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珠算盤的起源時間(1 / 2)

第一卷 科技發明(續) 第一章 珠算盤的起源時間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學計算的一種技術。算盤在我國曆史悠久,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在遠古,人類刻木記事,結繩記數。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了工具,生產有了發展,特別是商品交換出現以後,用結繩記數、手指計數已不能適應需要。於是"古人布算為籌",發明了算籌(即小竹棍),用算表示數進行計算叫作籌算。珠算和算盤就是在古代籌算和算籌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珠算和算盤究竟起源於何時,多年來中外算史家一直為此探討研究。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漢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澤田吾一,我國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當代我國珠算界的不少學者和英、美等國一些專家也持有這種觀點。

此說依據之一:我國東漢靈帝時(178~189年)徐嶽所著《數術記遺》中記載:"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部書著錄14種算法,其中第13種叫"珠算"。到了7世紀由北周甄鸞注解,曰"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遊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但據一些學者考證,《數術記遺》此書既無珠算的圖樣,而且敘述不明,語句不詳。對《數術數記》,有人認為此書雖卷首標明漢徐嶽著,實際上是北周的甄鸞偽托徐嶽之名而作注解。

依據之二:1854年山東出土的"沂南古漢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長方形盤,盤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顆珠"類似算盤子的東西。認為這是《數術記遺》書中提到"珠算"的一個形象佐證。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見:那根本不是算盤,而是卜卦一類迷信的東西而已。

二、唐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鈴木久男和當代我國一些珠算專家。這一說法主要是根據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圖,推論應在唐代產生算盤。

此說依據之一: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和確立,決非一朝一夕或短時間之事。特別算盤已成為宋代畫家筆下之事,可推想算盤於逐步推廣至市井,普及在民間了。

此說依據之二:唐代是我國的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鼎盛時期。尤其是唐代中、後期,商業日盛,計算日繁,為適應商業計算的發展,算盤因此"應此而生"。另外在唐朝中、後期興起了"一位算法"熱浪,尤其是"求一法"算法的產生,更是珠算產生的重要標誌。有人對此說法也提出了異議,認為僅僅憑借宋代《清明上河圖》趙太丞醫寓中算盤之物,而推想唐代已出現算盤,這是一種好心腸的推測,不可靠。

三、宋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那河通高、星野恒和我國清代的數學家許桂林,以及一部分當代我國珠算專家。

此說依據之一: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代故城出土一顆算盤珠。考古鑒定,1108年(宋徽宗大觀二年)因黃河改道,這顆算珠被水土淹沒800年之久。其質為木,形與現代算珠一樣為鼓形,中間有孔。這是宋代說的重要實物佐證。但有人認為,算珠僅一顆,而且出土地與算板之類東西不在一處,又沒有其他旁證。因此,尚待進一步考證。

此說依據之二:北宋元豐年間和南宋紹興、淳熙年間有算書《盤珠集》、《走盤集》,二書雖已失傳,但從書名推斷都是有關"算盤"的書籍。還有宋代的《謝察微算經》中也記有:"中:算盤之中;上:脊梁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梁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此書雖也失傳,但在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中有提及。北宋錢易在《南部新書》也有人認為以上書籍不可為據。因宋代算書《盤珠集》、《走盤集》書中未有算盤圖,也沒有珠算的算法。至於"鼓珠"隻能理解為"盤內置珠,移動算珠,進行計算",與現代算盤不同,不能混為一談。