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寶藏擷珍 第十章 絲綢路上失竊的寶藏
西出玉門關,沿著斷斷續續的疏勒河前行,映入眼簾的是灰褐色的戈壁,以及的堿稿子、駱駝刺和紅柳。超過數百公裏長廊般的羅布泊沙漠,廣袤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橫亙在眼前,滿目是黃色的沙粒與絳紫色的堿土,還夾雜著白物質。"塔克拉瑪幹"是維吾爾語,意即"進得去出不來"。這片長千餘公裏、寬約400公裏的沙漠是世界上的幾個大沙漠之一,麵積32.4萬平方公裏,有9個台灣省大,是一塊神秘莫測的地方。西方冒險家則稱它為"死亡之海"。
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群山環抱,四周的喀喇昆侖山、昆侖山、阿爾金山覆蓋著積雪。夏日消融,雪水下注,彙合成一道道流入沙漠的小河。小河流經的地方肥美的綠洲星羅棋布。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在這些綠洲之上建立了一係列的小國,形成了溝通東西方交通的絲綢之路。那時,以長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由敦煌起又分北、中、南三路。北路經今天的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沿北山(今天山)南麓西行,越蔥嶺的北部西向,到大宛(原蘇聯費爾幹納盆地)、康居(原蘇聯撒馬爾罕)、奄蔡(裏海沿岸)諸國。中路經玉門關、樓蘭,沿孔雀河到庫車、喀什,在疏勒與南路彙合。南路沿南山(今昆侖山)北麓西行,經今天的於田、和田、葉城,至沙車,西逾蔥嶺到大朋氏(今阿姆河中、上遊)、安息(今伊朗)諸國,再往西行到大秦(羅馬帝國,今地中海沿岩)。南中北三條幹線之外,又有若幹條支路。那時,絲綢之路上,商旅絡繹,集市繁盛,河畔蘆葦叢生,胡楊茂密。馱著絲帛、茶葉、陶器的駝隊,載運珠寶、玉石和葡萄的馬隊不絕於道。由於運往西方的貨物主要是絲和絲織品,德國人裏鍥霍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把這條商路稱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曆經滄桑,時興昌衰。到明代,由於封建王朝關閉了通向西方的大門,絲綢之路終於被廢棄。沿途的綠洲被流沙所吞沒,河流退縮、日益幹涸,興盛一時的城廓市鎮遭湮沒,埋葬在沙丘中間,為人遺忘。
然而,多少年來,在絲綢之路的故道旁,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居民中,一直流傳著關於埋藏在沙丘中的古代財寶的種種傳說軼聞。1875年的一天,有一個牧羊人在羅布泊附近的鹽堿沼澤地帶從遠處看見過一座被流沙湮沒的城廓。城垣聳立在蘆葦叢中,整個城市就隱藏在蘆葦裏邊,四周環繞著泥塘,草叢中有毒蟲和長蟲。牧羊人沒敢進去,因為所有進去過的人,大都死在裏麵。據說,廢墟中的寺裏擺滿了光彩奪目的明珠、寶石、金銀元寶,但誰也不敢從這兒拿走任何一件寶物。有一個卡爾邁克人,財迷心竅,經受不住財寶的誘惑,偷了兩個金元寶揣在懷裏,沒走多遠,便感到疲倦乏力,躺下就睡著了。當他醒來時,發覺元寶不翼而飛。他轉身回到廟裏,打算再多拿幾個。令人驚異的是,他偷走的兩個元寶,仍放在原處。這個卡爾邁克人驚呆了,慌忙跪在祖像前,磕頭如搗蒜似地請示神靈寬恕。可能你以為這純屬無稽之談,但對羅布泊人來說,這卻是千真萬確的。
19世紀末葉,沉睡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古代財寶,引起了西方冒險家的垂涎。一夥夥道貌岸然的強盜,披著學者的外衣,打著考察、探險、旅遊的幌子,粉墨登場,絲綢之路在中國的地段(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甘肅省西部)成為盜寶者恣意肆虐的樂園,演出了一幕幕爭奪絲綢之路財寶的鬧劇,也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盜寶之謎。
1895年5月初的一個晚上,夜空繁星密布,月色分外皎潔,在荒涼空寂、杳無人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離和田河不遠的沙丘上,一個身材矮小、戴眼鏡的年輕人匍伏在地,一寸寸地向前蠕動,行動異常緩慢,使人幾乎覺察不出動靜。他便是瑞典探險家斯文·海定。他的四個同伴隻剩下卡西姆一人了。他們已斷水5天了,無力再前進了。隻得白天躺在挖開的沙子裏,晚間向前爬行。昨天,他們意外地發現了人走過的腳印,離和田河不遠了,但很快又發現,那是他們自己的腳印,他們繞著圈兒回到了原來的出發地。當日拂曉,當兩人躺在沙子裏的時候,海定發現卡西姆嘴唇發青,雙頰深陷,眼神呆滯無光,很像瀕臨死亡的樣子。可是,當太陽躍出沙丘時,他們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道深綠色的線條,出現在地平線上。"樹林!"海定驚呼道:"和田河!水!"
傍晚,海定和卡西姆爬到樹林邊,又過了幾個小時,他們仍然沒有看見河水。極度的疲乏和連續7天的失水,使他們完全垮下來了。天黑時分,海定的體力稍有恢複,他單獨一人爬過樹林,終於爬到了河邊。沒料到夢寐以求的和田河整個幹涸了。一陣可怕的睡眠的感覺驀地襲上腦際,海定意識到,如果在這個時候失去知覺的話,他很有可能就死在這裏。海定強打精神迫使自己沿著河床繼續向前爬行。突然,響起了一陣水鳥拍打翅膀的聲音,海定的眼睛頓時一亮,一個清澈見底的小水池映入眼簾。海定來不及感謝上帝,用小水缸把舀出來的水大口大口地往肚子裏灌。他喝,喝,喝,不住口地喝,身體上的每個毛孔都像海綿似地吮吸著給他以生命的流質,衰竭的脈搏恢複了正常,幹癟的手指顯得膨脹起來,像經過烘烤的皮膚恢複了濕潤與彈性......海定得救了,卡西姆也得救了。當海定提著兩隻裝滿水的皮靴,在月光下找尋了一夜,終於在黎明時找到卡西姆時,卡西姆隻剩下一口氣了。
這是海定頭一次深入神秘莫測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要不是這一池水,頭一次幾乎變成了最後的一次。海定是在1895年2月17日他29歲的生日那天離開喀什,前往塔克拉瑪幹探寶的。和其他冒險者一樣,海定也聽到不少關於埋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裏的城市裏奇珍異寶唾手可得的傳說。海定被這些奇異的傳說迷住了,深信這些傳說有一定的真實性。他經不住財寶的誘惑,不厭倦地注視著地平線邊緣上連綿起伏的圓形沙丘,相信在那墳墓似的沉寂之中延伸著一塊尚未發現的土地,有著前所未聞的寶藏,而他是第一個到那裏去的人。可是,海定的首次塔克瑪幹之行一無所獲,一行5人中,有3人失蹤,2人幸存者於7月21日回到喀什。海定不但沒有找到他所向往的古城,反而損兵折將,遭受了一次慘痛的失敗。
挫折並沒有動搖海定的決心。他下定最大決心要使自己成為揭開塔克拉瑪幹秘密的第一個歐洲人。1895年12月14日,海定又一次從喀什出發了。這次他帶著4人,取道古絲綢之路,沿著沙漠西部邊緣行程21天。走到和田。在這兒,海定聽說,可以從當地人的手中得到一些小件文物。每年夏季,當高山冰雪融化的時候,山洪往往把一些文物從黃土中衝刷出來,為當地人拾得。除金銀外,他們把這些東西給孩子們玩。在和田以西的一個古老的村落(後來證明這是古都於田的遺址)裏,海定從村民手裏收買了手稿、錢幣以及約500件小文物。這些並不顯眼的文物為現今設在斯德哥爾摩的規模巨大的中亞文物收藏所奠定了基石。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中有赤陶佛像、人和駱駝的小塑像,還有一個銅十字架。
海定聽說在沙漠中心的東北,有一個幾乎完全埋藏在沙丘中間的古城。他由當地的向導陪同,冒著隆冬的嚴寒,在沙漠裏走了10天,終於找到了城市的廢墟。幾根木柱或者幾堵頹垣殘壁矗立在沙丘之中,乍一看令人失望,但在一堵牆壁上卻有幾個菩薩的畫像,海定大喜過望,那不是法顯描繪過的佛教文化的遺址嗎!
海定並非考古學者,既沒有這方麵的知識,也沒有科學發掘的工具設備,隻能對遺址進行粗略的發掘。經過一番挖掘,他不僅發現了古代的建築物,而且發現了花園和林蔭道的遺跡。在幾間房屋裏挖出了幾個8英高的石膏人像,背部扁平,似乎是掛在牆上作裝飾用的。在一座廟宇的遺址裏發現了許多幅壁畫,畫中的女人,披著輕盈的衣服,黑發卷成一個結盤在頭頂,眉毛細長,前額上點有一個吉祥痣,可能是摹仿印度教徒的風俗習慣,刻畫之精美,稱得上巧奪天工。海定不是藝術史學家,但他觀察那些壁畫卻具有高度的鑒賞能力,能清楚地分辨出這些文物受到了印度、希臘、波斯藝術的影響。
離開古城的廢墟,海定到達豈利亞河,聽說附近有一座被當地人叫做喀拉同(意即黑山)的古城遺址。海定在這裏停留了兩天,發現這裏的建築所使用的材料,壁畫的風格,與前一個古城幾乎沒有兩樣。海定沿著凱利亞河繼續北進,越過塔克拉瑪幹,然後回到了和田,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探險。這次探險所獲甚豐,使海定一夜之間成為譽滿西方世界的探險家。
1899年9月,海定在瑞典國王奧斯卡和百萬富翁曼紐爾·諾貝爾的資助下,再度離開歐洲,前往喀什,準備第三次進入塔克拉瑪幹盜寶。9月5日,海定及其同伴向葉爾羌河的萊裏克出發。這裏是海定乘坐船隻穿過塔克拉瑪幹去進行一次著名的冒險的起點。此行的目的是首先測繪葉爾羌河,然後測繪塔裏木河,最後的目的地是羅布泊,這個湖泊多年來一直在移動位置,海定決心揭開這個謎。
小船從萊晨克出發以後三個月,在距離目的地大約140英裏的地方,由於河水結冰,他們無法乘船繼續前進了。海定決定把船留在這裏,直到次年春暖解凍為止。他利用這段時間,改走陸路,在這個地方尋寶。海定一行冒著零下一二十度的嚴寒,在沙漠上艱難地跋涉了20天,到達絲綢之路南道的若羌綠洲,然後又轉向東北,朝著塔克拉瑪幹最東頭的羅布沙漠進發,走了22天以後,他們突然發現幾所幹裂而高聳的古舊木屋坐落在高約八九英尺的沙丘之上,好像懸在空中一樣、幾把鐵斧和幾個雕像。海定把這些東西裝在駱駝身上,送往塔裏木河那裏的遠征隊駐地。海定打算再一次南下進入西藏,最後到達拉薩。
一個偶然的發現使海定獲得了一次豐盛的收獲。他們離開木屋走了幾小時以後,發現水不夠喝,要在紅柳叢中挖個水坑,這才發現同來的一個人疏忽大意,把唯一的一把鐵鍬丟在木屋旁了。海定要他騎馬回去找。當這個人帶著鐵鍬回來時,中途遇上了沙暴,迷失了路途,偶然發現了幾處未曾涉足的廢墟,幾件木雕露在沙子外麵。海定聞訊後又派了幾個人和他一起回去,把這幾件東西挖出來。當海定看到這些木雕時,非常激動,愛不釋手。他當即決定,盡快對這個遺址進行一次徹底的發掘。
次年,即1901年,在對西藏進行了一次微不足道的探險之後,海定把他的同夥拉回到羅布沙漠中的神秘遺址。一片城池的廢墟拔地而起,一座佛塔高豎而古城呈長方形,城牆斷斷續續,用粘性很大的黃土築成,城內的建築物大都倒坍,木梁、檁子、椽子滿目狼藉,陶片、氈片、古銅錢,隨處可見。一個人找到了刻印著印度文字的木片,接著,又有一個人找到了一張寫著中國文字的紙片。此後,越來越多的寫有中文的斷簡殘片被發掘出來了,總共有37件。這些出土文物記錄了當時生活的各個方麵,從對於逃稅者的懲罰一直到小學生塗寫的九乘九等於幾的筆跡,都記錄在木簡與紙片上。
海定這次在樓蘭所盜走的曆史文件,連同在塔克拉瑪幹所盜走的古代文物,價值是可觀的。許多西方國家為他的成就懸燈結彩,英國女皇賜給他爵士的稱號,劍橋和牛津大學授予他博士學位,英國皇家學會獎給他兩枚金質獎章。這種強盜行徑,至今猶為中國人民切齒痛恨。當斯文·海定在樓蘭盜取大量文物滿載而歸的時候,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另一端,又一個冒險家馬克·奧利爾·斯坦因,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開始了劫掠財寶的行動。
斯坦因出生於匈牙利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孩提時代起,就對亞曆山大大帝的遠征無比神往。他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去探察查訪希臘人進入中亞細亞所走過的路程。匈牙利人是匈奴族的後裔,這種信念也把他吸引到中亞細亞來。斯坦因在維也納和萊比錫兩所大學學習過東方語言,又在牛津大學和大英博物館攻讀過東方的考古學和語言學。與海定不同,他是東方學專家,因此他劫掠古代文物,遠比他的對手海定要內行得多。
1900年5月,37歲的斯坦因開始對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第一次探險。比海定晚了5年。他此時已放棄了自己的匈牙利國籍,是一個無國籍者。
5月31日,斯坦因率領的遠征隊離開印度的斯利那加,經過近兩個月的艱難跋涉,越過喀喇昆侖山,到達中國的喀什。當塔克拉瑪幹的炎熱開始消退的時候,斯坦因的遠征隊離開喀什前往絲綢之路古道上的和田綠洲。他吸取海定的教訓,把盜掘古城遺址的時間定在冬季。
斯坦因一行到達葉爾羌後,沿著絲綢之路古道繼續東行。他們所走的路,除了綠洲周圍的肥田沃土外,絕大部分是寸草不生的沙漠。頂著灼熱耀眼的太陽,他們在沒腳的塵土裏跋涉。其間,斯坦因多次離開絲綢之路古道,去察訪從各種來源聽到的那些遺址。可是無不失望而歸。除了一些陶器的碎片外,昔日繁榮的村落市鎮,經過幾個世紀風沙的侵蝕,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斯坦因抵達和田後,用重金在當地居民中招募了一批"半職業性覓寶者",作為他的幫手。一天,一個名叫杜狄的覓寶者拿出幾幅帶有印度婆羅門文字的壁畫、幾塊灰泥浮雕的碎片和一張年代久遠、寫著婆羅門文字的紙片給斯坦因鑒賞。這個杜狄,幹這行已有30年了,多次發現過文物。他告訴斯坦因,這些東西是在和田東北部一個叫丹丹烏利克的地方發現的,到那裏大約有9至10天的路程。斯坦因確信,那個去處必定是海定發現木雕的地方。海定在那裏僅發掘了一天,便發現了佛教文化的遺址,要是由他,一個考古學家,進行一次認真而從容不迫的發掘,不知道會有多大的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