋是"摩與糜通,摩頂放踵,糜爛其頂以至踵,蓋犧牲之意也。"孟子雖然與墨子是對立的學派,但是這一句話卻足以概括墨子為了利天下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呂氏春秋》雲:"孔墨弟子,充滿天下",據清代孫詒讓所著《墨子傳授考》載:"墨子弟子有十五人,再傳弟子三人,三傳弟子一人。"可見墨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且墨子弟子皆抱有舍身救世之誌,據《淮南子·泰族訓》雲:"弟子服役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真可謂"墨子門下多勇士"。

墨翟遺留下的著作僅《墨子》一書,現存53篇,分經上、經下兩部分。其中涉及幾何學、力學、光學等科學知識的記錄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表現墨子對科學的高度重視。他不但有著作,而且有很高的技術,他製造的守城器械,據說比大匠人公輸般(魯班)還高。《韓非子·外儲說》、《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墨子"以木為鳶,飛三日不集"。墨子可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科學發明家了。然而對於像墨子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活動家的生平,古代曆史典籍中卻記載不多,至於墨子誕生於何地,誕生於何時,至今仍是一個謎。

據《史記·孟荀列傳》末附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由於太史公的記載過略,於墨子出生年代僅作傳疑之辭,更無法據此說明墨子的籍貫在何處。曆來對於墨子的出生地有三種說法:(一)魯國人。據《呂氏春秋》高誘注:"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下,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就是說,墨學於史角之後,以此定墨子為魯人。(二)宋國人。《史記·孟荀列傳》、《漢書·藝文誌》、葛洪《神仙傳》、《文選》李善注、《荀子》楊保注均以墨子為宋國人。(三)楚國人。清代畢沅《墨子注序》以墨子與魯陽文君的關係,魯陽城是楚國的地方這一點,則認為墨子為楚國人。

近代學者對上麵三種說法也不完全讚同,往往各取一說。梁啟超在其所著《墨子學案》一書中,據公輸篇有"歸而過宋"一語而否定墨子為宋人之說。據《渚宮舊事》所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人",這一點而否定墨子為"楚人之說"。梁啟超本人則認為:"墨子魯人說,當為近真。"這是梁氏的看法,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國古代史》中則主墨子宋人一說。

但也有完全否定三說者,1928年,胡懷琛先生在《東方雜誌》、《中國學術周刊》上發表《墨翟辨》、《墨學出於印度辨》二文,後又撰《墨子學辯》一書,大膽地提出了"墨翟出於印度","墨翟為印度人"之說,還提出"墨翟為印度婆羅門教徒"一說,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很引起了一番爭論,胡懷琛先生在他的《墨子學辯》一書中從哲學、科學、文學、文字、風俗、器物、姓名膚色、弟子八個方麵論證了自己的觀點,當時同意他的觀點的還有衛聚賢和太虛法師等人。金祖同先生曾撰《墨子為回教徒考》一文,也基本讚同墨子為印度人一說。

然而,由於墨子是否由印度來的這一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不見記載,因此墨子為印度人之說在我國學術界尚不能肯定。此後,現代諸學者在論及墨子出生地時,仍多沿用舊說。解放後出版的周穀城先生所著《中國通史》中說:"他(墨子)的國度,或雲是魯,或雲是宋,更或先在魯,後在宋,也未可知。"則是對墨子的籍貫不加肯定。

墨子故裏究竟在何處?有待於曆史學家們的努力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